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揭晓的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比中,我校中文系优秀校友、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小聋女”郑璇当选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郑璇老师是全国首位聋人博士,全身心致力发展聋人高等特殊教育。在校期间,郑老师以她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优异表现获得复旦大学校长奖、“感动复旦”人物、第19届“光华自立奖”特等奖。毕业后,她又放弃高薪来到重庆师范大学从事聋人高等特殊教育。她的梦想是,通过创办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构建一道聋听两个世界的桥梁,为更多聋人服务。年1月,郑璇被提名为“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现在,让我们用最诚挚的敬意向郑璇校友表达我们的最热列的祝贺!
郑璇在寂静世界奏响生命强音年12月26日,细雨微蒙。重庆师范大学弘德楼教室。
上午10点30分,上课铃声响起,一位身穿米白色大衣的女教师走进教室。
教室寂静。
女教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伸出双手,掌心向上一抬——台下17名学生“嗖”地起立。
教室里椅子哗啦地响。
学生们向老师敬了个礼,又礼貌地坐下。
又是一片椅子响动。
一节主要以手语和口型讲课的《大学语文》就这样开始了。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每年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招收聋哑本科大学生——台下的17名大学生都聋人。
对他们来说,讲台上微笑着的女教师郑璇,就是他们成才就业的“天使”。
郑璇童年时期
序曲寂静世界年12月的一天,医院。
镇明华接过医生手里的诊断书,心里“咯噔”一下。
诊断书上,赫然印着一行大字:“极重度神经性耳聋”。
“得了这病,基本等于全聋。”医生说。
镇明华头一晕,双腿打颤。
医生的话意味着,她两岁的女儿郑璇将坠入一个无声的世界。
从此,小郑璇的世界寂静起来——她也日益沉默、内向。
“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将她的耳朵治好!”父母急了。
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到广州、深圳……父母带着小郑璇四处求医。大半年下来,一家三口都瘦了一圈儿。
小郑璇的听力,依然毫无起色。
不但如此,郑璇仅会的一点儿口语也忘得一干二净。
“耳朵坏了,但是不能让她成为哑巴!”镇明华说。
可是,怎样才能教小郑璇说话?
一天,爸爸托人从天津带回了当时国内最好的盒式助听器。
小郑璇戴着助听器,妈妈张着嘴巴,对着她的耳朵“大喊”。
妈妈嗓子喊哑了,外婆接着喊——一喊就是几个小时。
由于听力受损,正常人很快就能学会的发音,郑璇却要花上几个月不停地重复练习。
“妈妈,我…也…想跟…大家…一起玩!”一天,4岁的小郑璇可怜巴巴地说。
镇明华鼻子一酸,跑出房间。
为让“教学”不那么枯燥,家人还特地买了一个收录机不停地放儿歌。
跟着收录机里的儿歌,小郑璇一字一句地唱。
武汉的夏天热得像火炉。郑璇的家里,是火炉中的“火炉”——因为怕影响邻居,他们必须关着门练习。
终于,“笨”鸟先飞。
五岁时,小郑璇的语言能力接近了正常孩子。
协奏我心依旧6岁那年,父母托关系将郑璇送进一所普通小学。
“耳朵听不到,就应该送去聋哑学校。”教务处主任说。
爸爸与主任力争。
郑璇拉着爸爸的手,低着头,躲在身后。
终于,她胸前挂着助听器盒子坐在了第一排。盒子里的线,连着耳朵。
黑板上,粉笔“吱吱”地响。双眼望着黑板,郑璇有些茫然。
她的心里,有不安,也有期待。
入学一个学期,老师讲的课程,她基本听不清楚。
期待变成失落。
“爸爸,你能不能教我?”一天回家,郑璇一字一顿地说。
第二天,爸爸找来一块小黑板,将它挂在墙上。
每天晚上,爸爸扯着嗓子为她补课。
先是辅导她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在小黑板上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一晚上下来,爸爸常常汗流浃背。
就这样,郑璇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而且成绩优异。
年的夏天,郑璇收到了武汉大学国家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录取通知书》。
手握《录取通知书》,郑璇喜极而泣——一路走来,她付出的辛酸恐怕连她自己都数不清了。
新的挑战很快到来——
入学时军训,教官语速太快,郑璇跟不上,只能绷着神经张大眼盯着旁边的同学怎么做。即便这样,她还是比同学慢半拍。
世界史老师方言口音重,郑璇急得抓耳挠腮,她只得下课后再找同学借笔记看。
因为听力受损,郑璇英语听力和口语都不好。为此,她只得恶补语法,一本厚厚的《星火英语词典》被翻烂。
…………
勤能补“拙”。
四年后郑璇被保送到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读研究生,三年后又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种“语言”。
伴音彩蝶之舞听力受损,郑璇注定要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种“语言”,就是舞蹈。
一次陪妈妈逛街,郑璇路过武汉市青少年宫。少年宫里,一群小女孩身穿彩裙,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她们,美得让郑璇驻足。
从那天起,郑璇就一头扎进了舞蹈的世界。
可是,听不清音乐,如何起舞?
郑璇将旋律背诵下来,靠踩重音来合拍。
几个月下来,郑璇踩拍子踩得比正常人还准。
年,郑璇拜退休舞蹈演员董佩珠为师。
“按掌、提襟、晃手、盘腕”,董老师亲自为她示范。
60多岁的董老师,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郑璇看得愣了。
郑璇也要成为“蝴蝶”——每天,在董佩珠教导下,“拧、倾、圆、曲”等舞蹈动作,她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
一年后,郑璇一曲《梁祝》跳毕,已能让董老师点头称赞。
年,凭着天分与执着,郑璇跳进了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
在复旦读博期间,郑璇带着同学组建了校研究生舞蹈队,还成了学校博雅艺术团舞蹈队的队长。
像以前一样,有空她就会常和同学一起排练舞蹈。
年,学校迎新晚会上。
郑璇站在舞台上,敛肩、摆背、拧腰。
一曲《踏歌》,似莺娇燕姹,如彩蝶盘旋。
舞台下,师生们盯着她的身姿,出了神。
是舞蹈,给了郑璇表达自我的新路径。
高音寻梦之路“从小学到高中,她性格都很内向,情绪变化很大。”镇明华回忆。
因为孤独,所以寻找。
年,国内互联网聊天刚刚兴起。郑璇在网上找到一家聋人网站。一开始只是发帖、留言,到后面她成为了版主和管理员。
郑璇的内心被打开。她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聋人朋友。
但她渐渐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她幸运,有的甚至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都不能说出清晰的话来。
一个想法在郑璇心里萌芽: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说做便做。
从那时起,郑璇便经常去辅导学校周边的聋哑小孩学习,给他们做报告;同时,她还担任多家聋人网站的管理工作,为残疾人呼吁;她还自学手语,并将手语语言学、聋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年,郑璇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
“对于一个聋人来说,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郑璇自知。
其时,老师和同学劝她留在上海;深圳一所学校也以高薪挽留;作为曾经的武汉市杰出青年,武汉市残联也希望她能够回去。
可是她,却选择了重庆。因为重庆是聋人高等教育在西部唯一的点。
郑璇的心,在这个点上。
她要通过这个点,让更多聋哑小孩儿走出无声的世界
年3月,郑璇独自从上海飞到重庆。
站在面试讲台上,她与常人无异。讲解课程,对答领导,她都应付自如。
领导们频频点头,之前对她“聋”的担忧完全没有了。
半月之后,郑璇被重庆师范大学录用。
郑璇担任聋生班班主任
强音心灵之歌年8月底,郑璇担任起级聋生班班主任的工作。
那年9月初,新生军训。
由于聋生们听不见教官的话,本应整整齐齐的队伍,却七零八落。
一旁,郑璇两眼熠熠有光。
同为聋人的她,知道学生们和正常人交流的苦。
以后的日子里,她就主动担起聋生与听力健全人之间的“桥梁”——
上课时,郑璇一面用声音讲课,一面伸出双手,时而上下、时而前后、时而左右,通过声音和动作不断重复教材内容。
一个知识点,她可能就会花上一整节课。
而讲台下,学生们常常“听”得入了神。
一学期下来,她的学生成绩及格率达到%。
课堂外,她就成了大家的“璇姐”。
为帮助学生们适应学校生活,她会帮他们给家里打电话,医院,带他们跳舞……
其时,班上有一名女孩,父母都是聋人。因为缺陷,她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也不愿和别人谈及自己的父母,始终闷闷不乐。
学生不快乐,郑璇心里也堵得慌。
她决定帮助那个女孩解开“心结”。
以后的日子里,她不止一次和女孩“谈天”——
“在早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父母也是聋人的聋孩子,比父母是正常人的聋孩子更具优势。”
“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学习手语。”
…………
郑璇一次次地开导,女孩儿一直低头,若有所思。
看到开导有了效果,郑璇乘胜而上。
“聋人是有文化的,手语是一门很优美的语言——而你,就是聋人文化的传承者。”一次,郑璇又对女孩说。
那一瞬间,女孩儿的心像是被“刺”了一下。
从那以后,她慢慢成了一个爱笑、学习也很努力的女孩。
每一年,郑璇都会迎来这样的聋人学生;而每一次,郑璇都会努力让他们敞开心扉。
科研上,郑璇也丝毫没有落下。
年9月,在台湾召开的“听障教育双语双文化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郑璇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会上介绍了重庆师范大学聋人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工作情况。
六年来,她将教学实战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频频发论文、出专著、主持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在,她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9月18日,在重庆市首届“梦想”人生规划大赛事业组决赛现场,郑璇讲出了她现在的梦想:通过创办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研究手语、宣传手语,支持聋人、服务聋人,构建沟通聋听两个世界的桥梁。
年1月,她被提名为“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
年2月,她获得“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
作者:黄波
来源:《当代党员》杂志,即将于三月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