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怎样改进英式中文经典再读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12-16

来源:中文编辑校对网

中文编辑校对网

本可以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

本可以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

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却似乎忘了“一言难尽”。

明明可以说“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却要多加个“的”说“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

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

“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繁琐成“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读者对中文编辑校对网的推文反应十分热烈”繁琐成“读者对中文编辑校对网的推文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这是现在的人们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结果。比如喜欢用“作出”和“进行”。

有专家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比如近年流行这样说: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和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是载体,优势是链路。思考整个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这是数字化时代的术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平常,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

以上内容部分摘录自《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明报月刊》年10月号)。也是中文编辑校对网在编辑我们客户的文稿中经常遇到的语句。

从我们中文编辑校对网的客户构成来看,五分之一是与境外合办报刊或译介国外内容资讯的新媒体,他们的确最易情不自禁用“翻译体”。希望下面的正文部分,我们能与新读者和老客户产生共鸣。

本篇文章的作者余光中,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作品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对于在中文写作中,英文语法影响中文表述的问题,余光中先生的这篇在年的文章《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中文编辑校对网曾转载过两次,一次在年我们网站上线不久,一次是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病逝的那天。今次再转(标点未作修改,为顺利发出,个别关键字词用**替代),希望我们能与新读者和新客户产生共鸣。

余光中

怎样改进英式中文

——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余光中

白话文运动以来,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2

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个短句)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applypressure:press

giveauthorization:permit

senda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xel/8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