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中医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读呐喊有感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6-20

读《呐喊》有感

《呐喊》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是鲁迅向着沉睡的中国人发出的振聋发聩地呐喊:“中国人你们醒来吧,再不醒来就真的要国破家亡,民族不在了!”

本文以三篇文章为切入点,来浅谈对《呐喊》的感想。

《狂人日记》

kuangrenriji

《狂人日记》是从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狂人发疯后所见所闻。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在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但也正是这个疯子看清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

在鲁迅笔下,他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与毁灭巧妙地转化为更加直观地“吃人”,人们丧失自我,也就是被“吃掉了”。在狂人眼中,大家凶神恶煞地看着他,其实就正对应了在生活中周围人对不服从礼教人的排挤与打压。而兄长也是“吃人”的一员,这正是以家庭为单位礼教礼教在文中的映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尊重长辈为美德:儿子听从于父亲,弟弟听从于兄长。如果在父亲意外早逝,长兄会代替父亲行使职责。更极端一点的体现还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在文中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引起我的思考。文中提到了不同的“孩子”,其实都蕴含着鲁迅想要传达的深意。一是早逝的妹妹,二是对着狂人怒目而视的孩子,三是喊着狂人在最后大呼:“救救孩子!”的孩子。早逝的妹妹在故事上具有性别意义上的深刻性。简言之,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不仅逼疯了个别男性,更深深地迫害了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因毫无反抗之力,受害更深更普遍。而第二种孩子,小于狂人许多,却依然用着和他“娘老子”一样目光对其怒目而视,这让狂人感到不解与难过。在狂人看来,只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也就是拥有先进思想的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也是鲁迅对年轻人寄予的希望,希望后继的人们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思想带领民族走向复兴强大。

《药》

yao

在《药》这篇文中,鲁迅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不仅反思了中医的不足与落后,更对革命没有贴近群众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非常生动的展现了人们看热门不嫌事大的样子:“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要问是在看什么,却是在看同胞被处决。

更富有悲剧色彩的在后文,被处决的是夏四奶奶的孩子夏瑜,是因为做了一个革命壮士而被军阀所害。但他也是被这群他想要唤醒、想要拯救的人害死的:夏三爷因为害怕被牵连而砍头举报了他;看牢的阿义嘲讽的革命思想,并在他死后剥走了他的衣服;刽子手唐大叔不关心革命的成功与否,只关心夏三爷赏的雪花银;而老栓则只顾着用沾着他的血的馒头喂给小栓治肺痨。在场的人没有一位为意识到夏瑜是为什么而牺牲,就连夏四奶奶都觉得“抬不起头”。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国民的麻木与愚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革命党人工作的局限性,他们的活动只限于有知识、有文化的新读书人,而没有深入民间,启迪民智,以至于革命的根基不稳,人们对革命一无所知,对革命党人充满了嘲讽与排斥。似乎革命党人牺牲的不过是小石子掉入水中,除了有几分水花与涟漪带给人饭后谈资外一文不值。

而另一条线则是老栓为小栓治病的故事,老栓夫妇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华老栓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看病,省吃俭用,拿出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药。而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时,他却又不敢去接,体现了他的胆怯和善良及矛盾心情。他又十分愚昧落后,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他并不关心这个人血馒头是怎么来的,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既不关心更不理解,对革命者的牺牲,他无动于衷,表现了他愚昧、麻木、无知的一面。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所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

但是夏瑜的牺牲不是全然无法触动群众的。在结尾处提到夏奶奶上坟的时候,在夏瑜的坟顶上发现了一个花圈,这说明依旧有革命者为夏瑜的牺牲感到动容和鼓舞,他们将踏着他的血迹前进继续为民族前仆后继的奋斗。它表明了尽管反动统治阶级对革命者实施残酷的屠杀,却无法扑灭革命的火焰。在这里,夏瑜为革命而壮烈牺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革命仍然是有前途的。

风波

fengbo

《风波》这篇文则围绕一场以有无“辫子”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而写。

反映辛亥革命革命的局限性。尽管推翻了帝制,皇帝为天的思想在农村的依旧深入人心,农民对革命的认识只停留在“有无辫子”上,而不是民主与自由思想。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的现状,警醒革命党人需要更加注重与改变群众的观念,不然社会革命难以推进。

当时正处于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要求百姓留辫子的时候。百姓人心惶惶,有辫子的人对无辫子的人趾高气扬。但是这种逆时代潮流的做法很快就失败了,这也说明了民主共和是时代所驱,任何试图逆时代潮流的人终将被淹没。

《呐喊》寄托了鲁迅对中国革命成功的希翼,希望能通过这振聋发聩地“呐喊”惊醒国民,也鼓舞革命党人再接再厉。《呐喊》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众典型人物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一直到今天都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