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这个“妈妈”吗
“妈妈,我不想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演讲了!”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们班级只有一个名额,老师把这个名额给你,这是多难得的机会呀!”
“妈妈,我不喜欢演讲。”
“傻孩子,演讲是最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你这孩子,声音好不好听和参加演讲比赛有什么关系?”
“哎呀,妈妈,我不想和你说了……”
“你看你这孩子,有什么心里话就尽管和妈妈说啊。”
沉默
“怎么不说话了,孩子?”
长久的沉默……
不知你的家里是否发生过类似的场景,和孩子沟通交流时,我们是否经常像这位妈妈一样习惯于妄下断语、好为人师。我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我们急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用心地倾听孩子心声。
“听说读写”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与别人沟通的桥梁。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重视“读”与“写”的训练,“说”也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去聆听。叶庇克梯塔斯说过:“上天赋予人类一根舌头与两只耳朵,以便让我们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可以两倍于我们说出的话。”是啊,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听”有时比“说”要重要得多,尤其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而在亲子关系中更是如此。
我们是如此地爱孩子,急迫地想给孩子以忠告和帮助,但我们却根本不在意孩子的内心想法,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这样只会引起孩子本能地抗拒,他会选择反抗、沉默和疏离。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吐槽孩子不听话,反思一下,你有用心地听孩子说话吗?你都没有用心地去听孩子说话,为什么要责备他不听你的话呢?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孩子不愿意和他们说话,反思一下,如果你很少真正用心地去聆听他说话,不去考虑他真正的想法,孩子又怎么会愿意向你倾诉呢?
医生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病救人;教师只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所了解,才能更高效地传授知识;那为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可以不必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了解,冒然地将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强加于孩子呢?
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基础。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则是了解孩子的前提。
二、聆听的能力也是分等级的
最低层的是“听而不闻”
孩子在和你聊着今天发生的趣事,你却沉迷在手机或者电视当中,完全把孩子说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第二层次是“敷衍反应”
你会对孩子说的话回应着“对”“嗯”“是啊”,你也会点着头表示赞许,可是心里却还在想着今天工作上的烦心事。
第三层次是“选择性听”
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感兴趣的你会认真听,不感兴趣的则会“选择性耳聋”。
第四层次是“专注地听”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她很专注地听孩子的话,也做出了反应,但是却并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听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最高层次的倾听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或者叫“移情倾听”
这种倾听的目的是通过孩子的谈话内容理解他,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做出反应。“移情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观念、情绪、感受与内心想法,为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只有完全站在孩子角度听他的谈话,才会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孩子才会感到被接纳、被理解,从而放下“又要被批评教育”的自我防备,然后父母才能更有效地影响孩子。
文章开头的孩子,其实是想表达他对当众演讲的恐惧,因为自己声音不够优美而不自信,他希望妈妈能理解他的恐惧,而不是讲一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但显然这个妈妈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三、如何对孩子“移情倾听”呢
这种能力也是分层次的:
第一层次是“复述语句”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哦,孩子,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够好听。”
你对孩子语言的复述,让孩子感觉到你在专心地倾听,这能传达出你对他说话内容重视的态度。
第二层次是“加入你的理解”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哦,孩子,你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自信是吗?”
你对孩子的话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力求去理解,孩子会感到你对他说的话用心思考了。
第三层次是“体察孩子的感觉”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哦,孩子,面对那么多人演讲,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儿恐惧呀。”
孩子会感到你经由他说的话,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会感到被父母理解的欣喜。
第四层次是二三层次的综合,既加入你的理解,又体察孩子的感觉。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哦,孩子,你对自己声音没有自信,所以当你面对那么多人演讲时,你是不是感到恐惧,害怕因此受到大家的嘲笑啊。”
在这一层次的倾听中,不仅孩子能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而且父母也能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孩子会急于向父母更多地吐露心声,以求得到父母更多的帮助。
四、希望我们都是这个“妈妈”
咱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在“移情倾听”后的场景。
“妈妈,我不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了。”
“哦,孩子,你不想参加演讲比赛了。”
“妈妈,我不喜欢演讲。”
“是这样啊,能跟妈妈说说为什么吗?”
“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
“哦,孩子,你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自信,所以当你面对那么多人演讲时,你是不是感到恐惧,你害怕因此受到大家的嘲笑啊。”
“是啊,晓峰总说我一高声说话,就像刀划在钢板上一样,特别刺耳,我担心上台演讲,我的声音会被人嘲笑。”
孩子终于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担忧,这个时候就是妈妈为孩子提供意见、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你有这种担忧是很正常的,我可以理解。”
“面对那么多人一紧张,我就害怕自己更容易破音。”
“孩子,有没有什么可以避免在演讲中尽量喊破音的办法啊?”
“我有个想法,我可以改变一下演讲的内容,这次主题不是‘爱国’吗,我可以准备一个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的内容,不就避免声高破音了吗?”
“孩子,这个办法很不错!”
“这个办法是不错,但是演讲不能一个语调到底呀,还能总不出现声调高昂的时候吗?”
“孩子,这样行不行,你把稿件确定好了,然后妈妈和你一起练习,妈妈可是有过大型演讲经验的,咱们一起想办法避免喊破音,好不好?”
“谢谢你,妈妈,我不那么害怕了。”
像上面妈妈这样,站在孩子角度去倾听才是“移情倾听”。这样的倾听,才能真正打开孩子心门,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这样的倾听,才能收获孩子对父母的热爱和信任;这样的倾听,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有效教育的必备条件。
从现在开始用心地倾听你的孩子吧!
PS: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对于如何倾听孩子,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分享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