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流静
《我的姐姐》电影一经播出,观众们就有了各种评论,因为影片中很多中国传统家庭里的矛盾戳中了大家的心。但也有人质疑,这不太符合现实,只是美好的一个设想。
如果电影是艺术的加工与升华,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真实的关于女孩命运的案例。我做了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深聊过太多的女孩,知道她们内心深处的痛和爱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我们来看看命运还可以给到她们哪种可能、让她们通过内心的成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上篇:电影《我的姐姐》饱受争议,现实中女孩的命运又如何?(上)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02
共同的经历
我们今天讨论的也主要是就是这一类的女孩。
这些女孩一般从小都被寄养在姥姥家或者是姑家、姨家等亲戚家,运气好的,会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一直到上学才回自己的家;运气不太好的,会在亲戚家轮流住;也会有过寄给亲戚,改口叫爸妈,等长大回家,两个家庭都频繁走动的情况。他们一般小时候都没有户口,因为第二胎的名额要留给将来的“弟弟”用,所以她们多是“黑孩子”,就是没有户口的隐型人。农村的人多半会骂这些孩子是“黑孩子”,就是没有妈的野孩子。她们学龄前的童年,就是这样寄人篱下地生活过来的,童年的经历是他们不快乐的心里阴影的来源。
如果有些孩子在寄养的家庭中也会快乐地长大,那么,她们人生最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回归自己原生家庭过程中产生的无归属感。这些孩子小的时候在亲戚家生活,她们知道姥姥家或者姑姑家不是她的家,她们不能像那个家庭中自己的孩子那么肆意任性,需要时时刻刻察言观色。她们内心特别渴望回归到自己真正的家。但是当她们长到7、8岁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上学的时候,新的问题来了:她们从理智上知道这是自己的家,知道这个人是妈妈,那个人是爸爸,却从感情上对这里非常陌生,而且相差不几岁的姐弟或姐妹对这个陌生的回归者也充满敌意,一点也不友好。她们又开始怀念那个从小生活的亲戚家,至少那里能让她们感到熟悉。他们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觉得,那也不是她的家,这不是她的家,她们好像一直没有家,她们的心就这样一直一直的漂着,无处停泊,也无处安放。不论在哪里,做什么,都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够好,或者父母不重视教育,这些女孩很早就自动退学出来打工,早早地离开家庭闯社会。赚钱工作养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隐形的原因是逃离这个她们一直不熟悉、一直有隔阂的家庭。因为她们在家里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们会感觉自己一直不属于那个家庭。
在那个家庭中,她们会一直有“多余”的感觉。她们上面有个姐姐。因为姐姐是家里的老大,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会受到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