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耳聋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孙俪吐槽喊娃遍没回应总把你的话当耳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9-3

“我觉得,我儿子好像变成了聋子!”

一大早便看到闺蜜在群里吐槽自己儿子,说自己喊破喉咙让他做点事情,愣是一点反应也没有,把她气个半死。

话音未落,群里的妈妈们都不淡定了,纷纷开始吐槽起来:

“我家娃也这样,喊了半天吃饭才从屋里面出来!”

“让女儿刷牙睡觉,吼了好几遍才慢吞吞去洗漱,真是气人!”

“只要孩子听不见,我就吼他,现在只能靠润喉的茶保命啊...”

连孙俪也难逃这个魔咒,在微博吐槽叫了遍孩子还不洗手的事情,很多妈妈纷纷评论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娃的影子。

妈妈们有没有发现:十个孩子九个「聋」,似乎经常故意把我们的话当成耳边风,风过无痕,非常让人生气。

他们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专心致志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孩子,老母亲只剩无奈和疑惑……

为什么活蹦乱跳的娃会突然「失聪」,假装听不见自己的话呢?

为什么孩子

左耳进右耳出?

有时,父母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无动于衷。

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孩子总是把你的话当耳旁风,不是真不听话,而是我们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所以我们要先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①孩子太专注自己的事情

在《妈妈是超人3》中贾静雯的女儿咘咘沉迷动画片,贾静雯为了让咘咘吃饭,一直和她说:

“稀饭如果比较凉了,你就要过来吃哦。”

“你是小麋鹿吗,小麋鹿怎么叫?”

“你掉在电视里了对不对。”

但咘咘依旧不理妈妈,直到妈妈关掉电视机咘咘才缓过来,哭闹着要看动画片。

约瑟夫·皮尔斯曾说:

“孩子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时,边玩边喃喃自语,完全做到了身心合一。”

当一个事物足够吸引他时,孩子做不到三心二意,他的思维和灵魂完全被吸引。

这种专注力会使孩子忽略周围的一切,包括家长对孩子说的话。

于是孩子对你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②父母说话太唠叨

吉诺特博士指出,孩子对于大段的唠叨和提醒,能听进去的很少。

当你选择向孩子重复多遍时,哪怕孩子听到了也会逃避,装作听不到。

有一次朋友早上送孩子上学,明明要迟到了孩子还是不着急,于是便开始了她的河东狮吼:

“跟你说了多少遍,赶紧起床!”

“你快点刷牙洗脸,也太慢了!”

“穿鞋啊,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穿?”

孩子一直没有说话,于是朋友生气地吼到:

“跟你说话呢你耳聋了?”

结果孩子非但不听,还故意与你置气。

孩子故意不理你的这种行为,其实与父母错误的说话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

当你向孩子一直重复唠叨甚至将怒火发泄到孩子头上,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你作对。

这样不会消解亲子间的矛盾,甚至还会激化矛盾。

好好说话没反应

慢慢变成了吼,恶性循环

只要家长不发火,说话注定没效果。

当你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却没反应的这种行为硬生生把家长逼成了「河东狮吼」。

可吼完孩子后,孩子只会说:

“知道了,知道了!”

过几天又恢复成了老样子,真的太让人发愁了!

最近热播的《小舍得》中,一向好脾气、女儿奴的夏君山因为欢欢做题总是出错,甚至还不理他的原因。

没忍住吼了欢欢,导致欢欢哭的太伤心将吃的饭全部吐了出来。

经过妈妈的开导,夏君山本以为女儿知错就改了。

但过了几天,夏君山发现欢欢在写作业时竟然用橡皮下五子棋,气的夏君山又一次火山爆发,吼了欢欢。

夏君山经营多年的慈父形象分分钟说崩就崩啊,也进入了吼娃—再吼娃的恶性循环。

家长总以为用吼的方式能震慑住孩子,还天真的以为:

凶一顿,孩子就理你了;

骂一顿,孩子就听话了;

吼一声,孩子就懂事了。

当家长第一次大吼大叫时,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而变得听话。

但当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反而觉得你的大吼大叫没有一点威慑力。

甚至还有部分孩子大脑萌生出这样的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于是他们选择不理你,左耳朵进右耳出,听不进去你所说的话。

其实每位歇斯底里吼过孩子的家长,内心对孩子有着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用对了方法教育孩子。

许多家长已经把大吼大叫当成与孩子日常沟通的方式,但孩子就爱假装“听不见”,任凭你喊破喉咙,他还是稳若磐石。

吼娃只会两败俱伤,长期这样下去不会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感情慢慢变淡,甚至加深矛盾。

孩子说话没反应

不要急,试一下这样做

当孩子这种无声抗议未能得到阻止而养成习惯时,孩子可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一直继续这种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再用吼的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要从自身寻找问题,改变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①不要隔空喊话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在教育孩子上距离产生的则是矛盾。

当你隔着很远喊孩子关掉电视时,孩子不会听你的;

当你通过电话让孩子好好学习时,孩子也不会听你的;

当孩子在客厅,你大声喊孩子回卧室时,孩子更不会听你的;

如果当你交代孩子做一些事情时,孩子只能听到你的声音,却看不到你的人,他会认为这件事情并不重要。

所以有时需要我们走到孩子面前,用很平静的语气跟孩子说:

“宝贝,看一下妈妈。”

其次,我们需要和孩子有眼神或者肢体的接触,让孩子知道你很尊重他。

最后,我们需要要用温柔简单的语言说出让孩子做的事情,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让他做的事情很重要。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从别的事情转移到我们身上来了。

②不要重复喊

俗话说,家长急性子,孩子慢半拍。

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在听到自己的话后,立刻去做吩咐的事情。

但当你发现孩子不理你之后,总会重复喊着孩子,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叶一茜要求小亮仔收拾房间:

“为什么搞得这么乱?为什么这么浪费?为什么不收拾好?快点收拾!这儿!这儿!还有!还有!还有!”

但小亮仔依旧不为所动,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

孩子终究只是个孩子,他会对你的重复喊产生疑惑,根本不能理解你这样做的背后意义是什么。

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准则去要求孩子,如果孩子手里在做别的事,他的注意力一定在他正在忙的事情上。

从这件事走出来再到听你的话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

当孩子反应过来时,你只需要重复一遍,让孩子把要求重复给你听,这样孩子便记住了你的要求。

③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

孩子对命令式的语气几乎是闭着耳朵的,他们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打开耳朵。

「十个孩子九个聋」其实有时是父母错误的说话方式造成的。

《爸爸去哪儿5》中有这样一个情境,回家的路上陈小春因为jasper看四周的环境走路稍微有一些慢,最后吼了jasper。

这时的jasper委屈的看向陈小春,对爸爸说:“你能不生气了吗?”

这时的陈小春才反应过来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不对,跟孩子道了歉。

孩子对语气的反应十分敏感,用不好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将自己的坏情绪传达给孩子会让他伤透了心,还会激化亲子间的矛盾。

将「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换成关心孩子情绪的语气,你便会发现孩子更优秀的一面。

育儿不是驯兽,你想让站就站,坐就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哦。

乐嘉曾说:“没有天生叛逆的孩子,只有没沟通好的父母。”

亲子沟通是一门必修课,需要耐心和细心。

当孩子不理你时,一旦你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给他爱,给他力量,给他信心,被温柔对待的孩子,才会温柔对待他人。

本文作者:子骞妈,豌豆思维(ID:vipthink01)特约作者。专注于3-10岁少儿数理逻辑思维培养,百万中国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7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