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中医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帝王的韬晦术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3-3-15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如果好好翻一翻历史,你也许就会吃惊地发现,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他们十分懂得审时度势,十分讲究策略,甚至可以说,不懂得韬晦术的帝王和大臣很难在封建官场左右逢源,甚至是难保性命的。

其实,至圣先师孔子也十分懂得处世的策略,要不怎么能说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呢?在这一点上,他似乎不如他的继承者孟子来得更强硬,因为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即使是封建皇帝对于自己的臣下,也往往不得不如此。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并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皇帝,但他韬光养晦的做法却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他于年即位,在危机四伏的混乱年代里做了三十多年的“偏霸之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孟昶在位期间,确实有奢华荒淫的一面,但他精明干练,有智有谋,有些善政还是颇值得称道的。

孟昶即位时才十六岁,将相大臣都是其父孟知祥的老部下,自恃资历深厚,并不把这个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这批勋臣旧人骄恣不法,为所欲为,公然超逾国家制定的法度,建造豪华宅第,规模巨大,靡费钱财,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其中尤以李仁罕、李肇、张业、赵廷隐最为骄纵。孟昶刚即帝位,大将李仁罕便提出要主管六军。他不但派人到枢密院提出明确的要求,还到学士院让人照他的要求起草命令。这不仅是目无幼主,实际是犯上作乱。这一咄咄逼人的举动深深地刺激了孟昶,他知道这样下去自己的王位将会被人篡夺。他当然不愿意就此接受别人的随意摆布,但又怕声张出去会引起叛乱,无法控制局面。于是,他先隐忍不发,表面上接受了李仁罕的条件,任命其为中书令,判六军事。然后,等李仁罕进宫朝见时,孟昶命令武士将他捉住,当场杀死。

过去,昭武节度使兼侍中李肇到成都来朝见新君,假称脚上有病,拄着拐杖上朝,见了孟昶也不肯跪拜。李仁罕一死,他这才知道新君的厉害,吓得魂不附体,顿时丢掉拐杖跪了下去。孟昶因其过去对自己十分倨慢,就勒令他退休,徙居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县)。

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杀时,他正执掌禁军,禁军的军队虽然不多,但直接掌管着宫廷的守卫,如果他造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孟昶怕他反叛,当时不敢动手处置他,遂千方百计加以笼络。甚至用他做宰相,又兼判度支(财政)。张业在家里私设监狱,关押欠债的人。他制定了一种“盗税法”,规定税官吞没赋税的,照吞没的数目十倍罚款。税官受了罚,无处筹钱,自然如数从百姓身上勒索。这种苛刻的税法使得百姓难以承受,怨声载道。孟昶闻知,废除了此法。到了后蜀广政十一年(年),孟昶觉得自己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势力,认为时机已到,遂与禁军将领安思谦密谋,用诛灭李仁罕的老办法,把张业在都堂上捉住杀死。圣都指挥使兼中书令赵廷隐见事不妙,自请退休。至此,故将旧臣基本上被除尽了,孟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国政。

孟昶在朝堂上设了匦(小箱子,相当于今天的检举箱),鼓励臣下投书进谏。但他沉溺于骑马,又采纳方士的房中之术,多采良家女子以充后宫,这使其威望有所下降。枢密副使韩保贞直言进谏,孟昶大悟,当时便命令放还了许多宫女,还赏赐给韩保贞数斤黄金。有人上书论事,孟昶认为说得不对,左右近侍请求把上书的人喊来诘责。孟昶说:“我看到唐太宗刚即位时,狱吏孙伏伽上书言事,虽忤上意,却受到嘉许,为什么你们却劝我拒谏呢?”这说明他的头脑还是有些清醒的。

孟昶在亲政之初,颇知节俭,表示要吸取前蜀王衍因骄奢淫逸亡国的教训。孟昶曾亲笔撰写了《官箴》,颁行各郡县。其辞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他的这篇《官箴》对帝王还是有些影响的,宋太宗虽然灭了后蜀,但他并没有对别人的东西一概排斥,就曾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等八句,亲书颁赐州县,立于厅事之南,称《戒石铭》。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隋炀帝因此疑心加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倍加怀疑。而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李渊终于反叛,灭掉了隋朝。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韬光养晦而成霸王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见识,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却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

公元前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宫殿,要杀掉他的父亲成王。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王,是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当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反觉群臣妨碍了他的兴趣,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庄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们派子孔、潘崇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

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什么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宫殿一派纸醉金迷的景象,只见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正观赏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劈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

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其为“隐语”,

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楚庄王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情况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谙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因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出大臣中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也就不再掩饰自己的才略与雄心。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了。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使国家开始逐渐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还不算太多,但他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诛权臣以立威,立官箴以悯民。

刘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曹操其实对他早就有所认识,刘备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多少兵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足为虑,但曹操却认为将来和自己争天下的恐怕是刘备。因此,如果刘备不善于韬光养晦,恐怕会很难逃避曹操的迫害。

建安三年(年),刘备驻扎在小沛,遭到吕布的突然袭击,失败后投奔曹操。曹操器重刘备的才干,任命他为豫州牧。同年十月,刘备随曹操东征,活捉并杀死吕布。返回许都以后,曹操任命刘备为左将军。

刘备胸怀大志,虽然依附曹操,但是不甘屈居人下。汉献帝刘协的舅父车骑将军董承,早就对曹操的独断专行心怀不满,他看出了刘备的意图,便想拉拢刘备一起来除掉曹操。有一天,董承来到刘备所住的公馆,取出锦袍玉带中藏着的天子手书血字密诏,商议共同除掉曹操的办法。刘备欣然同意,并签字画押,嘱咐董承说:“千万要小心谨慎,慢慢寻找机会,切不可泄露了机密。”

刘备为了消除曹操对自己的怀疑,就在住所后面种了一块菜园,每天亲手浇水施肥,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以免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别人看来,刘备似乎真的胸无大志,不关心天下大事了,连关羽、张飞二人也对他十分不满,而刘备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有一天,刘备正在菜园浇水,曹操突然派人请刘备到府中饮酒消遣。刘备不知何故,忐忑不安地来到曹府,曹操一见刘备就笑着说:“你在家做了大好事了!”刘备不知就里,吓得面色如土。曹操拉着刘备的手一起走向后园,指着菜园说:“玄德学习种菜,真不容易啊!”刘备听了才放下心来,说:“没有事做,消遣罢了!”曹操指着园中树枝上的青梅说:“刚才看见梅子青青,就想起了去年征伐张绣的时候,将士缺水口渴,我当时灵机一动,以马鞭虚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将士们听了,顿时口中生津,不觉得口渴了。今天这青梅不能不赏,因而邀请你一同赏梅饮酒。”说着携刘备人走到亭前,亭中已摆上一盘青梅,一樽煮热的酒。两人面对面坐下,叙谈畅饮。

酒至半酣,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就要来临。曹操和刘备靠着亭栏遥望着乌龙一般的黑云。曹操忽向刘备提问:“你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答道:“不太知道。”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现在是春末季节,龙随气候的变化,就像一个人得志后四海纵横一样,龙可以来比拟当今世上的英雄。玄德久经沧桑,必定知道当今谁是世上英雄,请你指出一两个。”刘备说:“我浅陋无知,不惯分析世事,怎能识别英雄啊?”曹操说:“不必谦虚。”刘备故意装出没有见识的样子,说:“淮南袁术,兵粮充足,可算得上英雄?”曹操笑着说:“坟中的枯骨,我早晚必能捉住他!”刘备说:“河北袁绍,今日虎踞冀州之地,可算得上英雄?”曹操又笑着说:“袁绍表面厉害,实际胆小;有智谋却欠果断,想干大事又惜命,见小利而又忘命,算什么英雄?”刘备见曹操说这二人都不是英雄,就又说了刘表、刘璋、张绣、张鲁等人,曹操拊掌大笑说:“这种碌碌小人,何足挂齿?”刘备说:“那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所谓英雄,应该是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刘备问:“那会是谁呢?”曹操用手指刘备,然后又指自己说:“当今天下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刘使君和我啊!”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说自己是英雄,乍听之下,大吃一惊,手里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这时,正好电光一闪,霹雳轰鸣。刘备赶忙拾起筷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刚才这声惊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落了。”曹操见状大笑道:“大丈夫也惧怕打雷吗?”刘备说:“孔圣人说:‘遇到急风惊雷一定会改变面容。’真是这样啊,我怎么不怕呢?”刘备就这样巧借闻雷来掩饰了自己的惊慌神态,使曹操错以为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物,而不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这样一来,曹操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还派他去阻截袁术,终使刘备有机会逃脱控制,扩大自己的队伍。刘备的韬晦之计可谓用得不露声色、出神入化。

在中国历史上,“政归司马氏”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殊不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父子的韬晦之计。

三国时,魏帝曹芳继位,原掌管军权的司马懿升为太傅,但兵权实被曹爽掌握。司马懿不甘心大权旁落,想重掌兵印。可如何才能如愿以偿呢?司马懿采取了韬晦之计。魏王曹睿病故后,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喜爱吃喝交游,门下聚集了一帮朋友,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把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愤恨。于是,他就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招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

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劝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

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来向您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青州!”

司马懿说:“你从并州来?”

李胜又道:“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儿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就她们手中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大将军面前多为他们说说好话!”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报告,他不会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定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司马懿又占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从此,政归司马氏。

唐宣宗也算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物。即位之前,他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乱,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用起韬晦之术。他常常装作傻里傻气的样子,致使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呆子,这样一来,他就安全地避开了宫廷里的复杂斗争,得以保全自己。大和、会昌年间,文宗和武宗经常去他的住处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逗他说话,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开玩笑。有的大臣还用此来打赌,看谁能让皇子说话。任凭别人怎么开口,他就是一句话不说。但到继承了王位之后,裁决大小军政事务,他都能做到合情合理,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他很有主张,以前的作为都是韬光养晦之策。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也是由于十分善于韬光养晦。他本为燕王,靠装疯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沉鸷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则无法交代;二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年龄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看在眼里。原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后来就分封各地,成为藩王。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重兵,如宁王拥有八万精兵,燕王朱棣的军队更为强悍了。建文帝的皇权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许多亲王被杀,其中当然也有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

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谋士,他对朱棣说:“我一见殿下,您当为天子。”相士袁珙也对朱棣说:“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长须过脐,必为天子,如有不准,愿剜双目。”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朱棣便积极操练兵马。

道衍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浪如潮,以使外人听不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不久就传到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翦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

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诸王。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他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着,派人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他们归去。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进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煦。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建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名马,加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他们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过了几天,建文帝降旨,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的行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谢贵等人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谢贵等人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不知所云。谢贵等人见状,就告辞了。

谢贵把这些情况暗暗地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国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诈疯,要小心在意,张、谢二人还大不相信。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谢贵等人设法图燕,再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

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秘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我。”

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我,令臣不解。我实话告诉你,朝廷密旨让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确实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是无病装病,还要极早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招来道衍、袁拱等人一同谋划,大家都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急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接着,他设计杀死了张、谢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的年号,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又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是可能遇到的,更何况是逆境呢?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对待。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砺自己的机会,无志者则一直消沉,听天由命。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都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纵观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如此。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是对人格修养的总结,也是对封建官场的处事经验的绝妙概括。如果能够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就会在任何逆境中都游刃有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