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耳聋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秦岭余韵散文双手缝制冬天的暖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2-6-21

  编者按:《双手缝制冬天的暖》,经作者潜心推敲,从内容的表现到文化的传承,再到情感的浸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升级版的《双》今天上线,以飨读者!

双手缝制冬天的暖

《诗经·国风》中有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夏历的七月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就要做过冬的衣物。我的乡亲行动更为迅速,七八月的时候就着手准备过冬的衣物。炎热的夏天,从拆洗棉衣被褥开始,从纳棉窝窝底子开始,早早为一家人缝制过冬的穿戴。

那个时候从老人到小孩每个人过冬都穿自家手工缝制的棉衣棉裤,我们把棉衣叫“棉褂子”、“棉袄”。棉褂子由两块大小几乎相同的布,给布中间放了棉花之后缝制而成,挨皮肤的叫里子,穿在外面的叫面子。棉裤与其类似都和被子的原理相仿,我想棉褂子棉裤被创造出来一定是受到了棉被的启迪。

缝制一件称心的棉褂子并不容易。拆洗干净的棉衣里子多是家织的粗布,经过浆洗和棒槌的适度捶打之后就能开工。拆下来的旧棉花放在夏天的太阳底下暴晒两日,用细细的树枝反复抽打,一是掸去棉花里的灰尘,再就是让棉花尽量蓬松,还能进行充分的杀毒除菌。给平坦干净的场院里铺一领芦蓆,晒好的棉花、洗净捶好的衣服里面,一块儿被拿到蓆子上。针线笸箩里放着针线、剪刀、各色棉线。缝棉褂子之前先给破损的地方打上补丁然后将里面缝制在一起,这样从外面看不到一处烂边子一个线头子,做好的棉褂子特别好看。除了领子要后来单独缝上去外,所有里面相接的地方均要提前缝好,称为拾边子。拆开的棉褂子,外观呈规则的长方形。时隔多年想起妈妈和我们姐妹几个一块儿缝棉衣的场景,我由衷地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学几何图形,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想不明白的比比皆是,从缝棉衣上就会有深刻而直观的感受,衣袖是圆柱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缝好边子后要把里面对着向里,毛边向外平铺在芦蓆上,开始铺棉花,乡亲称之为“壮”棉花(壮,取同音字,不知其字。乡间把给被褥、棉衣、棉裤填充东西称为壮。壮,壮大,使其壮大,是否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乡间土话许多是遗失在民间的官话雅言,壮衣服就是其一)。如果棉花好,是新弹的或没穿过两年的,棉花平展,一片片的特别容易壮。如果用的时间长,棉花变成套子,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或者一疙瘩一疙瘩,壮起来非常麻烦。将一团套子细细撕开,中间厚四周薄,薄边相互叠压咬合,壮匀壮平,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乡亲们简朴节约,有的人家套子成了核桃般大小也舍不得扔,用了一年又一年,这可为难坏了缝衣的妇女。

棉花壮好给上面垫了报纸或者塑料纸,沿着没有缝合的地方翻转一圈,让衣服呈现一个面子在外中间是棉花,最下面是里子的状态,是为翻衣服。接下来就是缝衣服,乡亲们称为引线,即用针线从前襟起每间隔约莫一拃长处用线缝一道。为了缝的棉衣好看乡亲们还用一个叫做“粉线布袋”的工具打了白线,保证引好的线条端正,宽窄一致。“粉线布袋”真是个好家什,那是一个装满了面粉或白灰的小布袋,有一根线绳子从中间穿过,线绳两端打了一个结,绳子可以左右拉动,一拉动就粘上白白的粉末,从两头按实选线中间的位置捏住提起后松手,绳子回弹打在布上留下一道白线。这条白线就是引线的位置。

引好的棉衣还要将毛边缝合起来,称为合缝子。棉褂子要经历上衣领、攒纽扣,棉裤要上裤腰攒腰带环后才算完工。棉褂子还分对襟和大襟两种,大襟的扣子从肩颈、腋下过,对襟的扣子从胸前正中间过。两者工艺略有不同。

缝棉衣裳,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就拿纽扣来说,全是用布做的盘扣,盘扣就是精美的工艺品。从棉衣面子布上剪下布绺,指头宽,一头用线串起来,将布绺两边向中间折了再折,拿了针线从一边的里面向外挑着边缝一针,从另一边的外边往里沿着边缝一针,如此这般缝完整个布绺,布绺就变成一根布绳。我们称之为“缏纽门”。缏好的一根纽门可以挽成纽扣,可以做成纽环,一个纽扣配一个纽环。纽环无甚稀罕,布绳剪成合适的长度对折后留一个豆大的环,余下的用线缝完就做成一个纽环。挽纽扣如同挽花,很复杂,做好后真如一朵花。有人不会挽纽扣,就直接订了买回来的塑料纽扣。我小时候曾无数次缏过纽门,将穿着布绺的绳环套在左脚的大拇指上,盘脚坐在炕上,一根一根缏,每缏完一根我就长出一口气。性格外向的我盘脚搭手地在火炕上坐一晌就像在受刑,何况还要做针线活,对我来说缏一把纽门比挖几天地都累人。姑娘家不做针线活怎么可能,妈妈的唠叨声能让耳朵起茧子,于是我只有耐着性子慢慢来,还要照顾我的小情绪,于是我将纽门套到门拴子上缏,挂到柴草垛上缏,放牛时让小伙伴勾在指头上,挂在树枝草根上。说起缏门纽,那可是我最头疼的活计。

做棉衣要经过拾边子、壮棉花、翻棉衣、引线、合缝子、上领(腰)、订纽扣诸多环节。手工缝制,笨重归笨重,保暖性却是极好,再寒冷的冬天一件棉衣就可御寒。贴心、温暖、舒服,手工棉衣是个宝,于是才有将女儿比作“小棉袄”的。

缝制过冬的神器,大到被褥、棉衣,小到棉马甲,难的如棉窝窝,简单如套芯(棉花手套的,一般为圆筒形)一个都不能少。套芯是最能勾起回忆的过冬神器,原本平淡无奇,却是必不可少。小块长方形的花布做面子,洋布做里子,拾了上下边子,壮了棉花,翻好引三五行合了缝子就行。就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可能有无数个故事。小孩子的套芯是马蹄形,妈妈担心孩子小嫌麻烦总不戴套芯,就把马蹄套芯缝在棉衣袖口。上学了就缝成一拃长,一头窄一头宽的套芯,窄的一头筒在棉衣袖子里,不影响写字还不冻手。有时缝成一只特别长的套芯,同时能护住两只手。

八十年代的过冬衣物看似笨却很实用,棉衣棉裤不贴身,进风不暖和,要穿秋衣秋裤再套棉衣,怕棉衣脏又给棉衣上套了容易洗的单衣。保暖,易清洁,穿着舒服,以极简洁的方式过舒心的生活,算是删繁就简,大巧若拙。记忆里的手工过冬物件,温暖了曾经的我们,连同岁月的故事,连同游子的乡愁一起缝在了我们的心里。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会婷,网名玉山并秀,女,蓝田人,蓝田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沙枣花开》,散文集《龙曲湾的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8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