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红梅罪大恶极吗
近日,被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学术界人员挺多的,比如高福院士、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延轶所长,以及这位广东省深圳市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老师。
凭心而论,我觉得胡红梅虽然有沽名钓誉、学术不端的错误,但并非什么最大恶极之人。从网上爆出的履历来看,这十数年来,她的表现可圈可点,对教育工作的付出也确实超越了许多老师。我简单摘抄一些:
在胡红梅创建的“班级博客”里,师生一起写了多篇博文。举办了余期“家长智慧课堂”,坚持“每周一信”给每位家长,收到的家长回信已经攒到了两米多高。年,阅读19本书约万字并写读书笔记。到年,开展了近场公益培训活动,做了近期公益讲述活动,开展50期公益网络讲座。带领工作室帮助近所乡村学校建立“阅读教室”。工作室捐书3万多本。
这些事情,都是实实在在需要投入精力和汗水的,如果没有抄袭事件,任凭谁看了都不得不树起一个大拇指,说一声赞。
也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所以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走上了更大的平台,得到了更多荣誉,当然,也为后来埋下了更大的祸端。
郭德纲在相声中讲过一句话:“什么是天下第一好人,什么是天下第一坏人。天下第一好人就是你做了一辈子坏事,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就会认为你醒悟了;天下第一坏人就是你做了一辈子好事,临死前你做了一件坏事,别人就会认为你堕落了”。
很奇怪吗?不奇怪。我们常说,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比如,情侣间约会如果被放了鸽子,就会大发雷霆,而普通朋友的饭局缺一个人,就无所谓,那是因为我们对情侣的期待值远远高于普通朋友。同样的,我们对好人的期待值也高于坏人,我们有多不希望好人跌落神坛,就有多不指望坏人良心大发。所以,我们这两种结果在情感上其实是同样强烈的,这就造成了“好人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坏人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反差。
当然,我不是为胡红梅老师辩解,或者洗白什么,因为她确实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我也不会群起而攻之,因为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更想知道的是:
她是唯一一个抄袭的名师,还是暴露出的冰山一角?
她是真的无知,而是一条路不得不走到黑?
这也是我今天想探讨的内容。
二、当代教育界的“争名”观
我有个表妹是刚入职不久的老师,在一个“名师工作室”里跟着一位名师学习,很是羡慕的跟我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名师啊。我说:你有了那个资格,自然就成了。
实际上,那是我不忍心带坏小朋友的诛心之言。旁观者清,因为身在政界,反而更能看清楚教育界的那些事。近些年来,一直在呼吁教育“去行政化”,但是推进的过程困难重重。
在当代中国,学校都归教育局主管,占大头的公办教师们都是吃财政饭的事业编制,因此,教育在天生就带有行政属性。我在网上随便找了份某县级市的公开文件:《关于做好市级教育系统XXX系列奖项荣誉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推荐的内容有:省“春蚕奖”、省“绿叶奖”、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中小学师德楷模奖、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园丁奖、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市优秀乡村教师奖、市终身班主任奖、市师德楷模奖等等,这还不包括县本级评选的各种荣誉。
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有了奖,你才能评职称、才能成名师、才能赚大钱,自古名利不分家,诚不我欺。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奖的分量:
我又找了份某地《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获得XX名师、省特级教师、省级(含)以上优秀教师、XX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XX最美教师、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在农村学校从教且教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在编在岗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
意思就是,你获得这些荣誉称号就相当于在农村学校从教且教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人的一辈子有几个30年、25年?这更像是临退休前的安慰奖。
也不怪乎“胡老师”们乐奖不疲。为了这些奖和职称,就不得不做一些教育之外的事情,比如发论文。但是,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备课、要改作业,有些还兼任班主任,哪里有时间写论文。或者说,即便擅长教学,就擅长写论文吗?怎么办?好办。现在社会,只要你有要求,就有市场,大量论文生产公司为你代劳,你花钱,我出力,你想要啥论文,想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就看你出多少钱了。
即便是一位老师运气极好,集万千荣誉于一身,那么功成名就之后,又要填多少表格、做多少演讲、出多少书、举办多少活动?请问,正常的教育工作还能开展吗?
如此争名夺利,教育的纯粹性还剩下多少呢?
末了,小表妹偷偷跟我讲,说去了名师工作室,感觉自己会高大上,而且是教育局强制要求的,考核会加分,对自己参加一些评比也有帮助,最后大概是觉得不好意思,加了一句,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不然自己很懒,不会去集体备课。
很不错,脸皮还薄啊。
三、孔子的“正名”观
孔子作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是我国教育界的开山鼻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无比巨大。当今所谓“名师”和他相比,用蝼蚁比之巨象,亦觉抬举。
孔子对于名的看法是这样的。他的弟子子路问他“卫国军请您去治国,您准备怎么做?”孔子说“必先正其名乎!”(《论语·子路》)。
还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大家注意,这八个字前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后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意思就是说作为君王,就要有领导的道德,作为臣子,就要有臣子的觉悟,作为父亲就要有父亲的慈祥,作为儿子就要有儿子孝顺。
这其实和实践论的观点有些相似。我记得前几天解析了浙江申论的第一题,就是那道分析运河历史名称变化的题目,运河的名称是随着运河规模、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换言之,运河的名称其实反映了运河不同时期的本质。
孔子是反过来说了,不是人决定名称,而是人要和名称相匹配,所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方能子孝,大家都要有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吻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而我们的胡老师,虽然有着一大串“名师”之名,但却偏偏行了蝇营狗苟之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应该是最基本的道了,连自己的道都没了,又如何教授学生呢?
同样,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单位,我们有不同的职位,可能是领导、是下属;在家里,我们可能是父母、是子女;在社会,我们可能是同学、是朋友,在每个位置上,我们都要完成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便是孔子主张“正名”的意义所在。
四、当代“名师”的炮制过程
刚才我们讲了,“名师工作室”对当地教育局考核是有加分的,所以,名师不仅关乎老师个人利益,还是学校、当地教育部门乃至于一个地区教育水平高低的体现,是一种政绩,因此,各方都有需求。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需求推动下,就探索出了一条迅速量产名师的流水线。
第一,奠基。也就是学生要出成绩,这是最难的,也是最简单的。路其实前人都铺好了,孔子怎么说,我们反着来就是捷径,因为正途必然艰辛。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曰:“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要用心教好。那么我们来个分类施教,把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搞一两个“实验班”、“重点班”,把好的生源集中在一起,出成绩不算事,想当初我也是重点班的一员。
第二,装修。把各种华丽的荣誉、职称统统都粉饰一遍,这个我刚才讲过了。
第三,宣传。把作品、荣誉和职称通过各类简报、自媒体等方式宣传出去,过去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是不对的。现在是好事越远越神话,坏事越传越丑化。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红打卡点,能迅速引爆网络,实际上到现场看看,往往都是大失所望的。而我们的胡老师,则是在传播过程中,遭到口诛笔伐,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胡老师经历了极度神话和极度丑化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宣传,那些“名师”们,慢慢的就会光环加身,光芒万丈。
第四,收割。最后就是广开讲座、著书立作,从而名利双收,皆大欢喜。
全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所以,大多“名师”的产生,都是资源堆积起来的。想依靠个人之力,闯出一条明路,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
我有个阿姨是乡村教师,在农村里辛辛苦苦教了三十年,没啥名利,最后退休的时候,好像还被克扣了一点奖金,我说阿姨啊,你教书几十年,咋混的这么惨?
话说回来,如此名师,真的能正其名否?
五、孔子的“述而不作”与胡老师的“窃作而述”
古时的圣人一般都不喜欢写东西,比如释迦牟尼,他的经书都是他的弟子阿难记下的,所以每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始,表示以下是佛所说,阿难所听所记。而中国古代的圣人,相对可怜一些,自己写,但写的不多,比如老子,就写了字的《道德经》,我们现在一个本科论文字都别想过关。所以,现在我们研究先哲们的文化思想,很是困难,经常要从各种史料中,从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东拼西凑,然后整理出他们的思想。
而孔子算是很勤奋的,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但这些只是继承前人,并不是自己创作,所以在《论语·述而》里孔子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难道孔子不知道述而又作才是名利双收的捷径吗?那是不可能的,但他就是不求名,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粗茶淡饭,喝喝冷水,闲来无事葛优躺,其乐无穷啊。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
我们现代的名师和孔子是不同的,现代没有著作就不叫名师,我们衡量某人的成绩,先看他头上有多少头衔,头衔越高大上、越多,其人也越是光辉璀璨,然后就看他的作品,作品越多、分量越重,就说明越有才干。所以但凡是学术界的名人,大多都有长长的一串头衔和长长的一串作品、还有核心期刊发表的动辄几百上千篇论文。当然,头衔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证明一个人才能的方法,但是现在这种疯狂的现象,却让人费解。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IC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也是开了拨乱反正的一个头。
就像胡老师,为什么要那么执着于出书,甚至连书名都不改呢?她这是窃而不作、不作而述了。她不明白这个“慎终追远”道理吗?我想她可能是明白的,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大潮流、大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有时候确实是渺小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智慧、大毅力能去抵抗外界压力的。
俗话说,所有发财最快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谁又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呢?
六、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
刚才提了“慎终追远”,这是曾子说的。啥意思呢?终是结果,远是原因。并不是对待结果要慎重,对待原因要思考,而是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就是因果关系的方法论,我们既要提高自觉性,从果看到因;又要提高预见性,从因推出果。
但是一般人往往重视果,不重视因,比如前段时间那个23岁的女司机谭某驾驶玛莎拉蒂撞死人,毫无愧疚,直到上了法庭才留下后悔的泪水,这个后果来了她才知道怕。
所以高明的人,更注重原因,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当我们追名逐利的时候,就要慎重考虑自己的每一步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了,假如胡老师在抄袭他人书籍的时候,想到曝光之后会遭世人唾弃,那么她还会抄吗?
昨晚一位学生跟我交流工作,我印象中她是一个相当固执的人,油盐不进,所以我一直觉得她的观念有问题,但我不劝,因为劝了未必有用。她有些感慨世道不公,为什么付出的很多,收益的却是别人?是不是能走一些歪门邪道呢?我说要慎终追远,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弥补的机会。我不知道她是否听进去,人一旦被情绪压制久了,又不能及时释放或顿悟,很容易会陷入一种迷障。
就像买股票,都知道不要满仓,不要投机,入市需谨慎,但多少人迷之自信,最后落得个满盘皆输,利益面前,保持理智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都要牢记这四个字:“慎终追远”,宁种善因,莫得恶果。
七、重症需下猛药
儒家也有修身之道,比如《大学》中就写的很详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但我始终觉得,儒家的修身有点谦谦君子的温和之风,现在需要的不是调养,而是猛药,还是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更适合一些。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作为个人而言,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人不要自大,不能被外物迷惑了心窍;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不求全,残缺也是天道,欲望之壑是永远填不满的。
切记这一句话:“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物极必反。当你的欲望到了一个极限,就是反的时候。我们看胡老师的履历,早期也是踏实能干的,不失为一位好老师,但是功成名就后,可能就飘了,这一飘,就飘到了物极必反的那个“极”,所以飞的有多高,跌的就会有多惨。
今天看到广东省纪委监委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