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人皆有之,但如何对待,《道德经》中给出了正确的方法。
不可见欲,不显露引起贪欲的东西
《道德经》中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就是说外界不要有去勾引人心的东西,使大家的心安。比如,一个人在人流时段,向马路上抛钱,势必引起人群的骚动哄抢,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见欲”,使人心扰乱。所以不显露引起人心贪欲的事物,人心自然不至于被扰乱。
但对于欲望,道德经中提倡的是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应顺应自然,对于人之欲望,顺应,疏通,知欲而行,选需而动。
不可过欲,不追求属于贪欲的东西
人对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适度原则,懂得珍惜已有的,不贪求没有的。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就不会在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就不会因为贪欲而引起的困辱和危险,这样能获得一种长久的平安。
不去一味贪求他人之物,把握自己所有的,学会珍惜。这正是《道德经》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认识贪欲,看清贪欲带来的危害
只有认识了贪欲,看清楚了贪欲的种种危害,才能够真正去除贪欲,以避免贪欲。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扰乱内心的心智。正如《道德经》所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让自己迷失于其中,所以要懂得“少则得,多则惑”,人们才能在心神安宁中有所收获。
追求更高,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贪欲之门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大门。道德经有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从欲望的反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获得幸福。
遵道而行,看似简朴无华,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见素抱朴,现其本道,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引。所以,这种生活的状态,消除了贪欲,返璞归真,打开了幸福大门,如《道德经》中描述“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简单自然,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幸福。
最后,以《道德经》中,“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来作为欲望的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