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工匠精神
做匠心青年
飞针走线绣出乡村振兴新故事
张露
江苏绣达人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张露出生在一个乱针绣世家,从小就在绣架边看着母亲埋头飞针走线,母亲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刺绣精神”深深影响了她。耳濡目染了缂丝和刺绣的操作过程,她很小就学会了使用绣花针,而乱针绣艺术就此住进了她的生命里。15岁以后,她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研习刺绣,从最简单的针法开始,学会了熟练地分丝穿针,走针晕色;绣制的题材也从花卉与静物再到人物。每绣一种题材,她都认真仔细把握,一直保持着勤学,爱学,多动脑筋,虚心好问的良好作风。
上大学时,她就非常关心刺绣产业,不仅积极为宝应乱针绣家装壁画市场建言献策,还主动帮助母亲设计创作参赛作品,她参与设计生产的绣品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使公司产品一直在同产品中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年7月,她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传播学专业,本在北京工作,但传承和传播宝应乱针绣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她发现,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的“乱针绣”跟很多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传承困难,母亲也经常说到,“现在学乱针绣的年轻人太少了,以后传承是个问题”。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接过母亲的绣花针,推动乱针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回到家乡,她一边帮助母亲经营绣坊,一边勤学苦练,争取学习提升机会,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先后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上海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班,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江苏人社厅举办的江苏省乡土人才高级研修班等。日常工作中,在做好公司员工资质提升的同时,她也不忘自身理论学习,于年6月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艺博网上发布论文《传统文化类APP研究》和《当代刺绣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策略建议》,努力扩大宝应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立志为传承与发展宝应乱针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努力受到了同行前辈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年12月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荣誉称号;年4月被授予“宝应县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年6月,被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委员会认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年12月获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
张露正式接力父母的刺绣事业已经快5年了,她参与独自完成的作品在国内行业各大赛事中屡获大奖,其中国家级金奖5枚,银奖5枚,铜奖5枚,精品奖3枚,优秀奖2枚,特别荣誉奖1枚,迎春花奖1枚;省级金奖5枚,银奖5枚,铜奖2枚;市级金奖1枚,优秀奖2枚,金桂奖1枚等。年7月,她设计创作的乱针绣作品《君士坦丁堡女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展出;年9月刺绣作品《初见》入展长三角友好城市青年手工匠人发展大会。
在注重抓技艺来提升作品的质量与档次的同时,她也不忘培养人才,带动培养出一批技能人才,公司吸纳就业近多人,让很多留守妇女学会了乱针绣技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
工作之余,她热爱社会公益,经常抽出时间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免费去社区和学校传授刺绣教学。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她第一时间向武汉慈善基金总会捐款,并与公司的绣娘们一起用手中的针线,历时45天,绣出《抗疫三部曲》,第三部《战役·最美天使》已捐赠给县档案馆,作为抗疫的记录永久保存。
乱针绣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宝应后,逐步形成了具有宝应特色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时下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发展问题。“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打响宝应绣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到乱针绣的魅力,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用一针一线‘绣’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张露说道。
匠心筑梦
青春领航
弘扬工匠精神
争当有为青年
青春同路人
一起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