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一直是耳机系统中另类的存在,过去若干年来,它被印上了很多标签:保护听力、音质一般、漏音、佩戴舒适/佩戴不舒适(没错,矛盾的)的各种各样的标签。
但是这不妨碍这类产品继续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势在市场上推陈出新,新产品不断强调自己打破了既有格局创造了全新体验。
笔者也算是被煽得心动,所以看到了南卡的这款最新的骨传导耳机——NANKRUNNERPRO4——情不自禁地就上了车。
先看看它
南卡的这款RUNNERPRO4一共有黑红两款配色,考虑到这款耳机笔者是要带着“出街”的,所以选了非常醒目的红色款,而产品的包装,也是让人觉得悦目的红色。
这款耳机的盒子非常之大,长度超过了一张A4纸的长度(约30cm),宽度比A4纸窄一点,正面繁复的花瓣纹理之间,烫着耳机左侧单元的轮廓,左上角是品牌LOGO,右下角是系列型号。
背面有价值的信息多印在了画面的左半幅。
的红点奖解释了为啥它的造型让我觉得不俗(额,因果关系反了?)。而其它有关产品的林林总总的特性,这里都有提到。
这款耳机的包装盒是掀开式的。
掀开盖子,能看到盒子里除了耳机本体之外,还铺满了各种配件。
配件非常有意思,三对不同规格的灰白色异形橡胶块是被称为“音质增强器”的特殊配件,倒是小盒子里装的,是普通防水降噪耳塞,还有一条红色的线是防止麦克风进水的麦克风保护塞,以及左上角的磁吸数据线——比较少见,注意保管。
那,数据线接口就在这里,位于右侧单元的耳后模块上,个人判断触点经过镀金工艺。
从上图还能看到充电接口所在的耳后模块顶部,还有两个凸起的音量控制/歌曲切换按键。
而第三枚物理按键,就在左耳单元上,是电源/模式切换按键。
耳机虽然集成了MP3功能,但是整体仍然保持了相对轻巧:整体重量仅35g,配合人体工学造型和全身都能提供摩擦力的硅胶外层,佩戴时的舒适性不错。
从外观和触感上,跳脱的红色和镶嵌其上的白色纹理装饰让人眼前一亮,佩戴在耳朵上、休息时挂在脖子里,甚至摘下时提在手上,都好像某种特别的饰品,吸引着附近的目光。
再听听它
长按电源键5秒后,进入配对模式,设备上唯一的指示灯开始闪烁,配对成功后,耳机里传来了女声语音提示——提示音音量固定,与连接设备设置的音量无关。
久等了各位,我们这就来讨论音质方面的表现。
初佩戴上这款耳机,头几分钟的试听并没有给我带来非常惊艳的体验,所以在简单地试听了一些歌曲以后,我就带着疑问开始按照自己测试耳机的习惯去测听力了。
首先,佩戴上了中号的音质增强器,然后系统音量调到75,windows11系统配edge浏览器,环境噪音大约39分贝(不算很安静)。
话说要检测这款耳机的基本素质非常的麻烦:因为耳道开放,虽然佩戴了“音质增强器”,但是仍然感受到环境音的干扰,可能影响了部分检测结果。
比如听力曲线部分,结果就非常奇怪。
左边4列,以笔者的听力,完全没听到对应的频率,如果摘下音质增强器,那直接Hz就已经听不到了(音质增强器确实有用啊!)。所以对于骨传导耳机来说,低频方面的效果确实比较难以呈现,好在中频部分和中高频部分表现得非常饱满,到是有高音质耳机应有的姿态。
再来就是耳机的分辨力的表现,测试这个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似乎我的耳朵和这款耳机的分辨能力都还算正常,稍高于众数(本次测试是该网站收到的第次测试,距离上次我来测又经过了80多位用户)。
在给它的基础属性定下调调以后,那再结合具体的音频内容体会它的聆听效果就比较容易了(也有底气了)。
首先,我选择了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的《绿袖子》,SQ音质。
这是一首外国民歌,舒缓、优美、凄婉,由童声合唱团演绎。得益于人声段饱满的曲线,南卡RunnerPro4驾驭这首曲子完全没有压力,童声甜美纤细,伴奏的节拍声弹性十足。
再来,我们选一首来自DeepPurple的《SmokeOnTheWater》,现场版,Hq格式。
摇滚曲目现场版,听的是一种气氛。这款耳机,听气氛毫无问题,台下热烈的齐唱,台上贝斯的SOLO,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力。如果不追求低音量感方面的刺激性,那这款耳机表现得还算不错,不过呢,由于低音方面的不足,所以和别的耳机比,一些乐手和声部的空间定位颇有不同:打击乐的位置往身后稍微飘远了一些,似乎聆听人往前走了一大步。
再来,选个民乐,电影《电影太极张三丰》里的配乐《偷功》,胡伟立作曲,SQ品质。
本段乐曲节奏较快,而且混合的乐器较多,对耳机还是有要求的。在南卡RunnerPro4的演绎下,二胡独特的音调让人满意,扬琴、古筝和琵琶的声音似乎也能分辨出来,遗憾仍然来自于鼓点声:它们存在,但是因为低音量感不足是的弹性差了很多。
那么这边的结论和本段开头可以呼应:这款耳机,如果想追求音质的话,请谨慎一点考虑,因为毕竟这个不是它的专长。相比较于过去笔者接触过的一些骨传导耳机,它的进步非常明显,但是想被评价为传统优质的耳机,还稍缺一点底气。
毕竟,这款耳机的优势并不完全在音质上。
笔者曾经试过用它看电影,居然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代入感:
因为骨传导耳机的特殊听音方式,佩戴者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也能真真切切地听到周围的环境声音,两者叠加在一起,让你完全分不清楚是电影中的配音还是那恐怖的一面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
笔者年轻的时候初体验环绕声也是这样的感受,看电影会时不时地回头看侧面。没想到南卡RunnerPro4居然也能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偶尔活动活动颈椎。
到了这个时候,也该戴着它,出门溜溜啦。
咱先岔开一个话题讲讲听力问题
再来该讲讲佩戴体验了,不过呢,我们要先说点儿别的话题。
先纠正一个问题:骨传导耳机传说可以保护听力,这个说法是不太全面的。
骨传导耳机确实是通过颅骨将声音传给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一起)的,而不是像下图一样由空气经过外耳道催动鼓膜带动听小骨。
但是最后,声音都是经由耳蜗传到听神经的,所以,关键的那个容易受损的耳蜗结构仍然会受到大音量刺激的影响而受损。
所以这边说一下,骨传导耳机可以避免因为长期佩戴耳机导致耳道卫生状况不佳引起的中耳炎,中耳炎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听力受损,但是,骨传导耳机不能避免因为长时间大音量听音乐。耳蜗里面有听声音用的“毛毛”,如果抖断了,那就不太好补了,断一根少一根。
所以骨传导耳机,确实可以保护耳膜、保护外耳道、解决因为卫生问题导致的中耳炎,但是如果聆听音量过大,仍然会导致耳蜗受损带来的听力损失。
但是,骨传导耳机自带的耳道开放特征,使得它根本没有任何隔音功能,如果环境嘈杂,用户可能会主动增加音量,从而带来潜在的大音量聆听的隐患,这点请使用者尤其注意。
显然,南卡官方宣传也是很务实地强调了这一点,也请各位骨传导耳机用户们留意。
明白了骨传导耳机是如何保护耳朵的原理以后,我们再来讲讲佩戴感受吧。
说说音质以外的体验
佩带感
南卡RunnerPro4是典型的后挂式耳机,它佩戴的体验真是太棒了。
我们就和那些常见的无线的耳机比一比吧:
相比较于真无线耳机,它对于耳廓内部没有任何压迫感。
相比较于颈挂式耳机,它毫无听诊器效应的麻烦。
相比较于头戴大耳机,它不闷热,不压发型,更有一份轻盈感。
我曾连续佩戴耳机超过2个小时,都没有感觉到明显不适,不是说佩戴起来和没戴一样,它的分量感是存在的,只是不需要将它摘下休息休息(相比较于真无线耳机,虽然只有几克重量,但是戴久了真不舒服)。因为它虽然会“挂”在耳朵上,但是受力的重点不在耳朵,而是脸颊两侧被夹持的部分,耳根位置稍稍托了一把,就好像架了钓鱼竿一样,把整个耳机支架支在后脑勺后了。
特别强调的是,它内部还自带16G存储空间,可以在开机后通过双击电源/功能键切换到MP3模式,运动时不喜欢太多累赘,但是又希望有音乐相伴的朋友们,这款耳机算是为数不多的解决方案。
漏音
我打算说它没有漏音。
很武断了对吧?我们来看一张图。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将手机分贝仪APP打开,然后脸尽量凑近手机的麦克风端,屏住呼吸听音乐。室内安静环境,分贝数大多在35-38之间。在图里三个箭头指向三个尖尖,红色箭头和蓝色箭头分别是播放和暂停音乐时点击电源/多功能键的“咔哒”声。黑色箭头我也记不清是啥了,可能是抬手准备截屏时衣袖的摩擦。
红色和蓝色箭头之间,音乐正在播放,是南卡内置的《ДЕТИRAVE-МАГНИТОЛА》曲目。蓝色箭头后面,是我暂停了音乐后的曲线,两者的区别小得可怜(除了那个不明的黑色尖尖)。
我后来又叫来小家伙,耳朵贴着我的脸,问她我在听啥,就差不多下面这个样子吧。
她表示好像能听到声音,但是听不出来是啥。当时耳机里放的是她最喜欢的《Letitgo》。
所以我认为,漏音是不存在的。
当然,从实际情况来说,只要我继续加大音量,那肯定会有声音漏出来的。但是在对应的环境音中,以适当地聆听音量播放音乐,确实不会影响到周围的其它人。
运动时的聆听体验
我们把常见的(我能掺和的)运动都捋一捋。
首先是室内运动/器械运动,这个场景不会有任何难处。
不管是公共的健身房还是自己在家做健身,南卡RunnerPro4佩戴的稳定性非常高,常见运动方式不会让它在耳朵上按捺不住做出自作主张的动作,而开放耳道不仅安全,避免因为听不到公共场合人员或者器械移动带来的意外,还让耳朵里面不会积累运动带来的湿气,避免了这种深层次的“运动伤害”。而位于后脑勺和脖颈之间的圈梁,直接平躺时会稍微有一点触地,但如果有个小头枕哪怕1-2cm左右稍微垫起一点,就丝毫不会被压迫到了。
所以这种室内运动没啥问题。
再来是室外运动,比如骑行,这个有点儿小问题。
一般骑行速度大概在20km/H到40km/H之间,在这个区间里,风噪已经对听歌带来一些影响了:骑行的时候风大,歌曲听不清,等灯的时候音乐很响,周边环境音听不清。同时骑行时听歌会带来一些其它问题,比如产品网站里有文字说明,表示室外运动的时候聆听音乐可能会导致分神从而带来意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不建议骑行时听音乐。
但是听导航很好,因为导航是间歇式的提醒,音量适当调高不影响骑行安全,而从这个用途还引申出一个想法:开车的时候用它听导航,是不是可以做到既不影响开车安全,也能不让导航吵到休息中的旅伴?(当然这个只是笔者自己的想法,相关安全性没有经过论证,法规也没有允许)。
那剩下的就是跑步活动了,这款耳机真的很适合跑步时佩戴——要不怎么叫RunnerPro呢?特别是封闭运动场所,没有嘈杂的交通噪音的环境中。
人在跑道上前进,一路踩着熟悉的乐曲,节奏和情绪都控制控制得很好,两边契合得非常紧密,一拍两步,一曲两圈。中间绿茵地上,爱好者们在踢球,传球的声音和球员的呼喊声都听得清楚,也不担心因为“耳聋”而被他们蹩脚的射门击中。远处,透过来的是年轻女孩们的气息,近处,是我自己的酸楚味道……呕。
不管怎么说,跑步戴着它,可真是方便。而且如果你不介意跑步时口袋里塞个手机,那还能用运动教练的语音指导,比一个人瞎跑要科学多了。
再来是另外一个运动项目:游泳。
IPX8级防水,游泳时也毫无问题。
根据产品说明,这款耳机通过了IPX8级防水标准的测试,这意味着从理论来说,它可以在水深1.5m-30m的地方至少工作30分钟。
啊,对于我这种老人蛙爱好者来说,足够了。
不过呢,有一点有意思的是,游泳防水耳塞和这款耳机非常的搭,戴着耳机再塞上耳塞,音质也有所增强。
同样需要留意的是,当耳朵在水面以下时,耳机的音量会大一些,而动作激烈的时候,水花声音也会干扰到听音乐,所以戴着这个耳机,我感觉最舒适的最适合边游泳边听音乐的姿势是老人仰泳……
总结
那,也该总结了。
自认为前面说得很明白了,所以这边简单提几个重点并且防止大家误会:
音质:相比较于我接触过的其它骨传导耳机,音质无疑是很不错的,定位准确、还原上佳,层次也够分明,不过我仍然会很毒舌的强调和传统好音质耳机还有所区别,但是面对骨传导耳机,我暂时不敢奢求太多。
漏音:不多说了,我认为是0。
便利性:IPX8的防水带来了便利性、10小时续航带来了便利性、NFC一碰连带来了便利性、双设备联机也带来了便利性。而最最便利的是,在运动途中,仅仅35g的负担,带来了随身16G音乐的陪伴。
所以刚才说过的那句话,我很想再重复一遍:对于骨传导耳机,我目前还真不能奢求再多了啦,虽然我仍然期待厂家的再一次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