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突发性神经耳聋 >> 正文 >> 正文

40年残疾人事业巨变康复让ldquo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0-8-26

“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必须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为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经历了康复意识从无到有,康复机构从简陋到精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的发展变化。据中国残联介绍,我国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已经达到65.6%。在今天的“潮涌中原40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系列报道中,推出《康复让参与成为可能》。

在许昌市现代聋儿语言康复中心,大班的学生正在上实物对话课,作为校长的刘付欣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点滴变化都很欣慰。

刘付欣告诉记者:“大班的这几个孩子已经在我们学校接受了两年的语言训练,再过半年,他们就可以毕业,去正常小学上学了。”

今年58岁的刘付欣成为一名康复机构的校长完全是出于偶然。年,他的女儿芳芳出生,两岁时发现不会说话,到医院被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刘付欣回忆说:“女儿确诊后,我就到处打听,芳芳怎么样才能开口说话。可是所有人都说没有办法,最好的结果就是送到聋哑学校学习手语。那个时候,人们心里根本没有意识到“康复”这个概念。”

由于缺乏康复意识,当时不仅是许昌,整个河南省都没有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最终,刘付欣找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但是由于学位有限,根本无法为北京市以外的聋儿提供康复机会。刘付欣只有呆在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蹭课,努力学习语言康复训练方法,回许昌以后刘付欣亲自教女儿学习发音、说话。

刘付欣说,那时候康复教育刚刚起步,困难很多,没有教材教具,所有的都是自己摸索,好几个月都学不会一个发音。

当时,国内仅有的语训教材,就是4本薄薄的文字教材,也没有任何辅助教具,刘付欣只好自己一点点摸索教学方法,自己还动手做了模型,帮助孩子理解和发音,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芳芳终于开口叫了一声“爸爸”。

刘付欣能够让聋儿开口说话----这个消息迅速在许昌的聋儿家庭中传开,很快就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刘付欣家里,请他带自己的孩子。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许昌市残联找到刘付欣,请他担纲筹建了许昌市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班。第一年,刘付欣的语训班只有三名学生。但随着康复意识的增强,3年后,学校的新生规模就达到了多名。刘付欣也从一名聋儿的父亲,正式成为一名聋儿语言康复工作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康复中心的课堂上再也不是只有简单的自制教具,而是换上了国家统一配发的专业教具,刘付欣再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了20名专业康复师的共同协助。

在许昌市现代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每个来这里培训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国家补贴的一万多块钱的康复经费。同时,中残联、省残联还对中心的老师定期进行轮训,并且连教辅教具都是国家统一制作发放的。也正是有了国家的支持,刘付欣他们的康复机构才能够发展起来,给残疾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

经过30年的发展,河南目前已经拥有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家,形成了以省级康复机构为龙头,地市级康复机构为支撑,县级康复机构为基础,与社区康复紧密衔接的康复服务网络体系。

在康复机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一万多块钱的康复经费,这笔经费,来自于国家0---6岁抢救性康复工程。所谓“抢救性康复”,就是要抓住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在年,国家推出了“七彩梦”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把听障,脑瘫,智力残疾等儿童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这一基础上,国家又在年推出了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把救助对象和服务项目进一步的扩大,河南省更是从年开始推出了“人工耳蜗全覆盖,项目申请零拒绝”的政策。

在河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每天都有50多个听障孩子在这里接受语言康复训练,他们大多是因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引发的听障。在孩子们的头上,都戴着一个小小的器具,这就是人工耳蜗,它是辅助听障儿童实现语言康复的重要器具。小小的人工耳蜗,一头连着听障儿童,一头连着有声世界,而在这其中架起桥梁的,既有不断进步的医学科技,更有我们国家不断推进完善的惠残康复政策。

人工耳蜗是一种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听障儿童又聋又哑的命运。但是,人工耳蜗造价昂贵,适配一例人工耳蜗,费用通常在10万元左右。这对于听障儿童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电梯里偶遇的小辰辰一家就差点被昂贵的费用难住。辰辰今年两岁,八个月时被检查出听力有问题。

辰辰的妈妈郭付琳告诉记者:“我们家并不富裕,做人工耳蜗手术,需要十多万,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负担。我们原本准备借一下亲朋的钱,给孩子做手术的。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政府有“人工耳蜗全覆盖,项目申请零拒绝”政策。我就立刻为辰辰提出了申请。在提出申请的4个月后,辰辰就接受了免费的人工耳蜗手术。幸亏有国家政策,给很多贫困家庭解决了困难。”

从年开始,河南省政府还连续四年将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纳入重点民生工程,落实财政预算,由政府出资,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小喜是一名脑瘫患儿,今年春季,当地残联在普查时发现了小喜的情况,当即把他列为抢救性康复工程的救助对象,并很快将小医院。医院,小喜每个月的康复费用大概在元左右。由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喜的康复费用可以按照80%医保报销标准进行报销,而元的自费部分就由抢救性康复工程给予补贴。这样算下来,家里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让小喜享受9个月的康复服务。

小喜的爸爸杨俊强对此充满感激,他说:“我真是没想到国家会掏钱给孩子治病,这对我们帮助很大,对孩子康复很有好处。”

由于治疗康复及时,经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4岁的小喜已经能够蹒跚学步了,医生说,只要坚持下去,小喜未来一定能够融入正常生活。据介绍,河南每年在抢救性康复工程上的投入的经费由1.6亿元迅速增加到7.6亿元,6.12万名残疾儿童先后得到康复救助。

除了抢救性康复工程这一特惠政策外,河南省还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医疗救助保障力度,

年,在原有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基础上,新增包括康复综合评定、手功能评定在内的20项康复项目纳入支付范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日常服药费用也纳入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或门诊特殊病种费用支付范围。与此同时,各级医疗机构也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医疗康复技术。

作为抢救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童康复专业规模居全国之首,每年出院患儿两万人次。20多年来,他们不断探索推进着残疾儿童康复医疗技术。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朱登纳主任介绍说:40年前,我们整个医疗界都没有“康复”这个概念,40年来,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吸收国外的一些经验,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与国外的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目前已经探索出了很多疗效明显的康复方案。

目前,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正在搭建一个名为“康复信息登记及管理系统”的大数据平台,他们将广泛采集并分析残疾患儿的致病因素、治疗数据、家庭信息等各种数据,从而寻找致残病因、探索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康复。

科技、医疗水平的迅猛发展,国家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都为残疾康复提供各种可能,也必将推动残疾人更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河南广播电视台《豫爱同行》闫群曹冲全堂许昌广播电视台)

热门文章

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有哪些?

新华社记者带你走进盲童的真实生活

残疾证管理方法变了,残疾等级评定更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4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