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轻度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笺素珍赏上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11-19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
《笺素珍赏》

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甄选中国晚清、民国各色花笺、素笺

极具个性的名人手迹墨宝

书法临摹的精品范帖

传承国学书信文化的经典

......

《笺素珍赏》共编录中国晚晴及近代位名家幅手札墨迹,甄选中国晚清、民国各色花笺、素笺,极具个性色彩,是书法临摹的精品范帖,传承国学书信文化的经典之作。

钤清草堂将按《笺素珍赏》编录的名家及手札图片的先后顺序,并于百度文库等网络平台搜集近百位名家的简介,分上、中、下三个部分进行编辑,共大家欣赏、学习。《笺素珍赏》上篇共编录晚清张之万、胡林翼、孙依言、彭玉鏖、倪文蔚、叶衍兰、洪汝奎、王韬、刘坤一、潘祖荫、陈宝箴、李文田、张之洞、张联桂、严信厚、方楷、杨守敬、宝廷、邓承修、金武祥、伍廷芳、吕海寰、缪荃孙、吴昌硕、盛宣怀、许景澄、王懿荣、徐庚陛、王秉恩、樊增祥等三十位名家书写的86页手札墨宝。

张之万致岑春煊手札张之万(—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人,张之洞兄。四岁开始读书,十八岁进学。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中,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十年,入值军机处,兼署吏部尚书。后为协办大学土、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二十二年()年老致仕,赏食全俸。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七岁,赠太保,谥文达,入祀贤良祠。画承家学,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初与戴熙讨论六法,交最相契,时称南戴北张。书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有《张文达公遗集》。

胡林翼致赵凤昌手札

胡林翼(年7月14日—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年在武昌咯血死,谥号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孙依言致张之洞手札

孙衣言(~),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疾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有《逊学斋诗文钞》

彭玉麐致张之洞手札

倪文蔚致张之洞手札

彭玉麐(清)(-),字雪岑,号雪琴,湖南衡阳人。湘军水师创建者。官按察使、水师提督、兵部尚书,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建专祠立功地,谥刚直。能诗、书法奇峭,下笔立就。善画梅、老杆繁枝,鳞鳞万玉,常盖一章,“伤心人别有怀抱”曰“一生知己是梅花”。盖幼年尝与戚女梅姑有白头之约,後女之父母将女另字,女殉情以报,故玉麐伤之,暇辄画梅,以志不忘。

倪文蔚是望江县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臣。著名学者、著作家、藏书家倪模的曾孙。字茂甫,号豹岑,又作豹臣,自号七凤山樵,斋号两彊斋。咸丰元年举人,咸丰二年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任刑部主事。

  为官伊始,倪文蔚之仕途有着超乎寻常的顺利。通常由庶吉士散馆转官,需要三年,但倪文蔚只待了一年时间。从中举到历官,起步便是正六品的主事。可谓是一年一级,一步一景,其顺、其畅,十分少见。不过,在尔后的二十年里,倪文蔚却一直充当着湘军、淮军的幕僚,很不得意。

  初任刑部主事,即成曾国藩的幕僚,没有获得朝延重用。此后一直到同治十一(l)年的近二十年时间,仕途都十分坎坷。

  1年秋的同治末,倪文蔚才被授荆州知府之职,其时,他已49岁,第一次外放地方大员。

  光绪四年(),倪文蔚由道员擢升广东按察使,光绪七年任广西布政使,第二年又升任广西廵抚。光绪九年被挤出广西,补调广东廵抚。

  光绪十三年任河南廵抚,十六年授河道总督。并在此任上致仕。

  不过,堪称是仕途顺畅的倪文蔚,也受到过不少挫折的,至少有过两次遭遇到朝廷降罪的处罚。但他还是以其行为证明了自己并非无用之辈,重新获得朝廷的认可,直至卒于致仕任所。

叶衍兰致龚易图手札

叶衍兰(~),字南雪,号兰台,又号秋梦主人。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父亲叶英华,喜欢诗词,有《斜月杏花屋诗钞》、《花影吹竹词钞》等。叶衍兰自幼受家训,爱诗词,曾向张维屏学诗。

叶衍兰少年时代就读于越华讲舍。道光十六年夏天,讲舍的池莲盛开,还有并蒂之花。一天,有一只鸳鸯飞来池畔,终日不去,这引起他的遐想,于是提笔写了《鸳鸯十二首》。其中一首写道:“文采翩翩绝世才,栖身池馆亦蒿莱。湖边翡翠伤心侣,江上芙蓉薄命胎。云水为家双宿惯,秾华被服五铢裁。生涯毕竟烟波好,不羡鲸鱼跋浪开。”这12首《鸳鸯》诗,大得同时代诗人文士的热情赞赏,广州各诗社纷纷传诵。从此,叶衍兰便成为全城注目的青年诗人。

咸丰二年(),叶衍兰中举,四年后成为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供职20余年。由于居官京华,当时的文人学者又多荟集京城,他的社会接触面广泛;再加上他擅长丹青,爱好绘画艺术,绘有《清代学者像传》。

《清代学者像传》分4册,第一册绘屈大均、顾炎武等42人;第二册绘杭世骏、顾贞欢等41人;第三册绘阮元、伊秉绶等45人;第四册绘黎简、宋湘等43人。叶衍兰在其《清代学者像传》序中说:“于同(治)光(绪)之际,宦游北京……费三十年之力,成像一百七十人。”

光绪十年(),叶衍兰出版了《秋梦庵诗钞》。他在《序》中说,晚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而自己的诗作却是酒阁灯畔,倚醉挥毫,忧愁幽思,大都侧艳之词,这与人民生活是格格不入的。但他又说:“今年已垂暮,学道未能,不复作少年绮语。然春蚕未死,尚有余丝。”

叶衍兰还有《秦淮八艳图》,咏的是:曾自毁容颜以拒绝奸臣阮大铖之欢的李香君;曾劝钱牧斋拒清自尽以明志的柳如是;晚年出家脱离吴三桂的陈圆圆;另有《三生传》的马湘兰;有助夫冒辟疆完成许多作品的董小宛;有明末诗画家,值清兵南下,改女道士装的玉京道人。叶衍兰能排除封建道学之见,为这些青楼女子吟咏。他画兰著名,有集存世。

叶衍兰为官清正,后因不顺从权贵,被解除官职而南归。《将出都门感赋》中,有“频年学士画胡芦,赢得霜华鬓影疏”句,表示有了觉醒;而“不分蛾眉谣诼甚,何如归去结吾庐”,则表示了难忍造谣毁谤,宁可辞官不仕而回家的决心。据邑人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记载,叶衍兰离京归里时,除携带数竹箱书画,再无他物。叶衍兰辞官归广州后,出版《旧雨联吟》集。他主讲于越华书院,培养人才潘飞声、冒广生等,都有成就。

光绪二十一年,年逾古稀的叶衍兰得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满腔义愤,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菩萨蛮》10首。词章完整地写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鞭挞了清廷腐败无能,慈禧醉生梦死,招致海战败局,写来字字痛切,为一代词史。

洪汝奎致赵凤昌手札

洪汝奎(—)字莲舫,号琴西,湖北汉阳人,晚清官吏。道光二十四年举人。有平斋、致吾知斋、公善堂、唐石经馆、晦木斋等室名,常以公善堂、晦木斋号刻书。

咸丰初,考取官学教习,期满以知县用。参曾国藩军事。同治初,洊保至江南道员。总理粮台,供应防军及他省协饷。又筹还西征洋债,出入逾二千万,综核名实,不避嫌忌。光绪中,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尤倚任之。葆桢治尚威猛,因疾在告,辄疏请汝奎代治事,声望益起。会诏求人才,大臣交章论荐。五年,特擢广东盐运使。调两淮,裁冗费,建义仓,濬扬州城河。

王韬致赵凤昌手札

王韬(年—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苏州长洲人。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

王韬于道光二十五年(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同治元年(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通缉,逃亡香港。应邀协助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同治六年至七年(—年),漫游西欧。同治十三年(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变法。光绪五年(年),考察日本,写成《扶桑游记》。光绪十年(年),回到上海。次年任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光绪二十三年(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王韬作为第一代走向世界的江南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倡导改革,是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他从事西学东传工作,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为文学家,在政论文、游记、文言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建树,为推动近代文学转型开先声。编有个人诗集《蘅华馆诗录》、政论集《弢园文录外编》、书信集《弢园尺牍》、日记集《弢园日记》。其余学术著述被编为《弢园丛书》、《弢园经学辑存》、《弢园西学辑存》等。

刘坤一致张謇手札

刘坤一(年1月21日-年10月6日),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清朝后期军事家,政治家。

刘坤一为廪生出身,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年,升广西布政使。年升江西巡抚。年,调署两江总督。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参与张之洞等东南督抚达成的“东南互保”协议。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

年10月,刘坤一病逝。被清廷追封为一等男爵,加赠太傅,赐谥“忠诚”。有《刘坤一集》传世。

潘祖荫致张之洞手札

潘祖荫(~),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潘祖荫生长于北京,祖籍吴县。他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他的父亲潘曾绶,字绂庭,官至内阁侍读。他的叔祖是乾隆乙卯科探花潘世璜。

道光二十八年(年),恰值潘世恩80大寿,道光皇帝恩赏潘祖荫为举人。咸丰二年(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年),历任国史馆协修、候补侍读、实录馆纂修。咸丰六年(年),历任功臣馆纂修、会试同考官、侍读、咸安宫总裁、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因捐备军饷赏戴花翎。咸丰七年(年),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咸丰八年(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上书请战,历任陕甘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

咸丰九年(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时任骆秉章幕僚的左宗棠被弹劾,他上疏密保左宗棠,说他人才出众,此案才平息下来。左宗棠被释疑保举曾国藩襄理军务。又呈上四川军务宜筹防剿之奏折、陈“救时八策”并《团练章程》十二条、上疏直谏驾幸木兰等奏折。

咸丰十一年,潘祖荫署宗人府丞。上疏议郊配大礼,请皇帝按圣制永垂法守。咸丰十一年,皇帝下诏,求直言进谏。潘祖荫应诏陈言数条:第一、勤圣学。首先选典学施教,选有德贤臣开展日讲旧制。斟酌变通康熙帝时的旧制,在翰林中选择数名作为顾问,可以养成圣德、正本清源。第二、求人才。保国之道首先在于得人才,多事之秋,更要讲究用人。不要墨守成规,有才干又有学识的要破格录用。一定要广开言路,不受虚名,务求实效。第三、整军务。军法不明,军务松弛。将士窝里斗、看笑话,各霸占自己的范围,常常坐失良机。应该仿嘉庆年间设经略来节制各省。凡是临阵脱逃、城池失陷的立即按律处治。第四、裕仓储。国家根本以粮足为先。而今仓储空,京郊不能自足。要抓紧采买。在天津设收米局。钱不够用,可开设米捐。第五、通钱法。咸丰四年改用大钱,钱法更加破坏。官号、奸商浮开虚票,又改用私票。存钱数当不上使用钱数,钱不值用,祸国殃民。官府要严加管理,逐渐全用制钱,平抑物价,钱法就可以修正了。

陈宝箴致赵凤昌手札

陈宝箴(年—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清道光十一年辛卯()正月十八日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入义宁州学读书,咸丰元年辛亥()试中举人。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

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

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光绪六年庚辰()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调直隶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光绪二十四年(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年)7月22日去世。

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

李文田致龚易图手札

李文田(-)字畲光、仲约,号芍农、若农,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均安上村人。咸丰九年(年)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专家和碑学名家。

年乞归故里,主讲广州凤山、应元书院,在广州筑泰华楼,藏书甚富,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宋拓本。年回京复职。年甲午战争,任京师团防大臣。年病逝于京城,谥号文诚。

李文田工书善画,慈禧太后作画,常命探花李文田、状元徐郙和陆润庠、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其著作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录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双溪醉隐集笺》等。

张之洞致梁鼎芬手札

张之洞(年9月2日—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咸丰二年(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联桂致赵凤昌手札

张联桂(年-年),字丹叔,一字韬叔,清道光十八年(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初为诸生,咸丰间,入资为太常寺博士。光绪间,官至广西巡抚。中法战争时,已将龙州外之金龙洞定在界外,赖其力争,得复归于中国。著有《问心斋学治杂录》、《延秋吟馆诗钞》等。

张联桂5岁时即道光二十二年(),随其父张薰迁至江都县城即扬州城厢的南河下街西首定居。19岁时即咸丰六年()考入县学,为庠生,即秀才。时因太平军占江宁(即今江苏南京),江南乡试停止,其以附贡生的身份到北京参加直隶省顺天府的乡试,其“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应顺天试不售”。

张联桂其时在京入赀为太常寺博士而步入官场,后历任:

广西桂林府盐运、水利同知;广西灵川县知县;广西贺县知县;广西全州知州;广西庆远府知府(丁忧未到任);广东高州府知府;广东惠州府知府;广东潮州府知府;广东分巡惠潮嘉兵备道道员;广东储粮道道员;广东分巡惠潮嘉兵备道道员;湖北分巡荆宜施兵备道道员;广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广西巡抚。

广西巡抚,其全称为: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加节制通省兵马衔,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张联桂的一生,把清朝的地方主官(正印)除了总督外一级不拉的做了个遍。其为官勤能且清正,因其在巡抚任上对中法战争后的中越边界事、中日甲午战争事持卫疆、主战的态度和行为,被后人称为爱国疆吏。

张联桂以家庭成分为会计平民、个人出身为秀才(附贡),最后能做到清廷的封疆大吏,其经历也算得上传奇了,其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晚期地方政治的一个缩影。

严信厚致赵凤昌手札

严信厚(年-年),原名严经邦,字筱舫,清末著名实业家、书画家,浙江慈溪费市(今属江北区)人。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宁波商帮”的开路先锋。

年受李鸿章委派任长芦盐务督销,10年间积聚大量家财。在上海创办“源丰润票号”,分号遍设天津、北京及江南各省重要城市,形成新型钱庄网络。年,联络新生泰洋布店老板汤仰高集银5万两,在宁波创办通久源轧花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年,联合沪甬巨商富贾集资45万两银,创立浙江省最早的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极大地提高了与洋货的竞争力,与当时的杭州通益公纱厂和萧山通惠公纱厂并称“三通”,为当时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家民族资本企业。年,在慈城创办浙江第一家火柴厂“慈溪火柴厂”。通过举办一系列实业,以其为代表的宁波商帮完成由传统商帮向近代企业家群体的转型。

年,发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自任总经理、总董。参与创办四明银行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并长期担任上海四明公所董事。

方楷致赵凤昌手札

方楷[清]原名恺,字子可,浙江德清人,家京师。骏谟(一八一六――一八七九)子,国子监典簿衔。生有残疾,故杜门读书。精天算、地舆之学,古诗文词,有家法。偶作山水小品,有倪瓒、文徵明之风。《句娄全集、药禅室随笔》。

杨守敬致赵凤昌手札

杨守敬(年6月2日—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杨守敬先生不仅学富,而且品高。驻日期间,购回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化书籍,许多还是孤本,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熔汉铸唐,独拔艺林的书法艺术

杨守敬于书法,真、草、隶、行、篆诸体皆擅,但最具特色的当推其行楷。其门人熊会贞称杨守敬“传世书法古茂,直逼汉魏,盖世无双”。虽有些过誉,但仍可窥见一斑。其年谱中“求书者接踵于门,目不暇接继之以夜”的记录,可知其书法在当时的影响。陈上岷先生对杨守敬的传世书法更是情有独钟,“熔汉铸唐,兼有分隶引楷之长,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说是继往开来,独拔艺林”。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见识广博。大凡作为书家,只有学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杨守敬先生即是如此。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守敬先生说:“多读书自能作文,多看名迹自能书”,这是至理名言。毕保厘在《楷法溯源》序中说杨守敬“收奇选异,积篑成山”。勿庸置疑,见识广博是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坚实基础。二是碑帖并尊,这是杨守敬书法制胜的高明之处。历代书家重视南帖,而杨守敬更注重北碑的研习。有清一代,大兴碑学,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绝对起来。而杨守敬始终碑帖并尊,唯美是尚,力破传统,自立门户。因此,其传世书法形神兼备,光彩照人。“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陈上岷语)。

多用侧锋:“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所谓藏锋者,并外锋在画中之谓,盖即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谓。后人求藏锋之说而不得,便创为中锋以当之。其说亦是甚辩,而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且不说他人,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阖、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亦安能诸法之妙乎?”这则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对先贤“笔笔中锋”、“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是一个重大的冲击,也让人明白了一种哲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更可贵的是杨守敬不作凭空臆造,不作无稽之谈,而是身体力行去实践自己的理论,并使之光大。这样,促成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有异人之趣的笔意。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其书法高古、深远、质朴、秀逸的一面。

光绪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随员期间,广泛搜集国内散佚的书籍,并带去汉、魏、六朝、隋、唐碑帖余册,致力于六朝北碑书法的传授,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著有《书举要》《评碑记》《学书迩言》《望堂金石》《重订说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论者赞许为千古绝业。《行书七言联》,书于光绪十三年(),纸本墨迹,行书。七言联1则,凡上下联14字,款9字。共23字。杨守敬精于书学理论,曾作《书学迩言》一书,阐述书法理论,多有独到见解。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很大,开日本现代书法的先河。这幅行书作品,运笔加强力度,撇、捺、垂露都笔笔送到,大有雄放之气,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亦有的笔画,如撇、捺却加以放纵,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而富有个性。字的结体取横势,是六朝碑版的特点。从行笔上看又不尽是六朝笔法,字里行间有很浓的粘味;每个字结构疏密参差,淳朴古拙,得自然之趣。整体章法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宝廷致张之洞手札

爱新觉罗·宝廷(—)字竹坡。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卒于德宗光绪十六年,年五十一岁。同治七年()进土。光绪间,官至礼部侍郎,与魏体芳、张之洞等主持清议,有大政,必直论其是非,典试福建归,途次娶江山船女儿为妾,还朝自劾罢。工诗善饮,好山水,使车所至,必搜奇访胜。家极贫,之洞等时济以资,到手即沾饮,或以赡其更贫者、敞袍表破绵见,处之泰然,后中酒病卒。宝廷所作诗,长短凡数千首,游山诗占其七八,尤好为千言长体。著有《偶斋诗草内外集》,及《尚书持平》,传于世。

邓承修致赵尊岳手札

邓承修(一),宇铁香,号伯讷,汉族,广东惠阳县淡水客家人。咸丰十一年()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任御史时大胆进谏,弹劾权贵,痛陈利弊,人称“铁笔御史”。在中法勘界中,作为中方勘界大臣,忠于职守,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惧威胁,勇于维护国家利益。

光绪十一年()出使安南(今越南)镇南关(今友谊关),代表中国政府与法国使者会戡中越边界。邓据理力争,收回嘉隆河、八庄、十万山、分茅岭、江平、黄竹等地。擅长书法,其行书人称“铁画银钩”,作品收入《广东历代名家书法》。光绪十五年()在淡水创办崇雅书院(今崇雅中学)。晚年居惠州,主讲丰湖书院。卒于惠州。

金武祥致赵凤昌手札

近代江阴出了一位知名的著述家、刻书家、诗人金武祥。他校刊的地方文献《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共60多种。所著有《粟香随笔》一笔至五笔共40卷,留存的诗歌有0多首,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金武祥的笔下。

金武祥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4岁。他一生经历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和民国,饱受战乱之苦。科场上他屡战屡败,未能中举,但他致力于著述和刻书,给后人留下了如数众多的著作,是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伍廷芳致赵凤昌手札

伍廷芳(年7月30日—年6月23日),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筑铁路、办交涉,改法制、争国权。参与甲午中日议和、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他力主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使流传中国数千年的野蛮重刑律法得以废除。他还先后主持起草了《大清商律》、《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铁路简明章程二十四条》、《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以及《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等新法。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法律学堂,培养了近万名法律人才。

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为帝制的覆灭、司法制度的改革、国权的维护作出巨大贡献。他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清室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年,陈炯明叛变时,因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

吕海寰致赵凤昌手札

吕海寰(~),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

年7月12日出生于山东烟台。出身贫寒,幼读私塾,后为生活所迫去顺天(今北京)大兴县谋生,清同治六年()中举。

年4月,得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藻赏识,从此涉足外交事务,后担任清政府兵部员外郎。

年,他任江苏常(州)镇(江)通海道道台。

年,吕海寰、盛宣怀在上海与各国议定《商约》,成为中国商业法律的开拓者。

年,吕海寰、伍廷芳奏请推广官报获准,于是各省纷纷创立官报。

年3月10日,在他的主导下,创立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随之,红十字会分会迅速遍布全国各地战乱中,红十字会在各地冒着战火硝烟,掩埋无数尸体,救助着灾难中的民众,当时叫做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总书记李提摩太。经吕海寰联络,中国红十字会加入了世界红十字会组织。吕海寰一直关心和操办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起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和负责人的作用,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奠基人之一。

年,吕海寰、吴重熹会奏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六条),请旨立案。

年6月5日,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名大清红十字会。

年10月25日(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起,清廷派吕海寰为大清红十字会会长兼任慈善救济会会长,并派沈敦和、福开森(美国人)为总董,将大清红十字会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会同办理(辛亥革命)战地救济事宜。

年9月30日(民国元年),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会员大会,制定会章并组织常委会,选举常议员34人。公举中华民国大总统、副总统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正、副总裁。吕海寰为正会长,沈敦和为副会长兼常议会会长,江绍墀为理事长。

年9月辞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职务,担任名誉会长。吕海寰后来担任名誉会长,年辞官到天津定居,年1月病逝,享年85岁。

缪荃孙致赵凤昌手札

缪荃孙(.9.20-.12.22),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清光绪年间进士。缪荃孙幼承家学,11岁修毕五经。17岁时太平军进江阴,侍继母避兵淮安,丽正书院肄业,习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21岁举家迁居成都,习文史,考订文字。24岁应四川乡试中举。年33岁时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

缪荃孙书风的最大得益是博览群书。博览群书是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缪荃孙也不例外。他自小就十分喜爱读书,青年时代曾赴京应试,遇书辄购,中进士后,搜访异本,典衣购取,利用一切机会广收博集以充家藏,经过三十多年的遍访搜集,共收藏孤本、异本计十万余卷。年至年,张之洞聘缪荃孙主持江苏江宁钟山书院,当时南京为东南大都会,学者聚集,“故家藏庋,时时散出,苏沪密迩,估客奔辏,所收旧籍、金石、书画乃益富”。

缪荃孙在《艺风堂友明书札》中,记录了他同时代的知名学者如汪鸣銮、叶衍兰、沈曾植、张之洞、梁鼎芬、叶德辉、王光廉、罗振玉等一百多人,都曾为缪代购、代抄或赠送过典籍。他在研读过程中还写读书笔记,去伪存真。缪荃孙的藏书在于利有,多是先为校刊,在从事这项学术活动中,他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交往甚密,进而形成互借藏书,交流治学心得的风气。在频繁的交往中,许多学者十分崇敬他的学问,更敬佩他的人品。博览群书为缪荃孙书法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淡泊宁静的生活为缪荃孙书艺风格的形成起了水到渠成的作用。缪荃孙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在学界有着较高的盛名,他礼待四方学士,与人为善,交游广阔,但对于名利他却淡泊处之。他从39岁(光绪八年)起到75岁(民国8年)去世的长达37年的时间里,所刻书目达一百多种,此期间他主要在京师、川中、广东、湖北等地活动,由于在京师生活的不如意,就投奔他的恩师张之洞,这段生活在缪自订的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精室三间,加廊回合,北望钟山,植梧桐、杨柳、海棠、芙蓉、梅、桂、松数十株,屋后丛竹数百竿,一方池有芙渠焉,消夏坐卧至此景为闲适……”好一派刘子骥式的隐士风风,在这样安静、闲适、清雅的回廊水榭之间读书、校碑、品茶、赏帖,确能养性怡情,这是文人学士在事业、生活、仕途上遇到挫折时最向往的场所,缪荃孙在这样的环境中百忧皆忘,潜心临池,广交翰友,使他的书法日有长进。

从光绪二十二年(年)到宣统三年(年)的15年时间里,缪荃孙是在六朝古都南京度过的。这一时期,他生活闲适,事业有成,与同好广泛交游,又受到朝廷重臣青睐,可谓春风得意。这段时间是他事业上的顶峰,不仅是他在工作、学习、收藏上的黄金季节,也是他书法艺术成熟的季节,这时的刻书《云自在龛丛书》、《藕香零拾》、《对雨楼丛书》、《烟画东堂小品》等问世,为他的晚年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15年的刻书生涯以及其淡于名利、勤于学问的心态为他的书法艺术进一步日趋成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吴昌硕致松窓先生手札

吴昌硕(年8月1日-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所说:“与同时代艺术大家比,吴昌硕是承前启后、比较全面的一位巨匠。”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年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吴昌硕不仅实现了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现代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王个簃、诸乐三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也对于阐释,承袭与引领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他穷极毕生精力,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

吴昌硕在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盛宣怀致赵凤昌手札

盛宣怀(年11月4日-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许景澄致张之洞手札

许景澄(年-年),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筠,生于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年开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年改任驻俄、德、奥、荷4国公使。许景澄曾写《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略行径,俄军拒不撤退。年,许景澄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议定,在边界未划定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

年,许景澄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并兼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中东铁路由沙俄兴建,公司设在哈尔滨。许景澄往来于彼得堡、哈尔滨之间,为签订协议奔波。年8月28日,许景澄参加了中东铁路开工典礼。

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同时攻打外国使馆,对外宣战。许景澄极力反对。他上书慈禧太后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慈禧太后大为震怒,许景澄被慈禧定为“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的罪名,于同年7月28日在北京处死,时年55岁。著有有《许文肃公遗稿》、《许文肃公外集》、《出使函稿》。

《清史稿》: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

严复: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

蔡东藩:许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谏而致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谁为为之,以至于此?

陈旭麓:许景澄、袁昶颇能了解国内外情势,在后党淫威劫持下的当时,不计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出来讲话,倒是有点责任感和爱国心的。他们的被杀,是个冤案。30年来的近代史著作,对他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仍贬为“通洋”的罪犯,那不是治史的认真严肃态度

王懿荣致张之洞手札

王懿荣(-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徵、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游密切。

善书法,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御笔作画,时命王懿荣题志。

见《清史稿》、王崇焕辑《王文敏公年谱》《王懿荣文集》、吕伟达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等。

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古泉选》、《翠墨园语》、《福山金石志》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交游。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

王懿荣善书法,楷、行、篆书皆有成就,清末四书家之一。传世作品多为信札和对联,为收藏者所珍。

徐庚陛致天水君侯手札

王秉恩致赵凤昌手札

王秉恩(~),清末藏书家、书法家。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澄、雪丞、雪城,号茶龛。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同治十二年()举人,光绪初,官广东提法史、广东按察使。张之洞对其深为器重,推荐其任广雅书局提调。所刻《广雅丛书》,数量之多,实用价值之大,不亚于浙江官书局,于历史研究参考价值颇高。入民国后,寓居上海,和叶昌炽相往还。精于校勘,并精通目录学。家藏书充栋,藏书家伦明与其相识后,曾观其所藏,自大门以内,列庋若甬道,木箱罗列。“古书、字画,目不暇给”,藏书楼名“强学簃”、“养云馆",与著名藏书家缪荃孙交往甚密,书信来往常谈及刻书、藏书之事。藏书印有"王雪澄经眼记”;晚年多以古书、字画、金石换米渡日。喜谈论金石、校勘学,推崇贵州郑珍、莫友芝二人,开口必谈郑、莫之学。工书法,隶承汉魏,行似晋人。

樊增祥致赵凤昌手札

樊增祥(年至年)字嘉父,号云门,别字樊山、天琴,别署天琴居士、武威樊嘉等,晚年自署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县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卒于民国二十年,年八十六岁。天性聪颖,美姿容,工为文章。游京师,为李慈铭所称。光绪三年(公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后,历陕西宜川、渭南等县知事,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北京国民政府参政院参政。清末民初著名晚唐诗派代表诗人、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入民国,寓北京,文酒过从。增祥工于诗,好为艳体,其《前后彩云》二曲,尤有名,死后,遗诗多至三万余首,其判牍亦佳,文墨吏奉为圭臬。著有樊山全集,传于世。

性喜藏书,早年家贫,无书可读,自中举人之后,与藏书家缪荃孙多书信来往。又结识了张之洞,方开始肆力购书与藏书,历时30余年,伦明称“所藏多为旧抄宋元人诗集,盖《永乐大典》辑佚原本,法梧门旧藏也”。还收藏有李慈铭晚年日记手稿数册。藏书楼名“樊园”,藏书20余万卷,书画、碑帖之属,10余巨簏,齐白石在西安曾观其所藏朱耷、金农、罗聘、徐渭、石涛诸名家画幅多幅,并深受影响,画花鸟由工笔而变为写意。又与海上遗老组诗社名“超社”。所藏书在其晚年就开始流散,过世后,先后被张元济、傅增湘等藏书家收藏多种,伦明亦藏有其明刻旧本数种。藏书印有“天琴道人樊增祥”、“樊园收藏”、“今是先生藏本”等。

年辛未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著有诗集《云门初集》、《北游集》、《东归集》、《涉江集》、《关中集》等50余种,后皆收入《樊山全书》,词集有《五十麝斋词赓》,亦收入《樊山全书》等传世。

钤清草堂

2年6月6日整理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