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听力检查技术的发展,耳聋的诊断越来越提前,但是,是什么造成了耳聋?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知道耳聋的概念及耳聋的分类。
何谓耳聋呢?
在声音传导系统中,声音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整个通路上,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就可以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
耳聋是如何分类的呢?
如按发生部位来分类,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
1.传导性耳聋:凡病变局限于外耳和中耳,并影响导音功能者,均为传导性耳聋。如外耳和中耳的发育畸形、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中耳炎性或非炎性疾病、耳硬化等,在儿童最常见的就是由于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耳聋,一般听力损失不超过60分贝,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痊愈。
2.感音性耳聋:病变位于中耳以后的部位,可分为以下三种:①耳蜗性聋:凡病变局限于耳蜗,并影响其感音功能者,即为耳蜗性聋。②神经性聋:凡病变直接影响到螺旋神经节或发生在听神经传到通路上的,均为神经性聋。③中枢性聋:病变位于脑干与大脑,累及蜗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听觉皮质中枢时导致中枢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聋需要借助助听器或电子耳蜗等辅助装置。
3.混合性耳聋:中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称为混合性耳聋。
如按患病时间分类,耳聋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1.先天性耳聋:包括外耳道先天性闭锁、中耳或内耳畸形、妊娠期及围产期所致的各种耳聋。
2.后天性耳聋:包括外耳和中耳各种传导性聋,如外耳道后天性闭锁、化脓性中耳炎、外耳及中耳肿瘤、各种外伤及耳硬化症等;在感音神经性聋中,包括各种传染病所致的各种感音聋、药物中毒性聋、迷路炎、听神经瘤、听神经病、老年性聋以及精神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聋等。
有许多家长在问,家里人都正常,为什么我们生出了聋儿?
研究发现:我国新生聋儿中,约60%的听力障碍是由“耳聋基因”引起的。假如夫妻双方均为隐性携带者,由于他们听力正常,因此,从新生儿到成人阶段他们都不了解自己携带了导致耳聋的基因。但是,即使他们夫妻双方听力正常,也可能会孕育出一个基因突变体的患儿。
对于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建议,有些父母也有一些疑惑,检查基因有什么用呢?
其实,基因检测不仅仅是发现耳聋基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致病基因能尽早地了解孩子耳聋的类型和程度,了解其预后,甚至使一些孩子尽量避免发生耳聋。
目前我国已发现四大常见耳聋基因:
第一是先天性耳聋基因GJB2,这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大多表现为语前发病,也为先天性耳聋,且导致中重度或极重度耳聋。这些患者适合人工耳蜗植入,在耳蜗植入后言语理解能力强,预后良好,故明确的GJB2基因突变致聋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12SrRNA基因,该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家族成员一旦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便具有很高的药物性耳聋风险,即便应用正常剂量或微量的药物就可以造成患者听力损失。
第三是基因SLC26A4,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多表现为重度或者是极重度聋,可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的耳鸣或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患儿出生时听力一般接近正常,多数在3岁左右发病,其发病前常有感冒、发烧、外伤等使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因此感冒、轻微的外伤便可使这些孩子出现耳聋。要严格防止头部外伤,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尽量防治感冒,不要用力擤鼻或咳嗽,勿用耳毒性药物,远离噪声。
第四是后天高频聋基因GJB3,为我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遗传性疾病基因,可能GJB2基因与GJB3基因共同导致耳聋患者的发病。主要表现为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哪些人要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如何筛查呢?
据统计,新生儿中有千分之二比例的听障儿童。专家们认为,对孕前、孕早期、高龄产妇、家庭成员中有耳聋病史者进行致聋性基因突变筛查,可避免出生缺陷;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可提高遗传性耳聋的检出率,控制药物致聋风险,预防或延缓耳聋的发生发展。
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出生3天内的足跟血,就可以筛查致聋基因。
如何尽可能避免遗传性耳聋发生?
可通过“三级预防体系”实现有效预防。通过避免亲代遗传的高风险,保障子代听力正常。
一级预防包括孕早期普遍筛查、药物性聋易感性筛查、聋人夫妇生育指导和青年聋人婚前指导;
二级预防主要指产前诊断;
三级预防则是指新生儿基因筛查。
本文选自山东卫生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