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但现代人的感官刺激早就超过了老子的想象,这些刺激性的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人却很容易对他们形成依赖。
有的人嗜辣,注重味觉刺激;有的人热爱DJ,沉迷听觉刺激;有的人喜欢看大片,追求视觉刺激;还有人抽烟、喝酒、喝咖啡、喝茶、吃巧克力、嚼槟榔,追求精神的刺激!
还有更刺激的,那就是违法犯罪了。
依赖的原因当然一方面是生理上的,还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比如说喝酒、喝咖啡、抽大麻都一样,很多人之所以会形成一些癖好,最开始的动力往往是社交。
我不是戒不掉酒,而是戒不掉朋友。
在这些社交催化剂里面,除了酒是多个地方的人分别发明的之外,其他都是从一个地方起源,最后却传播到全世界。
比如茶原产中国,本来流传在东亚,工业革命以后逐渐传播到全世界。
咖啡产在埃塞俄比亚,被阿拉伯人带到了全世界。
可可树原产南美,年有一个多米尼加人用可可做热饮,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这才发明了固体巧克力等等。
世界上最早种植烟草的地区是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到阿根廷一带的山地。
就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人类吸烟的历史并不长。
最早的吸烟场景是公元年的一块浮雕,这块浮雕表现的是某种仪式上的玛雅人在吸烟。
烟草的功能是造成神经亢奋,而且吸烟的时候烟雾缭绕,也显得神秘兮兮,还感觉飘飘然如神仙之感。
所以每周土著人往往是在宗教仪式上使用烟草,把抽烟当做人神沟通的桥梁。
抽烟在每周土著人那里是特权行为,哥伦布曾亲眼目睹有祭祀有时候会抽烟抽到昏厥。
普通的土著民一般不吸烟,他们嚼烟叶。
把烟草叶子丢到嘴里嚼一嚼,效果也差不多,就只是没有吞云吐雾的特效。
美洲土著看到西班牙人骑马都被震惊了,旧世界的人头一回看到美洲人吸烟也惊呆了。
那是哥伦布的船队在加勒比海的岛屿上停靠,船队里有两个人看见有个美洲土著,土著一手拿着燃烧的棍子,另一手拿着一个长管子,他的嘴里和鼻子里都喷出烟来,这两个人就吓的目瞪口呆。
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玉米叶子裹着烟叶做成的香烟。
哥伦布本人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不过他船队里面很快有人就染上了烟瘾。
这些旧世界里面的第一批烟民回到欧洲之后,当众表演吞云吐雾,欧洲人以为这是在跟魔鬼沟通。
虽然愚昧,不过,从烟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来说,这样想好像也没错。
人类直到19世纪才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
欧洲人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烟草不但可以提神解乏,而且能治病,甚至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年,法国驻葡萄牙的大使尼古特就把烟草献给了当时的法国皇太后凯瑟琳,治好了凯瑟琳的头痛病。
烟草中刺激神经的生物碱叫尼古丁,尼古丁的命名就来源于尼古特。
也就是在这之后,烟草被海上航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水手带到了亚洲和非洲,成了时髦的消费品。
烟草跟土豆、玉米之类不太一样,他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一开始比较昂贵。
17世纪美洲和非洲都开辟了烟草种植园,价格才降下来。
像美国的弗吉尼亚,就是靠种植烟草才繁荣起来的。
后来烤烟和卷烟发明出来,烟草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跟其他美洲作物都差不太多。
有一种说法是,陈振龙(引种番薯第一人)把烟草种子种在福建漳州,结果产量很好,生产的烟叶反而可以卖回到菲律宾赚了大钱。
也有人说明末的时候,福建就已经有走私烟草的记载了,民间连小孩子都抽烟。
总之大概在明代后期,烟草已经入中国并在民间流行。
历史学界则认为烟草是通过三个途径传入中国的。
第一是由葡萄牙人从巴西经澳门。
第二是由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进马尼拉。
第三是辗转经东亚数数地进入北京。
第三条道路也包括经由日本、朝鲜到达中国东北。
16世纪末,大概在天启年间,北京就开始有人抽烟,甚至引起了崇祯皇帝的不满。
因为当时的农民种烟叶,那不种粮食,这就危及朝廷根本了。
烟草在中国的传播有另一个重要的途径,那通过军队。
明朝记载,漳州泉州的烟草后来传到了九边,那就是明朝北方沿长城的九个军事重镇了,包括大同银川的固原这些地方。
年也就是在天启末年,朝廷调广东兵到北方,烟草也随之北传。
据说明代后期在云南用兵的时候,有很多人适应不了山区气候生病,只有一个营的人安然无恙。
经调查才发现这个营的兵都在吸烟,于是全军就都开始吸烟,吸烟和烟草也就传到了西南。
明朝士兵的烟瘾到了什么程度呢?
年崇祯皇帝要禁烟,规定私自中烟卖烟的人一律砍头,结果负责辽东防务的洪承畴就跳出来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就是士兵都嗜烟如命,一旦禁烟,肯定大大打击士气。
于是崇祯皇帝只好不了了之。
崇祯这边是这样,他们的对手在山海关外刚刚建立的大清朝也好不到哪去。
皇太极雄才大略,本来他是很认真的禁烟的。
因为东北的烟草大部分都是从朝鲜贩卖而来,非常的贵,而且完全是消耗品。
但禁而不止,后来没办法就妥协,改成自己种的可以吸,但是朝鲜买的不行。
可是还是没多大用,到了最后连皇太极自己也说,吸烟也不算什么大事,以后不管了。
皇太极禁烟的这个事,在朝鲜的史料里面有很多记载。
年由朝鲜人走私了一批烟草到沈阳,被清朝将领发掘,引起过很大的争端。
朝鲜人管烟草叫南陵草或者南草,说是日本所产,日本还生产了各种精致的烟具。
年代以后逐渐在朝鲜流行,这条传播路线上的烟草,中文名字叫南陵草,但是从菲律宾到东南沿海进入中国的烟草,它的中文名字更多的叫“淡巴菰”,音译tobacco。
英文Tobacco这个词哪来的呢?
这是哥伦布听印第安人说的,其实这个名字指的是吸烟的烟杆,并不是烟草。
烟草进入清朝以后,吸烟的习惯逐渐向上层蔓延。
康熙皇帝本人虽然不爱吸烟,但是对鼻烟和鼻烟壶很感兴趣。
雍正和乾隆时代的宫廷里面就都制作了大批的鼻烟壶。
美洲土著本来就吸鼻烟,后来法国宫廷里也就行了起来,随后就是全欧洲追捧的时尚。
康熙皇帝接触到鼻烟是因为欧洲传教士。
当时朝廷里抽烟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有名的纪晓岚,“纪大烟袋”。
还有一回乾隆南巡,大臣见驾之后躲在巡抚衙门里面吞云吐雾,结果被乾隆看见一顿臭骂。
后来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染上了烟瘾,而且据说烟瘾还不小。
烟草的确有抚慰情绪的作用,常年在外辛劳的士兵、水手和商人用它来解压,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且这些人脱离了家庭,很容易受到周围团体的影响,吸烟的习惯也传播得非常快。
吸烟的社交功能也很快在东亚显现出来了。
当时有朝鲜人说:烟草对客辄代茶饮。
在社交场合已经到了取代饮茶的地步。
同样是社交工具,烟草比酒呢要简单得多,也便宜得多,随时随地方便快捷。
敬烟的习惯跟吸烟的习惯那是一起流行的。
明清时候很多文献都说,客人来了要把自己的烟袋递给客人抽,还要装上自己的烟草,帮客人点着。
这就像依赖性的宗教信仰一样。烟草不只是个人消费习惯,也引起社会性的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毛病。
可是另一方面,据说他也能带来灵感,抚慰人心,又有很多人离不了他。
当然烟草行业利润高,很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又形成很复杂的利益格局。
比如说现在中国最赚钱的公司,烟草总公司一年的利润超过了1万亿,比4大银行加起来还要高很多。
当年日本打日俄战争钱不够,天皇就搞烟草专卖制度,一下子收上来很多钱,这才凑齐了战争经费。
所以这个新作物对世界的改变那是非常深刻。
但是最后,文章还是要强调一点,吸烟有害健康,为了您和他人健康,请在公共场合禁烟。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