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突发性神经耳聋 >> 正文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3-3-20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

⑶弗知也⑷是知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2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1.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2.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3.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词

  (1)吾日三省吾身()(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愿子还而视之()(4)去而顾之()

  2.翻译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一旦而马价十倍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女—“汝”,你;知—“智”,智慧。2.省(反省)、故(旧知识)、诲(教诲,教给)、之(它,代骏马)、子(您)、顾(回头看)。3.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③这匹马的价钱立刻就涨了十倍。4.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5.我们不可盲目崇拜权威,更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取得直接经验。(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9.[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甲]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1)①是②这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④翻倒(2)①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②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态度学思(5)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欹器)的特点。(6)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1、(1)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怒2、B3、C4、(1)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5、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D.衡/乃穿壁/引其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

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

D.“饭疏食饮水(热水)太丘舍去(离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衡乃穿壁引其光(于是)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B.匡衡勤学而无烛(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

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

4.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⑵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参考答案:1、C2、C3、C4、D

5、(1)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心得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2)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来烛光,把书对着光亮的地方来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

子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

④道:指先王之道。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说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

(3)犹为闭暗犹______(4)其为闭暗,甚矣甚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9.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6.(4分)

(1)愉快;(2)生气,恼怒;(3)尚且;(4)严重,厉害。

7.(3分)C

8.(4分)

(1)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9.(5分)

甲文孔子从学习的态度(1分)、方法(1分)和兴趣来论述学习(1分)。乙文王充则论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2分)。

参考译文:

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子得病受堵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较深的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就更加广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9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