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4年来,周娟始终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毕业的孩子,每当接到他们发来的信息,周娟总是字斟句酌地回复,鼓励孩子们一切向好。
坚守教学一线戴助听器重返讲台年,18岁的周娟中师毕业,踏上梁平明达镇中心小学的讲台。“那时,许多年轻的父母都选择在外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周娟发现,学校多名学生中,有近人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一次作文课,学生蒋平平写了《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埋怨和人生的渺茫,文中的心酸和无奈,令周娟潸然泪下。她暗暗下定决心:除了教给孩子知识,还要给他们爱。
从那以后,周娟心中就多了一份母亲的情怀。她设立了“讲给老师的悄悄话”小信箱,鼓励孩子们用小纸条和她交流;她的办公室总备着一两套干净衣服,供雨天上学摔了跤的孩子换衣。她定期向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且充当相互间情感交流的“热线”。“每当看到孩子们有进步,变得更加开朗,我都无比高兴。”周娟说,良好的沟通让那些曾经孤独、自卑的留守学生变得开朗起来。一次课间活动,一名学生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周妈妈”,这个称谓立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从此与“周老师”合二为一,再也没有分开。
当周娟在教学上逐渐轻车熟路之时,意外突然降临到她的身上。年,因为长期劳累,周娟突感听力下降,忙着带毕业班的她,直医院检查,结果被查出患了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医生遗憾地告诉她: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病情发展成不可逆耳聋,无法治愈了。
“当时学校考虑到我的身体情况,让我‘退居二线’负责办公室工作。”周娟说,一个教师的价值应该在讲台上,我不能离开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于是,她花1万多元佩戴了个助听器,最终说服领导让她留在了教学岗位。年,周娟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耐心教导让特殊孩子学会自理年秋,周娟调到梁平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成就感要小得多,工作更琐碎枯燥。”周娟说,初到特殊教育学校,周娟首次接到的工作是上一年级语文课。上课时间到了,周娟走进教室,却不见一个人影,原来孩子们听不见,不知什么时候上课。周娟在学校内找了一圈,才把19个聋哑孩子请进教室。
为了尽快得到这群孩子的信任,周娟总是很早就到学校,跟孩子们一起洗脸、刷牙,手把手教孩子们使用筷子,甚至在卫生间协助个别孩子大小便。“我的听力不好,每次值夜班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睡的太沉,听不到闹钟声音,于是就握着手机睡觉,每两个小时让闹钟震动一次,确保能及时巡查学生宿舍。”周娟说。
教学中,最难的还是让聋孩子学会发音,往往一个音节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可周娟从不放弃。一天,她正在反复教一个词“喝水”。有个孩子学着学着,就走出教室打开自来水龙头,捧来一捧水,递到周娟嘴边,清晰地说出了“喝水”两个字。“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感觉一切都值了。”
“脱离了教学一线,就无法胜任指挥的责任,无法更真切地了解到学生们的所需,老师们的困难。”当上了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周娟,还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带头上示范课,推动开展校本培训,建立定期汇报课制度。周娟还时常找学校的新教师谈心、交流经验,一些刚刚步入特教行业的老师也很快进入角色,增强了为特教事业做奉献的使命感
信息来源:《华龙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