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窍作为头面九窍之一,“通”是第一位的,如果体内有痰湿之气,清阳不能上冲,就会造成耳窍堵塞,从而引起耳鸣和耳聋。
中医认为,肝主气,长期情绪压抑,或者频繁的发火,吵架,都会影响肝气的调达。导致气机郁滞,体内的水液运行不畅,痰湿堆积。所以由此可见,“气”与“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和大家讲一个医案,也是气出来的耳鸣。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28岁的女孩子,怎么回事呢?
耳鸣、耳聋有一个多月了。和家里人大吵一架,经常自己躲在屋里抹眼泪,状态越来越差,也不吭气,结果后来妈妈去叫她,跟孩子说话,没有反应。发现耳朵听不见声音了。
来就诊时,她妈妈特别着急,担心坏了,害怕以后都听不见,不就完了?
我让她放心,安慰她,她的病情还在急性期,恢复的可能性很大。
经过详细的询问,二便正常,身上没有其他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她只是单纯的肝气郁结,可以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
但人体的病理常常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在这种情况,只抓住疏肝可行不通了。
肝气郁结日久,会有什么后果?“郁”而化“火”,炼液成痰。痰浊逆乱,阻塞耳窍,使耳气不畅,气血不畅,就会引起突发性耳鸣和耳聋。这种情况既要调养肝,又要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疏肝解郁为主要基本思路。
开方:橘红、茯苓、炒枳壳、珍珠母、石菖蒲、清半夏、竹茹、桑叶、菊花、天麻、广郁金、夏枯草、甘草。
方中清半夏,茯苓,橘红,炒枳壳,清热燥湿,理气化痰。桑叶,菊花,天麻,夏枯草,珍珠母等具有清肝泄火,平肝风。疏肝解郁、化湿开窍的药物有香附、广郁金、石菖蒲。
三诊时,耳鸣减轻大半,听力恢复近七成,复诊调方减量清热的药量,继续治疗2个月有余,恢复正常生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1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