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新探索,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她孜孜以求,努力钻研疑难杂症的诊疗方案;
她将满腔的热血奉献给了热爱的医务事业,更将医者的仁心与严谨融入到政协履职的过程中,结出智慧的“硕果”。
她就是虹口区政协委员、医院副院长——邓亚新。
一、从医学生到主任医师,对病人始终充满爱意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的邓亚新,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机遇。她所在科医院耳鼻喉科在我国首创开展了人工镫骨手术(治疗耳硬化症,以人工镫骨替代被切除的镫骨,使病人免除耳聋的痛苦),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特色专科。进入专科的初期,为手术技能打基础,邓亚新反复进行模拟手术训练,以熟知头面部复杂的解剖结构。
她秉承医者仁心宗旨,坚持换位思考,与病人真诚沟通。她认为要想成为病人信赖的医生,每一次坐诊、每一个治疗、每一台手术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医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着自己的病人痊愈出院”邓亚新说“得到患者的理解、认可和尊重,要远比荣誉和待遇更有意义”,在从医生涯中,邓亚新最牵挂的永远都是病人。
这些年来,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连续五届被聘为《中华耳科学杂志》编委;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二、从医生到管理者,在角色转变中书写精彩
她从基层做起,最明白一线医护人员的忙碌和辛苦,“哪怕是节假日,只要接到急诊通知,都得放弃陪伴家人的机会,火速返回工作岗位,早已是我们的职业习惯”。所以,转到管理岗位的她,总是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用高医院履行治病救人的义务。
就医院业务副院长期间,邓亚新一人分管了包括医务科(含医疗纠纷)、护理部、科教科、门急诊、医保办、院内感染、体检中心等诸多部门。但在她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医院等级复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医疗安全整体监管、医护质量控制标准达标以及优质护理等工作;医院市、区重点专科,政府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医院科研、教育水平成效,和对医保资金使用的预算和监管,院内感染的控制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同时,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与交流,医院公共平台的医疗卫生科普工作,在医改中起到推动作用。
就任上海市公共卫生学校校长期间,她对学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修订,形成了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注重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工作核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并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为学校特色,将学校由原来的中职教育提升到中高职贯通教育。在她的带领下,该校首次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
近几年来,在担任上海市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期间,她始终坚持科研创新、科研兴院,不断加强科研培训与管理,积极鼓励科研骨干向更多医学难题发起挑战,使该院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医院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8项,市局级项41项,区级项目项。同时,医院专科特色,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优势专科,获批新的市级专科建设项目3项,区级专科建设项目15项;获批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并推进成果转化;获得市级以上奖项4项等。
三、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参政议政的“有心人”
她与政协渊源深厚,先后担任第十一届虹口区政协委员,第十二、十三、十四届虹口区政协常委。她说,她对政协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也要有不一般的作为。在政协的广阔天地里,邓亚新一直都是参政议政工作的“有心人”。
她善于观察生活,用心倾听群众心声,深入实地开展调研。为写好《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提案,她深入了解外省市对垃圾分类经验,到嘉兴某小区物业了解实况,并结合目前上海垃圾分类的状况提出建议。她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民生问题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提出多条高质量建言,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采纳并落实;她所撰写的《关于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监管的建议》《科教兴医,提升虹口医疗服务水平》《关于医体结合之马拉松选手赛前心肺检测和救治的建议》等提案,也被有关部门采纳。年,邓亚新被评为政协上海市虹口区第十四届委员会优秀政协委员。
邓亚新在九三学社“大家庭”中,从一名普通社员成长为九三学社虹口区副主委。她尽己所能调动成员锤炼建言献策本领,积极推动党派事业健康发展。她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随市领导到贵州智力扶贫,到边远贫困地区参加助医公益,提供专业医疗咨询服务,为“牵手青海果洛州爱心援助项目”捐款等。一路走来,邓亚新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并在耕耘中收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九三学社“上海市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邓亚新始终保持着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她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进步的愿望和实现理想目标的需要,只有当你把心静下来,真正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从忙碌中享受快乐,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