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听器验配中心,我们常常遇到多年前双耳听损,但仅选配一侧耳佩戴,现如今到店希望选配另侧耳的听力损失患者。当遇到此类听力损失患者时,作为验配师的你应当提高警惕,以免出现错误。下面与大家分享一真实案例,与大家讨论。
Part
1
1基本情况、病史、助听器佩戴史刘**,女,81岁,中学数学老师;
多年高血压、高血脂,但无其它综合疾病;
听力下降多年,4年前右耳选配一台Insio3miCIC,效果好;后来左耳佩戴某品牌耳背机,认为外观不好,退机。近年来一直仅右耳佩戴助听器,且感觉听力有下降,希望左耳再选配一台助听器。
2听力检查耳廓正常;
电耳镜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
纯音测试如下所示:
3需求分析助听器功率需求分析:根据纯音测试结果可知,左侧听力损失为中重度,选配普通功率的助听器即可满足要求。从之前问诊的信息得知,老人对助听器外观比较看重,为了留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因此推荐使用超大功率的CIC产品。
助听器性能需求分析:因之前老人使用的3系列的产品,且已使用4年,可以考虑此次仍旧使用3系列的产品,或者向上升级至5系列的产品,为右耳升级换代做准备。
通过沟通,老人及其家属也同意使用最新5系列的CIC产品。
Part
2
接下来就是取耳样、定做、取机……
所有的过程看似进展顺利,但是大家是否有想到,这里会有一个超级炸弹等着大家?在看下面文字之前,大家回顾之前的信息,觉得哪里不对劲?哪里有问题?
听觉剥夺没错!就是听觉剥夺。听觉剥夺是指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患者长期获得一侧耳的听力补偿,则未补偿耳的言语识别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进行性下降。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双耳长期接受不对称的声音刺激、不等量的信息输入有关。
当患者一侧耳接受助听后,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声音信息,而未助听耳不能受到充分的声刺激,其耳蜗传至中枢听觉系统的信号较弱,因此受到助听耳传出信号的压制,久而久之大脑似乎放弃了处理未助听耳传来的信息,以致产生听觉剥夺效应。
听觉剥夺现象在未助听耳通过一段时间适当的听力补偿后,言语识别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些甚至可以恢复到初始水平,当然也有可能完全无法提升的情况出现。对发生听觉剥夺的耳朵重新验配助听器并干预,康复结果取决于自身情况,无法做预后判断。但是对已经发现听觉剥夺的耳朵放任不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如果按照原定上述过程进行,大家可以想象当该用户取机时出现的情况:
左耳听不清楚么…
效果没有右侧好…
我左侧助听器花的钱比右侧还要多,怎么效果不如右侧啊…
你说的听觉剥夺我能懂,那为什么之前配助听器的时候不说,现在才说啊…
你们骗人啊,我要去找消协……
炸弹爆炸了......
Part
3
不是验配师不跟听力损失患者说,而是验配师忘记和听力损失患者说了,当出现这个情况时,验配师才恍然意识到:呀,出现听觉剥夺了。
可此时再与听力损失患者沟通,他们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遇到这样的案例,验配师首先一定要有“该患者是否已经有听觉剥夺现象?”的想法,毕竟前期沟通比后期沟通来得专业,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又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发生听觉剥夺?
没错,言语测试。
通过对左、右的言语分辨率测试可以得知是否已经发生了听觉剥夺。
对该老人进行言语分辨率测试,发现:
R60%
85dB;L28%
95dB。这个结果表明右耳裸耳在给声信号为85dB的情况下,言语识别率为60%;左耳裸耳在给声信号为95dB的情况下,言语识别率为28%。85dB以及95dB均为老人听声音舒适的强度。
该结果已经很好地跟我们说明了情况,这个老人已经发生了听觉剥夺现象,而且非常严重。
Part
4
又有验配师会说,我听力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是验配经验不够丰富,没办法一下子就想起来听觉剥夺。我也不想这样啊,是否有比较好的办法可以弥补呢?
当然有!答案就是所有的验配都按照标准的验配流程进行。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做纯音测试时,立即做言语测试,就可以在该步骤发现听觉剥夺现象,为验配师们提个醒,正确合理地建立听力损失者的期望值,避免出现在取机时才发现听觉剥夺,与前期设立的期望值不符,导致争议。也就是说,完善系统全面的验配流程可以很好地提前得知听力损失患者的全面信息。这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在做纯音测试的同时需要做言语测试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在听力检查步骤就对听力损失者进行耳镜检查,发现该患者是中耳炎患者或者曾经耳道做过手术,这样是不是在前期就发现该患者应推荐使用何种助听器而不是与患者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做何种定制机,在取印模时才发现有中耳炎、手术史,然后再花费大量时间争取患者同意更改选配机型要好?
同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都可以说明建立正确完善的助听器验配流程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深刻体会其重要性,并按照正规及完善的验配流程进行验配。
更多文章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脑干诱发电位(ABR)常见的听力测试林氏六音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若要转载请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