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机遇找到你。你抓住了机遇,便是掌控了命运。——
杨洁篪的传奇故事今日一道推送。
杨洁篪成功的秘密:努力让机遇找到你
王清铭
一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近几天来,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不断刷屏,几乎是集众人之力,造就了一个另类“网红”。
古稀之年的人成为网红的人,屈指可数;
政治家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但成为流量网红的寥寥无几;
而靠一句话被众人追捧的人更少。
但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靠一句话成为碾压众多小鲜肉、拥有顶级流量的、已古稀之年的外交家。
他折冲樽俎,说过很多话,但因一句话火遍神州;
他当了二十年的外交部部长和副部长,但说实话,他留下的精彩瞬间并不多。但他说这句话的短视频,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看过。
或许是他谦逊低调,文质彬彬,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更也许,他那么多年的努力、韬光养晦只是为了集聚爆发的能量。
这能量像火山下奔涌的熔浆,终于在中美高层对话时喷发,照亮了天空。
他就像他名字里那种“篪”的类似竹笛的乐器,低回宛转地吹奏了很多年,在这一刻,吹出了一曲铿锵有力、让人荡气回肠的《东风破》。
他是谁?你早已知道了,他就是属虎的、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称为“老虎杨”的杨洁篪。
二
这几天,有关他的一个传奇故事也在刷屏。
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的:
53年前,在上海浦江电表厂,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工,下班后就埋头读英语书,看英语碟片。
其他的小工庆幸自己没去“广阔的天地”,下班后就尽情享受生活,常常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还不忘嘲笑这个一心自学的小工,说:
“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能够用得到英语么?”小工不为所动,仍然苦读英语。
后来电表厂的产品升级,全厂除了他没人看得懂产品的英文资料,他得到了领导的重视,被派去去翻译这些英文材料。
轰动效应过后,工友发现他的工资没有涨,地位也没有变,依旧嘲笑他是“懂英语的小工”。
上海市政府有个机关缺翻译,被他借调去了。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年,周总理下令外交部选拔培养翻译人才,这批人中大多是机关干部、大学教授或大学生,有幸入选的杨洁篪只有中学毕业文凭。
再后来,就是留学英国,在外交部工作,成为使馆秘书、参赞、公使、大使,直到成为外交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等。
那些嘲笑他的人,后来就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了。当年的工友,再说起这个小工都会唏嘘不已。
这个小工叫杨洁篪,曾任我国的外交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三
杨洁篪这个故事富有传奇色彩,但仔细品味,他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赶出来的。其中自然也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如果他放弃了努力,没有抓住改写命运的机会,或许到现在,他也只是那些感慨唏嘘的工友中的一个。
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那句话:“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他们羡慕机遇之神的垂青,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有准备的头脑。所以,他们终其一生,只能在忙碌中蹉跎岁月,成就有限。
我文章的题目《努力让机遇找到你》,有两种意思:一是首先我们必须努力,才能让机遇找到你;二是当机遇来敲门时,我们得努力抓住机遇。
韩国人对机遇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向你走过来的时候,面目不清;等到它从你的面前消逝,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你揪不住它。
我读培根的《论时机》,有趣的是在文中找到类似的说法。培根说:
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他的头发,当你稍有疏忽不慎让他溜走而再去抓时,就只能摸到他的秃头了。或者说他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就是握不得一半的圆瓶身了。
刚迈入青年阶段的杨洁篪一直在努力,最终抓住了机遇的长头发;跟他同厂的那些工友面对机遇的瓶颈,手指的力量不足,机遇滑走了。
一个人放弃了努力,就等于与机遇擦身而过了,特别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人生路上关键的只有那么几步。
四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能成功,这道理小学生都懂,但真正懂得去努力抓住机遇的人不多。
一些人相信命运,但“命运”一次拆开了,就是天命和运作,一个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就是靠自己运作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福建人做生意为什么那么厉害?这跟他们一直努力改写命运的性格有关。有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可以说是福建人爱拼敢赢性格的形象写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如果付出了十分的心力去打拼,很可能就把三分“天注定”的命改写了。
我所理解的天命更多指的是机遇。命是可以运作的,就如《哪吒》里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逆天改命的传奇剧情在现实中经常上演,我们很多人没有给自己舞台罢了。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说这句话的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她从西藏的女兵,到成为军医,再到专业作家,她的经历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手掌加上手指,就是努力的形象说法;手掌的纹路,就是指命运。
我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有生命线、事业线和爱情线,当我们攥紧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拼搏,我们也就握住了自己的一切了。
命运在手中,由努力的人掌控。
努力,让机遇找到你。你抓住了机遇,便是掌控了命运。
五
哈佛一调查报告说,人生平均只有7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2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这调查报告是否是哈佛大学的,谁也说不清。很多人为了让论断更有说服力,常常把言论挂靠给名校和名人。至于75岁后没有机会的说法也太绝对了,人家姜子牙在这个年龄时还是待业老年,整天在渭水边直钩钓鱼玩呢。
姜子牙81岁当上国务总理、三军总司令。人家前八十年就做两件事: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换一句话说,姜子牙在前八十年都在努力让机遇找到他。
我姑且借用“人生只有7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的说法。这7次机会从青年到老年,按时间顺序这样排列:择业、深造、创业、成长、人脉、学习、健康。
这每一次都是人生的关口,也是要抓住的机遇。
如果我们先前没有韬光养晦,努力积聚能量,我们只能摸到命运的后脑勺,让机遇美丽的瓶子在眼前一闪而过,空余几声叹息。
要成功,就要努力,让机遇找到你。
同样是托名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里有这么一句: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
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做梦与圆梦的距离,只有努力学习。
六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努力的重要性,而且也努力了,但成功的概率很低,为何?这就是我最后要说的一个问题:努力做重要的事情。
除去小事和琐事,人生的大事只有两种:紧要的事和重要的事。
这两者似乎区别不大,但在成功者眼中两者截然不同。对年轻的杨洁篪来说,干好电表厂的工作就是紧要的事,而自学英语是重要的事。
他两者兼顾,没有荒废工作,而把业余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重要的事情中。最终他成功了。
紧要的事影响一时的生活,而重要的事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杨洁篪的工友没有确定人生重要的事,没有努力的方向,所以只能碌碌无为。
如何做,才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很简单,就是在忙紧要的事情时,一定要挤出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
博恩·崔西是当今世界上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说家和咨询家之一。年轻时的博恩·崔西如大海里飘荡的船,茫无目的。20多岁的时候,他看一本哲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一种善于排列优先顺序的动物。”
这句话深刻地改变了博恩·崔西对人生的看法。他开始专注于做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辛苦的体力劳动之余,他每天挤出五个小时的时间用以学习。
后来博恩·崔西成功了,成为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他当过比尔·盖茨的业务导师,巴菲特、迈克尔·戴尔和杰克·韦尔奇都曾听过他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谈到:
“平庸的人往往把那些容易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而优秀的人则把那些最重要的、最能带来价值的事情放在前面。”
或许我们马上就可以成为博恩·崔西所说的“优秀的人”,从现在开始,把最重要的事优先放在前面。
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机遇就很容易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