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耳聋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7-30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71021/5779525.html
文/十一姐来源: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

年10月12日,本来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一。

但是这一天,我的朋友圈如约疯狂。一篇又一篇带着“KET”、“PET”关键词的爆款文,成功把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空气都染上了焦虑的味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KET、PET考试的报名日,成了自媒体每年两次的“月经式焦虑狂欢”。

在这些文章里,充斥着“牛娃”、“标配”、“升学敲门砖”、“疯狂”、“抢空”这样触目惊心的字眼。你在狂轰滥炸中会恍然以为,身边每个孩子都在考KET、PET,自家孩子不考就不正常了,就会被这个时代狠狠抛弃。

而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去年,KET、PET的报名人数是15万,而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是一个亿。也就是说,以小学生为主要报考人群的这两项剑桥英语级别考试,每一万个小学孩子里,只有15个孩子报名了。

而这15个孩子里,只有6个能通过;个孩子里,才有1个优秀。(据说只有优秀才有含金量)

即便在传说中“宇宙最鸡娃高地”的北京海淀区,疯狂备战KET、PET的,也只是极少数的一个鸡娃小圈子罢了。

但是,作为一个生娃生得晚的80后老母亲,我虽无缘见证奥数的疯狂,却亲眼目睹了KET、PET的高调出圈之路。

年,全国只有2万人报名KET\PET考试,主要是那些有出国或者就读国际学校意向的孩子。那时,说起“PET”,绝大部分人只会联想到英文单词“宠物”。

各种数学杯赛被叫停之后,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简历中“鹤立鸡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语。这是第一批在剧场里站起来的人。

而真正助推这场剧场效应的,是无数媒体和英语培训机构。

媒体用一遍又一遍的夸张渲染,向家长们强势科普了KET、PET,也收获了一篇篇十万加爆文,和一套套高销量的习题册或课程。

英语培训机构列举出一堆不知真假的简历,把它包装为“名校通行证”、“小升初第一证书”。

于是,一批又一批不明就里的家长,在这样的强势围攻之下也犹疑地站了起来。

就像一个人造涟漪,这场剧场效应,从北上广深的小圈子,一点点波及到了太原、襄樊等等三四线城市。

而它真实的含金量怎么样呢?

且不说三四线城市的招生官,可能还没听说过这两个词。即便在北京,很多真正经历过小升初的家长会告诉你,KET、PET证书并没有什么大用。真有实力的孩子,少它不少;实力不够的孩子,多它不多。

你的焦虑,你的孩子无数个默写英语单词的日日夜夜,不过装饰了别人的银行卡。

法国哲学家基拉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角欲望学说”——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是有价值的。

而驱动这种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实,只需要制造疯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让你掉进从众心理的陷阱。

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

骗局一:

牛娃的恐吓

前段时间有个段子特别火。

这个段子在谈笑中呈病毒式传播的同时,也成功的催化了焦虑。

媒体最常用的制造焦虑的方式就是信息窄化——不断的渲染极端个例,直到你把它当成普遍事实。

梁文道说:天才总是成群而来。

而牛娃也是批量生产。

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你身边的牛娃特别多。

从华为万年薪招聘的天才少年、发论文拿大奖还能说四国语言的天才少女,到批量孵化的鸡娃博主和他们口中的各种“朋友家的”鸡血小牛娃。

无论如何巧言令色、自圆其说,这样的鼓吹和渲染都是为了制造一种恐慌的大氛围。这种氛围就像一个黑洞,会一点点吸收掉家长的理智。

而事实是什么呢?

0个词汇是KET的词汇要求,从KET的报考率通过率来看,这个段子即便是真的,也是百万分之一的个例;

鸡娃博主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考进早培早早培;

“朋友家的”鸡血小牛娃很可能并不存在。即便存在,数学好的,英语极可能不怎么样。你看到的,是他们最希望你看到的那一面。

我就是一个海淀妈妈。海淀妈妈们确实重视教育,但传说中的海淀牛娃,有,然而只是凤毛麟角。

我身边的海淀妈妈们(包括我自己),绝大多数并没有三头六臂。他们一样晚上累的只想多睡一小时,一样对课后练习草草了事得过且过,一样学了语文就没有时间练数学。

我身边的海淀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孩子,是压力有点大、生活有点辛苦的普通孩子。

然而,焦虑的幻觉制造的剧场效应却是实实在在的。

打鸡血并没有创造天才,但却让很多基础型的技能水涨船高。

以前,拼音是上小学之后才需要学习的东西,现在,学校老师默认孩子都会,拼音变成了必须提前掌握的工具;

以前,学龄前认识个字就够了,现在,你必须认识三五百个字才能达到平均水平。

通货膨胀的基础技能,并无法把孩子送进名校,甚至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只是让那些四五岁的孩子,变成一匹匹发足狂奔的、年幼的汗血宝马。

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我们只是一直在失去。

骗局二

虚假的繁荣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揭示过哈佛、普林斯顿、耶鲁这一类名校的招生陷阱。

录取淘汰率是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而大学排名又是获取经费和贷款的重要依据。为了拉高淘汰率,哈普耶会降低接收简历的门槛,鼓励更多人前来申请,尽管他们明明知道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被录取。

这是一个狡黠的骗局。

而在中国,这样的桥段又何尝不在上演。

就拿数学培训机构来说。

“不要让孩子背不能理解的公式”、“不要让孩子刷枯燥重复的题目”,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又何尝不知道呢?

被诟病的教学方式并非愚蠢,而是聪明与精明的设计。

只有能被标化的公式,才能制造标化的课堂流程,才能降低老师的招聘门槛,才能提高机构的容客量;

同样,只有背公式,才能制造一种虚假繁荣:你看,我的孩子也能学奥数啊!它是一个包装巧妙的毒苹果,不吃到苦味的核,没有人舍得提前放弃。

但是,当你欣喜的交了几万块钱,在教室的前排落座,你离成功还有多远呢?

拿某思培优的班型来说,从下到上分为:敏学、勤思、创新、创新A,一路漫漫求索而上,你到达的只不过是奥数集训队。

而已然是天之骄子的集训队,最后参加比赛的孩子有多少胜率呢?7年各种杯赛,一二三等奖加起来的获奖率,不会超过30%。

有个在北京海淀黄庄教奥数的老师曾经在网上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和哄抬房价的中介没有什么区别。有些孩子本来不应该走上这条路,他们可以快乐地学习,不用这么拼命,现在却不得不咬牙陪跑。”

而鼓吹刷题、背公式的鸡娃博主们,让孩子5岁刷了几万道题、6岁每天晚上做奥数做到10点半的鸡娃博主们,或许他们也是这些毒苹果的受害者而不自知,试图销售给你并没有被验证过的成功学。

也或许,他们只是想收点广告费。

有人算过某鸡娃博主号称刷过的习题册和上过的课程,发现孩子得24小时不吃不睡才行。

如果刷题不成功,没有损失倒也算了。然而它背后的沉没成本没有人说给你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这样说: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从长远来看,却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那些靠刷题勉强陪跑的孩子,一定会被刷下来。到那时,孩子疲了、累了、不想学了,时间都被占用了,其它诸如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底层能力,这些能让孩子将来从人工智能手里保住饭碗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那将是多尴尬的境地。

更别提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

在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大学校园的危机》报告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比奥数得奖大的多。

那些倒在半途的孩子,逐利的人群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没有人书写他们的墓志铭。

骗局三

精英教育的吊诡

上海社科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95%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应该进入前5%。

我们这个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精英崇拜。我们期望孩子成为精英,也只教育孩子如何追求成为精英。

然而,吊诡之处在于,精英教育之下,留给孩子的“精英席位”却少的可怜。

9年,光北京海淀区就有3万名小升初的孩子,可是家长们削尖脑袋想进的海淀“六小强”,加起来招生不超过0人。即使在海淀,这也不过是5%的概率,更别提那些争夺极少量外区名额的其他区孩子。

如果再看的深一点呢?

美国社会学家杰罗姆的研究发现,年代以前,一个人能否进入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主要取决于考试成绩。

但是,犹太人考试太厉害了。于是,为了保持精英阶层的优势,保证只有极少数人能向上流动,哈普耶的选拔条件,又增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7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