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吟诵已四载有余!
四年来的学习、推广、追随、感动!更是让我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成长。
一百年了,我们忘记了吟诵。
会说中国话
“你会说中国话吗?”开场语闭,所有老师们惊觉:堂堂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学贯彻始终,怎么不会说中国话?你会说话,但不会唱歌,也就不会读书了!李老师的话锋陡转,字字敲打着我们的心窝。
李老师从现在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儿歌开始,一首一首教我们怎么依字行腔,怎么注意高低错落,怎么调整长短声腔,怎么拿捏好语速的快慢。
原来有声调就是旋律,我们的汉语是可根据声调唱起来的!
虽然理论知识很多老师都理解,但如何在课堂上实际操作值得我们去反思!
吟诵到底是什么
吟诵到底是什么?
吟诵是跨越百年的欢乐,传承千年的歌声!
什么是吟诵?吟诵的目的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秘书长刘琴宜老师的讲课委婉而不失含蓄,矜持而不乏严肃。
从被画下来的吟诵到被写下来的吟诵,再到被保存下来的吟诵,直到被采录抢救的吟诵,以及被流落在外的吟诵,让我们再次震撼和警醒!
怎样吟诵?吟诵究竟有怎样的规矩?
依字行腔:唱对声调不倒字。字的乐音要按照字音的声、韵、调进行,字正腔圆。
依义行调:唱对旋律表涵义。根据涵义来安排字与字之间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关系。
吟诵最最撬动人心的是你用声音来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
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张静老师如是说:今日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一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
这也正如叶嘉莹先生常说的: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因为诗歌中包含着诗人们的胸怀、襟抱、感情、修养等美好的东西,所以讲诗者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样的生命心魂得到再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听者与讲者都能体会到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予一个人精神的滋养和支撑,似暗夜里的长明灯可以驱散黑暗、温暖人心。
来自深圳教科院小语界著名专家赵志祥老师的《古典诗词创新教学例谈》,如何让古诗文教学找到文化育人的方向——诗语品读,诗美鉴赏,诗心探幽,诗道寻踪。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反思!
古诗文教学的价值
如何准确领会作品的涵义?如何领略吟诵给古诗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徐健顺教授给出了答案。
首先,要对每一个字的长短高低快慢涵义正确理解。
其次,要对整首诗歌做声韵分析。以李白的《客中作》为例,徐教授重点进行了声韵分析:判文体,找韵脚,划出入声字,进行格律分析,进行意象分析,找出主题,讲明文化精神。古诗文承载了太多的信息含量,声韵为诗之魂啊!这些若不去讲清楚,又怎么能够领悟诗心呢?
还记得当年我初学时感觉吟诵特别难,不知道如何行调,自己吟诵时只能模仿,别人是怎么吟的自己就怎么吟。这次让我更坚信“依义行调”是每个人的本能,根本不用担心学不会的,每个人都是声音的艺术家。只要你用心体会作品,反复琢磨,反复品味,每个人都会吟诵出属于自己的最美的诗。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品的“文义”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后记紧张的培训结束了,我的收获不仅是吟诵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分析声韵对古诗文的重要价值。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教授所讲的中国文人志士的儒士精神,他们一生不为自己活着,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为追求华夏道统而百折不挠。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胸襟与抱负更触动了我的心灵。
今天我们诵读经典,是在传承文化精神,也让我感觉到责任之重大!
沉淀自己,丰厚自己,多读,多听,多练,多交流,多感悟,多实践。
路漫漫求修远兮,我将每日而求索——吟诵教育之道!
成仁由己,斯文在我。怀揣热情,静心积淀,即便星星之火,也可形成燎原之势!
吟诵兮,归来!“誓向高楼撞晚钟,不信人间耳尽聋!”
+作者简介+律文彬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兼职兰山区教体局传统文化教研员。几年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钻研吟诵教学,在校内外热心宣传推广吟诵,举办吟诵讲座几十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