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海口
多云30℃-33.5℃
东南风3-4级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户,
年3月3日是第十九个全国“爱耳日”,
今年爱耳日主题是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旨在倡导公众正确用耳,预防耳聋。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万人,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海茹介绍,造成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先天遗传和年龄因素,也有因炎症、药物、噪声造成的听力损害,其中患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的患者较多。
■■■■■王海茹表示,日常生活中耳疾防治,首先要做到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王海茹:耳朵保护第一个是要远离噪音,然后年轻人少带耳机,耳机对耳朵损伤蛮大的,然后避免不适当的挖耳,因为挖耳的经常就是把耳道挖破了甚至是把鼓膜挖伤了,然后引发中耳道炎和外耳道炎。
那么,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耳朵呢?
小编给大家准备一些日常耳朵保护小技巧▼
1、注意噪声防护,避免噪声性耳聋。
(1)噪声控制:是预防噪声性聋最根本、最积极的办法。
(2)个体防护:是防止和减少噪声危害的有效措施。
(3)卫生监护:对于已有感音神经性聋或对噪声易感者,应选择噪声低的工种,对长期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检查听力。
2、不要经常挖耳,特别是使用硬质的挖耳勺或长指甲。耳屎(耵聍)对外耳道的正常微环境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反复的掏挖,可减弱这种保护作用,也可能损伤外耳道稚嫩的皮肤,引起感染、红肿、瘙痒等。遇到耳屎较多堵塞外耳道,医院就诊取出。
3、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外耳道潮湿可能引起外耳道皮肤肿胀,毛囊堵塞,引起外耳道炎。因此,平日洗脸、游泳、洗澡时要多加注意,避免耳道进水。有中耳炎、鼓膜穿孔时应避免游泳。
4、养成正确擤鼻的习惯。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腔相通,不正确的擤鼻姿势可能使鼻腔的鼻涕逆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应避免同时捏紧两个鼻孔用力擤鼻。小儿咽鼓管比成人短、粗、直,更容易罹患中耳炎,需要从小养成正确擤鼻的习惯,同时避免生病时捏鼻灌药、平躺喂奶等。
5、避免气压变化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当环境气压变化时,会造成中耳负压形成,诱发中耳积液,形成炎症或者疼痛。因此在乘坐高铁、飞机时如出现耳闷,通过嚼口香糖,多做吞咽动作可促使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内外的气压,避免形成中耳炎。
6、减少或规范耳毒性药物的使用。
常用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阿卡米星等),抗癌药(长春新碱、顺铂),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等。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物,不要擅自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听力损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tfxsjel/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