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辈子做父母,一辈子学做父母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而对于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来讲更是“一辈子做父母,一辈子学做父母”,这句话给我们做父母的几个提醒:第一个提醒,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看一辈子很长,回头看一辈子却很短。从长的角度来说做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否则一辈子会因为自己承担父母角色殚精竭虑,从短的角度来看做父母要为自己的角色感到光荣,要尽量把当下时光过的淡定、从容、美好。第二个提醒,做合格的父母需要学习,而且要学习一辈子,因为孩子在变,时代也在变,做父母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正像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纪伯伦那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字字恳切,发人深省。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我们养育孩子的身体,但也要尊重孩子的灵魂。”
也许,这首诗值得每一位父母用一生来读,才能读得懂,读得透。
二、原则和感悟不是一回事
不管是做父母前,还是成为父母后我们都获得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忠告”、“建议”或者“指导”,我们都很慌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尽管之前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准备,但还是无法避免慌张,但那些忠告、建议和指导都听起来很有道理,起码至少有一定的道理,可要命的是这其中还有一些实际上相互冲突但也都好像各自有些道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逐渐发现各种忠告、建议、指导很多时候在我们身上并不灵验。这又让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篇寓言《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哇,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驮起麦子,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这时我们才大概搞清楚原因:我们大多数听到的消息其实只是别人的感悟,我们没有看分清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每个人都需要清楚的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非所有的感悟都可上升为原理,毕竟个体经验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听众应该有自己的智慧,才能避免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们若是对所获得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同样也是危险的有害的。教育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禀赋和个性,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应该很清楚,即使同一对父母生的两个孩子方方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父母区别对待才能真正称之为公平(图片引用),更何况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认知学习》中说“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却99.99%都没用的世界里,你对一件事的深入见解才有真正的力量。而深入的见解埋在你阅读之中的思考和阅读之后的总结之中。换句话说,只有你自己总结出来的法则才是属于你自己的认知,才有可能真正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著名的猫论、摸论,“猫论”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做父母的同时学着做父母。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些石头是在水下的而有些石头是漏出水面的。
三、正面管教:随时表扬,定时批评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一个课程,叫《小学生家长必修课》,在这个课里我学到了一招:随时表扬,定时批评。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每当有家长来求助,他都会提供一个锦囊,并且一再叮嘱一学期为一个疗程,坚持下来就能看见效果,这个锦囊就是随时表扬,定时批评。随时表扬,要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比如家里有客人来,你可以展示一些孩子平日的规划、作业成果、兴趣作品等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再比如在小区和邻居聊天,可以和他们分享孩子最近做的让你自豪的事。这样的表扬不怕重复,哪怕听到孩子不耐烦地嘟囔“好了,好了,别老提这些了”也不要停。定期批评,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透明。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例会上,指出孩子最近的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协商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批评的是问题,不是孩子;二是批评的是“我们”的事,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这就完成了第二讲所说的从“我”到“我们”的转变。“随时表扬,定期批评”这个锦囊需要你随时练习,直到内化成你的行为习惯,因为这是在帮孩子形成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两个品质——责任心和自信心。随时表扬,是让他更有自信接受挑战;定期批评,会帮孩子解决问题、担起责任。
有一本书叫《正面管教》,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记到心里:“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好的感觉,他才有可能变得更好”。大家知道,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环境?也许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我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才是最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正向反馈大于负向反馈。很多人可能说我的孩子用这招不管用,我的观点是可能是确实是方法的问题,但更可能是做家长的耐心不够。这里我想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大家肯定听说过有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19个月时因患急性脑充血症而导致双耳失聪、双目失明,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6岁时,在恩师安妮·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她逐渐学会说话,并开始与他人沟通。年,海伦·凯勒进入剑桥女子中学学习。年,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年,海伦·凯勒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海伦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一半功劳归于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是她打开了我紧闭的心扉,是她指引我跃出痛苦的深渊.....”盲人特殊,聋人特殊,盲聋就更加特殊了。因为这是特殊教育里面的特殊教育。年3月3日,安妮·莎莉文长途颠簸,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她成了莎莉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就算海伦是一个十分文静的孩子,但是她又盲又聋,作为老师教她点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况且她又如此桀骜不驯!她学得很快,但发怒也快,因为自出生(年)以来的7年间没有人教育她自我约束。她学着学着不学了,抓起玩具娃娃,摔到了地上。她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由于海伦对外部世界感情上的对抗,安妮试图和海伦交流的努力很难奏效。安妮·莎莉文对海伦行为的反应很敏锐。她在给家人的信里说:“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规范和控制她的行为,又不能伤害她的心灵。我起初只能非常缓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并试图赢得她的爱。”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安妮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总结:耐心和无条件的爱最伟大的教育方式。
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勇敢表达爱
说到对孩子的爱我的感觉是我们很多父母缺少表达,这涉及到沟通的问题,沟通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乔哈里视窗。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中国管理学通常称之为沟通视窗。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公开象限、隐私象限区、盲点象限、潜能象限,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公开象限:顾名思义,公开象限是自己知道,同时别人也知道的内容。隐私象限:隐私象限是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部分。人人都有隐私。隐私象限内部也有层次,共分为三层。其中最深处的是"DeepDarkSecrets"(DDS),即"又深又黑的秘密",这是不可告人的部分。在DDS之上,是程度较轻的秘密,比如你不好意思开口、但知道的事情,例如对同事的不满,这部分我们的选择往往是心照不宣。再向上,还有一种秘密是我们忘了说的秘密。忘了说的秘密就是"知识的诅咒"或“爱的诅咒”。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种困局。我们自己会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没问题,但是会让他人迷惑不解。比如对孩子的爱,我们总是喜欢挑孩子的毛病,却忘记了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做家长的知道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有可能不知道。
人类凭着聪明创造了很多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歌德
五、一项研究:胜利者效应,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年7月14日《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第一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年,胡海岚团队在《科学》发文,引入“钻管测试”来研究小鼠的等级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狭路相逢,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等级高低一目了然。当年这项研究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当他们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强度,劣势小鼠便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
胡海岚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等级地位相差越悬殊,逆袭所需的“神经剂量”就越高。同时,劣势小鼠成功逆袭6次或更多次时,即使离开科学家的“帮助”,小鼠依然能实现逆袭。“这种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恰恰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团队成员周亭亭说。
团队发现了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时,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成功经历会重塑这一通路的突触连接强度,从而影响后续竞争中的表现。”胡海岚说。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链接强度显著增加了,有效地帮他们进阶并维持到更高的等级地位。
实验过程:
1.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竞赛,将对方推出管道。无光刺激时:A鼠比B鼠强。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利用激光来瞬时、特异激活神经元的手段)给B鼠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强度时,B鼠占据了优势。
2.胡海岚团队在这项研究中进一步实时“操纵”了钻管竞争的输赢。发现,小鼠等级地位相差越悬殊,逆袭所需的“神经剂量”就越高。
3.当劣势小鼠成功逆袭6次或更多次时,即使离开科学家的“帮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实现逆袭。而成功经历不足6次,裸奔的劣势小鼠会恢复到劣势地位
4.在一个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只小鼠对位于盒子角落的温暖地带展开竞争。只要之前在钻管测试中获得重复胜利经历的小鼠,在热源争夺中也会更容易获胜。
著名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说:“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如果你体验到成功,你就会重复成功。”
六、优越的环境赢在起点,学习让成长伴随一生
孩子从小接触多样的环境,有助于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选择一批遗传素质差不多的老鼠,将它们任意分成3组。第一组老鼠处于“标准环境”中——被关在铁笼子里喂养,每笼3只。第二组老鼠处于“贫乏环境”中——被单独隔离开来,每只老鼠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第三组老鼠处于“丰富环境”中——十几只老鼠被一起关在一只宽敞明亮、条件优越的笼子里,笼子里设有秋千、滑梯、木架梯、小桥及各种“玩具”。几个月后,罗森茨威格惊奇地发现,处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为活跃,看起来非常聪明,而处在“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为迟钜,几乎给人一种傻呆呆的感觉。实验人员将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分析后发现,这3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大脑皮层蛋白质含量、大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处于绝对弱势。
但优越的环境可以让孩子赢在起点,但要想赢在终点肯定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什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重要、却被人忽视了的宝贵财富?注意力。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弃。所以,那结局是好是坏,其实真的是你自己选的。所以,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这可能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建议--因为,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注意力,很可能是唯一能够称得上是"与生俱来"的有产出能力的资源,仔细想想吧,还有别的什么是这样的吗?放在自己的哪儿上?答案明确而又唯一:放在“成长"上。
有句话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最近学区房价格暴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给很多买不到学区房的家长些许心理安慰,但是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我们都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比如读书这件事。怎样花费你的注意力是最合理的?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然后给予充分的学习、思考和磨炼。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
人生是长马拉松,不是米冲刺,既然选择和时间做朋友,需要牢记这三条铁律:铁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