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学习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下联所组成,故又称“对子”;因为一般多悬挂或粘贴在大门、厅堂、壁间、柱上,故亦称“楹联”、“楹贴”。而因对联的内容、性质及时令之不同,其具体名称又不同,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结婚、生子、上梁、乔迁等喜庆场合用“喜联”,而治丧、吊唁则用“挽联”。
于敏中于敏中(年-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中国江苏金坛人。出身簪缨世家,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清高宗乾隆二年(年),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以户部右侍郎在军机处行走。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书法风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书《华严经》宝塔。乾隆四十四年(年)卒,《清史稿》怀疑于敏中是饮鸩自尽,乾隆帝曾赐他陀罗经被[2]。谥文襄。于敏中生前号称廉洁,乾隆四十五年(年)六月,家族内发生争产纠纷,于敏中之孙于德裕控告堂叔于时和拥赀回籍,三月转移回金坛。皇帝下令调查于氏财产,竟高达二百万两之多。乾隆四十六年(年),甘肃冒赈案发,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被处死,于敏中的牌位被撤出贤良祠。晚年于敏中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年)爆发江南文汇、文宗、文澜三阁《四库全书》“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本当治以重罪,“因业已身故,不加追究”。著有《临池纪略》等。古砚不容留宿墨;佳瓶随意插新花。翁同龢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宋代黄庭坚《次韵伯氏戏赠韩正翁菊花开时家有美酒》诗中的两句。全文为:鬓发斑然潘骑省,腰围瘦尽沈东阳。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会须著意怜时物,看取年华不久芳。)陆润庠陆润庠(年-年),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年),父早逝,家穷,全靠寡母做针线度日,清同治十三年(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年)六月,八国联军事起,将仅存六十四册《永乐大典》运回府中。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卒于民国四年(年)。谥文端。工书法,擅行楷,意近欧、虞。筠馆绿侵孺子榻;药栏红映邺侯书。黄思永黄思永(年-年),字慎之,号亦瓢。江苏江宁五城人。光绪六年(年)以拔贡京官考取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十二年(年)充会试同考官,官至侍读学士。后弃官经商。被聘商务部,与张謇并称“商务二状元”,又与翁同和、文廷式等为帝党中坚。黄氏工书法,“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名重当时”。为清状元书家之代表。卒于民国三年(年)。一钵软烟梧子饭;半锄凉雨菊花泥。(清代吴绮诗《同云止过石公房》中的两句。原文为:“寒蕉拂拂与窗齐,老碧新香坐欲迷。一钵软烟梧子饭,半锄凉雨菊花泥。闲支短杖调饥鹤,学定空床过午鸡。却愧好山从结梦,明朝秋句不堪携。”)王仁堪王仁堪(年-年),字可庄、忍庵,号公定,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为福州最后一名状元。光绪三年(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提督山西学政,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副考官,后任武英殿纂修。光绪五年时曾弹劾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为丧权辱国,崇厚最终被判有罪。光绪十四年(年)时因进谏停止颐和园工程而触怒慈禧太后,被外放至江苏任镇江知府,任内又发生了丹阳教案,处置较为妥当。三年考核政绩列江苏省第一。光绪十九年(年)调任苏州知府,同年病逝于任上,因其政绩被破格提入国史馆立传,苏州群众也为他立祠纪念。其作品被编入《王苏州遗书》。掬水弄清,揽云测幻;启轩秘晓,敞阁放春。吴鲁吴鲁,道光二十四年(年,一说二十五年)生于台湾府嘉义县他里雾菜瓜寮(今台湾云林县斗南镇)。五岁从学,但家境贫寒,八岁由父率回福建。年已四十四岁,方举乡试,光绪十六年(年),赴考庚寅恩科,殿试高居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学政、吉林提学使等,授正二品资政大夫。辛亥革命以后返回福建,于厦门鼓浪屿林菽庄(台湾籍友人)处寄居。民国元年(年)病逝,享年68岁。吴鲁一生著作甚丰,诗作有“百哀诗”,还著有《蒙学初编》、《教育宗旨》、《国恤恭记》、《正气研斋汇稿》、《正气研斋遗诗》等。几处早莺争暖树;频来语燕定新巢。(集诗句成联。上联取自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下联取自杜甫诗《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骆成骧骆成骧(年-年),字公骕。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舒家桥人。清朝官员、学者。也是清朝唯一的四川省籍状元。工书,有诗文集《清漪楼遗稿》存世。此外,他的著作除了《十六国宪法议院法渊鉴》之外,还有《国文中坚集》、《左传五十凡例》两部书稿等等。雅趣生风,和光映日;明心若水,大气凌云。张建勋张建勋(年-年),字季端,号愉谷,广西临桂人。光绪十五年(年)考中己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年(年),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历任云南学政,官至黑龙江提学使。民国二年(年)卒于北京。张建勋工诗文,擅书法,著有《愉谷诗稿》。蓬莱文章建安骨;龙马精神海鹤姿。(集诗句成联。上联取自李白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下联取自李郢诗《上裴晋公》:四朝忧国鬓如丝,龙精神海鹤姿。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王寿彭王寿彭(年-年),字次篯。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早年苦读,二十六岁中举。光绪二十九年(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一年(年),前往日本考察,思想保守,仇视孙中山。民国后曾任山东大学第二任校长。卒于民国十八年(年)。著《考察录》、《靖盦诗文稿》等。论交拨置形骸外;谈道欲度羲皇前。曹鸿勋曹鸿勋(年-年),字仲铭,号兰生。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光绪二年(年)丙子恩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光绪七年(年),出任湖南学政。历官云南永昌府、云南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年),授迤东道道员,署粮储道。光绪二十七年(年),补授贵州按察使。光绪二十九年(年),升任贵州布政使,代理巡抚。光绪三十一年,曹鸿勋调任湖南布政使。官至陕西巡抚。卒于宣统二年(年)。工书法,有《校经堂初集》四卷。太华奇观,万古积雪;广陵妙境,八月惊涛。刘春霖刘春霖(年-年),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人。近代书法家。清光绪三十年(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甲辰恩科,被拔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年科举被废,刘春霖于是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60岁生日时有“第一人中最后人,只今四海剩孤身”之句。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张渭诗《南园家宴》中的两句。全文为: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少妇随。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对联的作用十分广泛,或自勉,或题赠,或褒扬,或讽喻;或置于书斋庭院,或见于楼堂观所,或写于祠庙府署,或题于风景名胜。“应用,能收状景、抒怀、揽客、愉人奇效;赏观,可与吟诗、听曲、析文、诵赋同工。”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规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字数相等,句式整齐。对联可长可短,短至二三言、四五言,长至数十言、数百言。但无论长短,均要求上联和下联字数相等。
第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是对联的又一基本要求。对仗还要求讲平仄。作联要求“平对仄,仄对平”,平仄协调,以使声调抑扬悦耳、琅琅上口。
第三,注意内容,巧妙构思。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所谓炼意,就是锤炼思想内容,使对联思想正确,内涵深刻,既要满足不同的需要和对象,又要应景应境,切时切人。
第四,炼字炼句,讲究修辞。古人作诗,强调炼字炼句,若想把对联写得含蓄隽永,自然也要炼字炼句,而对联中修辞手法的广为运用,乃是对联文学美和艺术美最典型的体现。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对联书法创作潮流则起于清代,尤其是清代的中晚期。究其原因,首先,当与明清建筑空间的变化有关。比起宋元,明清的建筑高度明显增加,内部空间明显增大,这主要归功于立柱的增高和横梁的加长。而空间增大后的厅堂很容易显得空洞,尤其是并排的高大立柱,更需要新的装饰形式与之配套,人们便选择了对联。加上明清园林兴盛,对联的点景作用就更加突出。其次,对联字数少,书写便捷,对于“雅债”缠身、“酬应终日”的晚清官员来说,无疑是写应酬字的不二选择。再次,由于以大字楷、隶、篆书见长的碑学书法占据了晚清书坛的主流,而对联又恰恰是最能体现大字气势和正书之美的书法形制,故而十分流行。
周汝昌先生曾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玩味,受到很大的教益。”有基于此,本次展览从南京博物院丰富的书法收藏中精选出了三十五位清代名家的三十五幅对联之作,既有帖学书风,亦有碑学趣味,且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试图大致地勾勒出清代对联书法的发展轮廓。
弘历“幽室、清机”七言
联金绢行书.9×32.1cm
释文:幽室数楹聊不俗,清机片晌恰宜闲。
弘历(-),号长春居士、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等,年号乾隆。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书法功底。他爱吟诗、作书画,颇好游历,所到之处,少不了吟诗作对,撰写游记,并亲笔书写,刻碑上石,经臣下吹捧称赞,自是洋洋自得。但客观地说,他的书法用笔圆润、纯熟,笔画均匀,结体流转,缺少变化和韵味,艺术性不高,偶有精品。
刘墉“翰墨、云烟”七言
联绢本行书.7×27.5cm
释文:翰墨因缘传七叶,云烟供养演三车。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是乾隆中期清代帖学书法中兴的代表人物,不论何种分法,都牢牢占据着“清四家”的首位。刘墉遍学古代名家,虽由赵孟頫入手,但中年后出入各家,临帖有所取舍,不求形似,但求神采,自成一家之貌。他的书法不追求董其昌的婉丽和秀美,而故作迟涩,墨色浓重,笔画圆浑,结体丰腴,松散率意。此联乃刘墉自作,书赠慧照大师。
梁同书“冰壶、石泓”七言
联纸本洒金行书.5×29cm年
释文:冰壶在怀清可濯,石泓为友交最深。
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不翁、新吾长翁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氏自幼学书,少年成名,又一生不辍,勤于翰墨,时人评价甚高。其楷书取法颜、柳,行草取法赵、董,以行草见长。眼前之作,用笔灵动,方圆兼备,有实有虚;结字动中有静,温文尔雅;用纸讲究,用墨清淡。此联曾被奚冈奉为书斋联,其联语意境可见一斑,其中,“冰壶”用以比德,“石泓”借以遣兴。
王文治“情文、述作”七言
联纸本行书.7×30.9cm
释文: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其书法早年取法笪重光,而后学习董其昌,此外,王文治还钻研写经书法,潜心临摹张即之和唐人的写经墨迹,凡此种种,都对其书法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书法点画飘逸、妩媚动人,有董书的秀逸,但用笔较为“平铺直叙”,缺少绞转,线条厚度没有和立体感,又沾染了张即之和笪重光用笔扁薄之习气。此为集字联,无一字不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中集出,行笔从容,笔墨精妙,较之他作,力度稍加,更显精神。
伊秉绶“琴尊、词翰”五言
联纸本隶书.2×29.5cm年
释文:琴尊将暇日,词翰冠当时。
伊秉绶(4-),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他喜绘画、能治印、工诗文、擅书法,又精于理学,极尽儒稚才艺之能事。在书法上造诣尤深,享誉一时。伊秉绶早年曾拜师刘墉,书风属帖学一路,能写工整隽秀的小楷,圆融静虚近似刘墉。在清代书坛中,伊秉绶以擅古隶著称,在当时与桂馥齐名。其隶书根柢汉人,个性强烈,表面看去绝不似某家某碑,如横空出世,无所依傍。
阮元“偶试、但抛”七言
联纸本行书.1×29.1cm
释文:偶试轻鞋去寻鹤,但抛香饵不钩鱼。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阮元对书法颇有兴趣。他写字虽宗帖派,但因长期浸淫于金石碑版之间,亦能作隶书。其行书亦拙朴不俗,笔力遒劲。通过对历代金石碑版的考察研究,阮元对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集中阐述于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之中。在这两篇文章中,阮元首先提出南北朝以来书法上一直存在着南、北两派书风的看法。可以说,阮元“二论”的出现,标志着清代书法碑学理论的成熟和正式确立,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林则徐“要知、踏遍”七言
联纸本行书.9×31cm
释文:要知冰雪心肠好,踏遍江湖草木春。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因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其书法也因人品而为世人所重,楷书师法欧阳询,行草取法二王以及二王一脉的米芾诸家,大字用笔雄强,结体硬朗,形制多为对联。此为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和《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
吴熙载“鸾翔、珠联”七言
联纸本篆书.5×28cm
释文:鸾翔凤翥众仙下,珠联璧合重光来。
吴熙载(-),初名廷飏,号让之,江苏仪征人。其精金石考证,擅长书法,行、楷师从包世臣,“几不能辨”;篆、隶宗邓石如,笔画圆匀工稳,姿态秀长,但少笔力。其篆刻尤为值得一提,亦宗邓石如,并自成面目,而且能将邓石如的风格发扬光大,形成一派势力。此为集句联,上联出自韩愈的《石鼓歌》,下联应是由北周庾信《郊庙歌辞·昭复》的“连珠合璧重光来”改造而来。
何绍基“一亭、幽室”七言
联纸本行书.2×28.5cm
释文:一亭尽揽山间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何绍基的行书以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为根基,反复临习,精熟于胸,并随着对北碑一派风格技法的体会和把握渐深,遂将自己在楷书方面的用笔特点引入行书,一变颜真卿行书的点画圆浑、气韵内敛为笔势开张、筋骨纵肆,故成就最高。此联的文字内容集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但其书法面貌却不似王羲之。虽然何绍基注明此作为集字,但实际上已经完完全全是创作。
曾国藩“隔屋、争门”七言
联花笺行楷.8×33.6cm
释文:隔屋鸠鸣闲院落,争门花簇小辎軿。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此为摘句联,从宋代陆游的《东门外遍历诸园及僧院观游人之盛》中摘出,实乃原诗的颈联。
徐三庚“鱼游、禽止”六言
联纸本隶书.4×35.2cm年
释文:鱼游渊而写乐,禽止树以时鸣。
徐三庚(-),字辛谷,号井罍、袖海、金罍山人、褎海等,浙江上虞人。他精篆刻,擅书法,篆书尤有特色。其篆书笔画采取三国时期孙吴《天发神谶碑》的形态,横画纵向落笔,竖画横向落笔,点画中部提笔,收尾出锋,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妙用“钉头鼠尾”。在结体上方圆互用,疏密分明,凡遇有平行笔画时则极力靠拢合并,与其他部分的疏朗平均形成强烈对比。徐三庚的篆书务求自出新貌,避免与他人相似,充分反映了当时写篆书者众多,且都在追求个人面目上煞费苦心、争奇斗巧的激烈程度。
吴昌硕“亦愿、岂信”七言
联纸本行书×31.6cm年
释文:亦愿人生行乐耳,岂信车中有布乎?
吴昌硕(-),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70岁后以字行,号朴巢、缶庐、缶道人、老缶、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他在书、画、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其画以写意花卉见长,笔墨洒脱,气势浑莽,是继明代徐渭、清代朱耷、李鱓等人以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其篆刻取法汉印及封泥,格调高古,独树一帜,为清末篆刻领域开启风气的一代宗师。其书法则出入秦、汉金石碑刻,篆、隶、行草诸体俱备,尤以篆书植根于《石鼓文》,又能陶冶变化,自成面目,在清末书坛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康有为“云龙、天马”五言
联纸本行书.9×39.1cm
释文:云龙远嘘吸,天马自腾骧。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极力提倡北碑,并在《广艺舟双楫》中总结了南北朝碑刻的“十美”。他不仅著书立说,在理论上张扬阐发碑学思想,在创作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成就卓然的碑派书法大家。其作品风格与理论主张互为表里,交相印证,因而引起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