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耳聋的治疗 >> 正文 >> 正文

耳聋康复的大趋势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4/12/31

听力损失是全球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据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超过4.66亿人因听力致残,到年至年估计这个数字会分别增加到6.3亿与9亿(图1)。

图1.WHO预计未来30年内耳聋残疾人数变化趋势

(图摘自:ReneGifford博士——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科听力学副主任、人工耳蜗植入项目主任)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耳聋干预率(听力障碍者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干预的占比)与其经济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目前,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万的听障人群干预率也不到30%,发展中国家的耳聋干预率更低,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仅为5%。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庞大的听障人群未来的康复之路在哪里?最近我与美国一些知名大学与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后,大家普遍达成共识:耳聋康复之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目标阶段(图2)。

图2.耳聋康复的三大阶段

(图摘自:LawrenceLustig——MD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教授)

第一阶段: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保留残余听力(ResidualHearing)

现今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主要还是采用通过人工辅听设备(如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进行被动干预的康复手段。这让许多听障者重新获得部分或全部的生理性听觉功能补偿,还能有效促进听障婴幼儿的语言认知发展。同时,对于大多数年纪大的老年语后聋,利用助听设备补偿后的残余听力充分锻炼大脑的听觉认知功能,也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脑退化症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极大地提高了听障者的社交能力与生活质量(图3)。

图3.适当的听力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克莱因痴呆的发病率

(图摘自:FrankLin——MDPhD博士,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听力与公共卫生耳蜗中心主任)

第二阶段:小分子药物及干细胞疗法

科学家是永远不会满足于被动的耳聋康复措施的。早在年,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StefanHeller教授团队就发现干细胞在内耳可以转变成听毛细胞来改善听力。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哈佛医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小分子药物激活休眠母细胞来启动新细胞组织再生用于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

据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Lawrence教授介绍(图4),目前世界上已经有4家高科技制药企业在致力于研究通过3种不同的内耳给药途径,来突破听毛细胞与突触的再生与修复(图5),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诺华制药(Novartis)。这类小分子药物与干细胞等疗法,理论上可以帮助听障者平均提高听力18-20分贝,这可以大幅度提高助听器的佩戴效果,改善大部分听障者“听得到但听不清”的问题。

图4.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Lawrence教授题为“听损治疗的未来”的演讲

图5.演讲中提到的多家高科技制药企业实现多种内耳送药方法

(图摘自:LawrenceLustig——MD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教授)

Lawrence教授同时也强调,要实现以上这一目标,听损者必须尽早地利用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从而保护好自身的残余听力;即使是对需要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听损者,也尽可能采用微创植入手术最大程度保留好残存的听毛细胞,凸显“留得青山在”的重要性(图6)。

图6.感音神经性听损的治疗方案都需要保留残余听力为前提

(图摘自:LawrenceLustig——MD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教授)

从至年这10年间,惠耳听力与中国台湾的耳科专家合作,已推荐了近千名极重度耳聋者赴台实施了微创耳蜗术,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术后保留了较好的残余听力。随后,国内很多专家也在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在残余听力保留方面达到或接近了国际较高水平。因此,无论选择哪种听力干预方式,残余听力的保留都是为今后潜在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方案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三阶段:听毛细胞再生与基因治疗

从各项研究结果来看,听毛细胞再生与基因治疗才是未来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终极途径,目前来看这不再是黎明前的曙光,而是冉冉升起并且已经光芒四射的太阳。

中国在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已有如复旦附院、华科附院,山东二院,医院医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完成临床落地,年初《柳叶刀》发表了复旦附院舒易来教授关于“OTOF基因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成功的论文,为接下来更多的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研究带来了希望(图7);

年,全球70多位的耳科、生物细胞学、生物结构与遗传学、内耳造影学、数字建模学等众多领域的专家,齐聚斯坦福医学院希望共同打造听毛细胞遗传再生研究的“圣地”(图8);

年,欧盟联合20多个国家并与美国合作,总投入万欧元联合攻关耳聋康复的一揽子有效方案,从先天性耳聋预防,到干细胞移植、听毛细胞再生、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研发创新等。

(图7.摘自上海复旦大学舒易来教授年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

(图8摘自:斯坦福医学院组织关于“听毛细胞遗传再生研究”的学术论坛)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离人类最后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日子将不再遥远。但目前听损者的关键是在选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干预方案的时候,能时刻将保留残余听力以及大脑言语认知功能放在第一位,不要等到难关真正被攻克的那一天再悔之晚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eldzl/10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