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关于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不用良药苦口,轻松缓解耳鸣听力下降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11-28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耳鸣和听力下降是目前十分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老年人普遍受其困扰,很多年轻人在劳累之后也会出现耳中鸣响,甚至影响听觉的情况。为什么耳朵里会嗡嗡响?中医除了喝汤药之外,有没有更为简便易学的自我治疗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套图文并茂的详细教程,一文学会缓解耳鸣耳聋的中医妙招。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听觉减退;耳聋则指患者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轻者称“重听”。二者可单独发生,也可相伴出现,耳聋常由耳鸣发展而来。二者在病因病机及刮痧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故合并论述。

西医学的神经性耳聋等耳科疾病,以及由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贫血等引起的耳鸣、耳聋均可归属本病范畴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耳鸣、耳聋的发生,外因多由风热侵袭,邪郁不泄,塞遏清窍所致。内因多为病后或房劳,耗伤肾精,则耳窍失养,或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或脾虚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耳窍,都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循经上扰耳窍而致耳鸣、耳聋;嗜酒肥甘,脾胃湿热内生,聚成痰热,日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耳窍而致耳鸣,甚至气闭亦成耳聋。

辨证分型

本病应辨别虚实。

一般而言,新病暴鸣而声大者多为实证。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耳鸣,耳聋,头痛眩晕,心烦,耳中作痒,恶寒发热,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或弦数,为风热上扰;兼见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火盛;兼见耳鸣如蝉,时轻时重,甚则耳聋,胸闷心烦,口苦痰多,或见胁痛喜太息,耳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火郁结。

一般而言,久病渐鸣而声细者多为虚证。兼见耳鸣或耳聋,眩晕,腰膝酸软,颧红口干,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弱,为肾精亏虚;兼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劳累加重,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弱,为清气不升。

刮痧治疗

    01实证

疏风泻火,清胆开窍。取足少阳经、督脉、手阳明经为主,以泻刮为主。

泻刮头部两侧太阳穴经角孙穴至风池穴的连线,不必出痧;角揉风池、翳风穴;泻刮耳门穴经听宫穴至听会穴的连线,皮肤微红为度;泻刮督脉后发际至腰俞穴的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至合谷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外关穴。风热上扰者,加角揉合谷、中渚穴;肝胆火盛者,加角揉丘墟、足临泣穴。

图片来源:《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点击查看大图)

泻刮头部两侧太阳经角孙至风池段、角揉风池及翳风,可疏解外风,平息内风;泻刮督脉后发际至腰俞段、耳门经听宫至听会段、角揉外关,可疏通经气,聪耳明目;泻刮大肠经曲池至合谷段、角揉外关,可疏风清热。配合谷、中渚疏解少阳风热;配丘墟、足临泣清泻肝胆。

    02虚证

补肾填精,聪耳开窍。取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阴经、足太阴经为主,以补刮为主。

补刮耳门穴经听宫穴至听会穴的连线,皮肤微红为度;补刮督脉后发际至腰俞穴的循行线、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肝俞穴至肾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角揉三阴交、太溪穴。肾精亏虚者,加角揉关元、气海、命门等穴;清气不升者,加角揉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

图片来源:《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点击查看大图)

补刮耳门经听宫至听会段,可疏通经气,聪耳明目;补刮督脉后发际至腰俞段、膀胱经第1侧线肝俞至肾俞段,可调理脏腑,补益肝肾,聪耳启闭;角揉三阴交、太溪,可健脾补肾。配命门、气海、关元补肾益精,上荣耳窍;配足三里、中脘、气海益气升清,以荣耳窍。

注意事项

1.刮痧对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鼓膜损伤致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新病者通过刮痧治疗有望康复,慢性久聋者较难康复。

2.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对耳鸣、耳聋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平时应调畅情志,预防外感,避免劳倦,节制房事,饮食忌辛辣肥甘,保持耳道清洁。

3.刮痧后饮用~毫升温开水。

4.实证耳鸣、耳聋可隔4~5日刮痧1次,虚证者可每隔6~7日刮痧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应连续治疗3~4个疗程。

刮痧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家庭实用医疗保健技能,能够治疗各类常见疾病。如果您对刮痧感兴趣,并且希望从“零”开始学刮痧,这本图文结合的刮痧教学书推荐给您——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系统介绍了刮痧疗法的基础理论、刮痧技术、刮痧应用。涵盖了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刮痧疗法的现实意义、经络腧穴学说、刮痧的器具与介质刮痧的操作方法痧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刮痧治疗的原则和作用,以及常见病的刮痧治疗等内容。本书实用性强。语言简练清晰,并配套了十二种刮痧临床常用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并且每一种手法都配有视频,可供读者边看边学。

▼往期精彩回顾▼流鼻血、牙龈出血、尿血……该止血8法出场了

一文破解“经方难用好”的困局

拉肚子,李今庸总结了25个外治方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刮痧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佘延芬杨继军主编),《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睢明河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