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一、老子孤独吗?
老子孤独吗?问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感觉很奇怪。老子是圣人,怎么可能会孤独?但是,从上面所引用的《老子》第七十章的文字来看,我们应当能强烈感受到他那份孤独的心情。
我所讲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能实行。结论有基础,说理有根据。可是,由于人们不能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也不能了解我欲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理解我的人很稀少,法则于我的人就更加稀有可贵。圣人都是身着粗布衣衫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如果大家对老子的孤独仍旧没有感受的话,我推荐大家读一读经文第二十章的文字,我认为这一章的文字很可能就是作者的自白。读读它,更能体会他的孤独。经文内容如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接读原文大家可能会感觉有困难,我把它用我们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复述一遍,阅读后,希望大家想一下自己究竟获得了怎样的感受。
赞美与批评,相差有多少?美好与可憎,区别在哪里?世人都喜爱赞美而厌恶批评,喜好美好而畏避可憎。是别人喜爱的所以我也要去喜爱,是别人厌恶的所以我也要去厌恶。这个似是而非的常识常理,源远流长,牢不可破。只有我能识破此谬,独善己身!
众人皆拥拥攘攘,欢喜和乐,就好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又好似春日里聚众登山游春。只有我淡泊恬静,对众人的熙拥和乐无动于衷,就像婴儿尚在母腹而对外界环境毫无知觉一般。我形只影单,就像不知道归属一样。众人都富足有余,只有我一无所有。难道我是傻子吗?
世人都精明干练,爱憎分明,只有我昏昏昧昧,不计得失;世人都勤勉有为,只有我无为好静。世人都能圆滑处事,屈伸自如,只有我愚顽固执,好似不暗世故一般。我之所以能独异于人,不是因为我是傻子,而是因为我知道天道无为之性,能合同于天道无为之德。
老子不随波逐流,独自选择与众人相反的志向与作为,但却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他以拯救乱世为志向,誓要消灭天下的争斗,使百姓乐享大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智者孤独是有一定必然的。
老子也感慨世人不能理解他,也痛心天下不服道,但通过文字,我们也能体会到他坚定的自信心,他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平息世事纷乱,使天下归于清静太平的最佳方案。只是众人不能理解而不能法则,所以他著述《道德经》,向世人宣讲他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他的方案与众人的志趣正相反。谁人不追求富贵?谁人不喜爱财货?谁人不爱慕虚荣?谁人不追逐名利?但是老子的结论却是:只有当人们放弃了对权力、知识、财货,以及奢靡淫逸、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时,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获得太平清静,实现社会大治的目标。这样,就更难有人理解他,再别说法则于他了。所以他慨叹:“知我者稀,则我者贵矣!”
二、老子认无为是治学、修身、齐家、治国的最根本法则
老子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是以取天下。(经文第四十八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经文第四十七章)
他认为无为才是治学、修身、齐家、治国的最根本法则。老子所讲到的圣人,不是德智双馨者,而是指最理想统治者。他所讲的主要还是治平天下的帝王术。老子讲:“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三、圣人修身的具体内容
圣人最应具备的品质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老子认为统治者最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呢?是无争、无私、善予。
老子讲天地生养万物而不自生,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水利万物而善下,都是在论证无争、无私的道理。
经文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这是道过天地私万物而不利,来论证圣人无私无欲的道理。
经文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通过水利万物而下流来论证圣人无争的道理。
经文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通过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来论证圣人无争无私的道理。
什么是无争?它的具体包含哪些内容?经文第二十六章中讲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经文第四十二章中也讲: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这样看来身轻天下,称孤道寡,为王为主,高居万民之上,是谓争。争是失根、失君的表现,不争就是守根、守居的表现。有帝王之功,不居帝王之位,功成身退就是不争。
为什么要少欲?老子在第十二章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第四十四章中也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样看来声色犬马、奢靡淫乐皆于人身心有害。财货再多,却难以守藏。功名利禄,宠辱若惊,或得或皆有害于人心。执者失之,为者败之,人人都知道做皇帝好,所以皇位都是轮流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拼除私欲,功而不争才是正途。
什么是善予?什么是善与?就善给予,让利于民。
经文第七十九章中讲: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合了大怨,必然遗留小怨,这怎么可以说是善呢?所以圣人执债契却不向民催要。有德的人掌契,无德的人才向民催讨。天对万物没有远近厚薄之分,常给善予,衣养万物。天道无亲,是说天于万物没有独亲独爱。常与善人不应当理解为常给予善人,而是常给予善他人,无私奉献。
经文第二十七章中讲: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经文第四十九章中讲: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些都是描绘圣人无亲,可以看作对天道无亲的进一步说明。
经文第八十一章中讲: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可以看常与善人的进一步说明。
圣人少私寡欲,常与善人,生而不有,功成而不处,如果用现代的语音说明,那就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根本内容,而不是无所作为。
四、无为与不争的具体论证
经文第九章概括了功遂身退的道理,它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坚持着欲实现某一意志或欲望的最大限度的圆满,不如马上就停止。为什么呢?我们举例说明。先拿磨刀来说,我们将刀磨得足够锋利是为了便于使用。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经验告诉我们,为了达到省力又省时的砍取柴禾这样一个目标,柴刀一定要被磨到足够的锋利,刀刃如果不够锋利,砍取柴禾时不仅费力,也会费时。
但是,柴刀也绝不是磨的越锋利越好。这是因为刀刃在变锋利的同时,刀体也会越来越薄。这样柴刀在使用时反而会变得更容易损坏。比如,出现崩刃、卷刃,甚至折刀的现象,柴刀反而不耐用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使用柴刀砍柴时,我们需要将刀刃磨到足够锋利。但也不是越锋利越好。追求刀刃锋利的意志,必须适时而止。当达到了目的就要中止这个欲求。否则的话,只是为锋利而锋利,追求刀刃锋利的意志不知中止。刀刃磨的越锋利,刀体也会越来越薄。柴刀反而由于太过脆弱而不能经久耐用。这就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再举一个例子,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需要积累一定的财富,但是既使是积累财富这样一种意志,也必须要做到适时而止。生活的美好感实现了,就要中止这一意志。。否则的话,追求财富意志不知休止,为了赚钱而赚钱,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财富虽然越积累越多,身体反越来越糟。这样的结果是钱虽然是有了,但缺少快乐。另一方面,你积累的财富越多,别人得到必然也就越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越富有就越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仇恨,他们会偷你抢你,甚至还会为你的财而谋你的命。这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再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创业初期都能够谨小慎微,保持勤勉上进的品质,而一旦功成名就,就会变得不可一世,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这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追求声名固然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要为声名所累,也要做到适可而止。
通过以上举证,意志或欲望不可无休无止,一旦实现了目标,就要中止该意志或欲望,这就是“功遂身退”。
经文六十六章,通过江海以善下而成百谷王的现象来论证圣人不争的必然道理: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溪谷之王,是因为它们总是向下流,甘居众溪谷之下。百川归海,只因善下。所以为政治民就要效法江海,以下于民而王之。这讲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五、结论
老子学说的主要讲的是帝王术,目标佐人主治天下,但老子的理想是要使天下得清净太平,从而使社会步入大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统治者需要修德行,这一德行主要内容包括:无为、不争、善下、常与。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就是: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概括为大众无私。
《老子译注》高亨
《老子》李存山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李红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1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