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关于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老年人对听力损失的误解,越早解除越好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12-5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老张:“嘿!老李,今天买啥菜了?”

老李:“.......”

老张:“老李!”

老李:“原来你和我说话啊,我没听到!”

老张:“……”

碰到这样的情景,很多人可能习以为常,认为年纪大了,耳朵背,听不到他人喊名字也是正常的。

其实,这是大家都容易犯的一大误区,更别说老人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听力损失,老年人容易犯的四大误区,希望老人及其家人们能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误区一:

耳不听,心不烦

有时候,可能家里人已经发现老人出现听力损失的一些征兆,例如电视声音开的很大、聊天总打岔、通电话总答不上来。

而当和老人说去检查下耳朵听力时,老人可能说,“没事,不用查了,就这样,耳不听,心不烦,正好”。

真的是耳不听心不烦吗?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听不见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

有研究表明,放任听力损失会诱发焦虑、抑郁,甚至老年痴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长期处在因听力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中会导致人的心理产生变化。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耳聋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即使老人自己不注意,家人也应该带老人尽早就医,并早诊断、早干预。

误区二:

上了岁数,听力一定会下降

我们经常说,人上了岁数,身体各项机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眼睛花了,腿脚不利索了,牙齿也脱落了,耳朵也听不清了。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或者有不同的表现,有些老人上了60岁就开始听力变差,但是也有很多老人到7,80甚至是90岁耳朵还是很灵敏。

所以,最准确的说法是“人上了岁数,听力下降的概率会变大”,而不是“人上了岁数,听力一定会下降!”,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误区三:

老人一旦出现听损就没法治了

事实上,许多听力损失确实是没有办法治疗的,但是传导性的听力损失除外。

在听力损失中,常见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来说是无法治疗的。因为耳蜗内感知声音的听毛细胞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生的,长此以往的用耳坏习惯会导致听毛细胞受损直至死亡。

但是传导性听力损失不同,它只是耳朵传导声音的能力变差了,通过医疗手段(如手术、药物)可改善或恢复听力。

例如鼓膜穿孔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类似于原本完好的“鼓面”破了,声音“敲在上面”就明显小了。而当进行“鼓面”修复后,鼓膜能较好地还原之前的功能。

误区四:

助听器随便买一个就行

“持老年证免费领助听器”“满60岁买助听器打五折”“扫码即有机会领助听器”......相信许多老人或多或少都有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广告”。

老人辛苦节俭一辈子,总认为自己会“捡漏”,殊不知很多都是商家用来吸引人的套路,老人往往难以甄别。

助听器作为精密的医疗仪器,不能随便在超市或网上购买,而应该到专业的听力中心或听力门诊,经过专业验配师行问诊、测听、验配、评估等一系列的流程,选配适合老人听力情况的助听器。

而随便“买”一个助听器,则很有可能没起到作用,反而损伤听力,让耳朵越来越聋。

当然,上面提到的四个误区并不能代表老年人对听力损失认识的所有问题。

如果你也有听过或碰到过这类错误认识,留言区告诉我们,让更多人看到,帮助更多人少踩一些“坑”。

留言有奖活动

活动时间:4月19日—4月30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