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非常讲求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的应用,以及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还有历史典故的巧妙穿插,更有情景交融的生动描写。一位优秀的诗人,就非常善于挖掘潜藏于寻常处的丰厚意蕴,并能够从浅易中见深沉。下面介绍的是杜甫耳朵失聪,却暗自庆幸,这首五律浅中见深,令人赞不绝口。
耳聋
唐代:杜甫
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
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
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
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
杜甫先以两位隐士自比,“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鹖(hé)冠子,相传为战国时楚人,隐居深山,用鹖羽为冠;鹿皮翁,民间传说中的仙人,食芝草,饮神泉。诗人冠以“生年”、“叹世”二词,表达出身在江湖、却无法不关心世事,形似隐居、实为不得已的无奈心情。
颔联采用对比手法,“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眼睛何时失明才好哩,耳朵已在之前就聋了。诗人生逢乱世,耳闻目睹了太多的不幸事情,他少怀大志、忧国忧民,晚年穷困潦倒,唯剩一腔愤闷,却无法释怀。作者以“眼”作为“耳”的陪衬,幽默风趣,却令人心碎。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一般人耳朵失聪已经焦急万分,老杜不仅感觉庆幸,而且还问自己何时眼睛也看不见?这其实就是正话反说,因为悲伤难述,不如不闻不问。
颈联更加令人泪目,“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郦道元在《三峡》中曾这样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前游子们经过蜀国时,每当听到凄厉的猿鸣,总要伤心落泪。可是老杜却说现在真是幸运,任你猿啼雀噪,再也不会触动我一点愁绪,因为我再也听不见了。
不过杜甫毕竟还是诗圣,他刚才还一肚子牢骚,此时又从一片漠然中忽然惊醒,“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自己耳朵虽聋,眼却未盲,一阵秋风吹来,枯黄的树叶漫山飘落,秋意渐浓,令人悲情,老杜更加感到心惊,他终于忍不住问孩子有关朔风的消息。这里的“朔风”,既指冬天的寒风,也暗喻那些朝堂中不好的消息。老杜虽然年老体弱,耳聋目花,却依然关心民生疾苦,真是诗圣一生愁!
上了岁数,耳朵失聪,本是平常之事。但有人悲伤叹息,有人更借酒浇愁。杜甫却超脱了对衰老的惆怅,将对世事的深切感愤,溶入世人皆有的伤悼情绪中。
诗中使用翻案手法,用庆幸的语气写耳聋,还幽默地道出耳聋的好处,读者却可从中感受到诗人忧世的执着、和痛苦的深切。作者以区区耳聋一事,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可谓浅中见深。
纵观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诙谐有趣,令人赞不绝口。作者先自比隐士,仿佛万事不关心。然后用耳聋说事,庆幸自己可以对尘世的烦恼不闻不问,甚至还希望自己眼睛也看不见,就更加省心。
颈联以猿啼、雀噪为例,试图证明自己确实拥有达观的胸襟,然后最后一句“呼儿问朔风”,终于透露出诗圣仁义本性之难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