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关于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作家教师大学生同写高考作文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11-15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

我们邀请了——

作家

大学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大学生

与广大考生一起同题写作

今年高考作文怎么写

不妨看看他们的答案吧!

全国甲卷

叶浅韵:原名魏彩琼,曾用笔名大彩,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首届国土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十月》《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大家》《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边疆文学》等报刊杂志,多次获奖,多篇文章被收录进中学生辅导教材及各种文学选本。已出版个人文集《陌上花开时》《必须有那样一个人存在》《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等。

做一颗闪闪发亮的时代螺丝钉

我的家乡有一座百年小学——戈平小学,她始建于年,创始人符聘卿先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孙中山同盟会成员。先生从日本学成回国以后,面对封建落后的家乡,面对贫穷愚昧的父老乡亲,意识到教育对于国民的重大意义,便毅然决然开始了办学之路。

他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坚守科教兴国的初心,得到了当时有识之士和父老乡亲们的拥护。当时学校开办的课程有国文、算术、音乐、舞蹈、农桑等,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启蒙思想的种子播下了。方圆数十里路上的乡亲都把孩子送进这所小学进行开蒙。先生为传播先进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许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与西南联大、黄埔军校和边纵六支队的历史紧密相连,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即使是从事农桑的学子,因受了教育的恩泽,也把耕读传家作为教育子孙的百尺竿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小时候村里人挂在嘴边的话。

上中学时,我的历史老师就是从戈平小学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的学子,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起闻一多、李公仆,他义愤填膺的样子我记忆犹新。从语文、数学、英语到历史、地理,仿佛这些学问都藏在他的灰白色上衣口袋里。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他的教育理念,一群小小的孩子被他点燃了理想。

家乡的教育一直是一张名片,家家户户再穷都不穷教育的理念,在五山四水之间代代相传。我的父亲也毕业于这所小学,无论条件多艰苦,他和母亲坚持把四个子女送出了大山。许多家庭都像我的父母亲一样,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家里只要有一个人走出去了,就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一百余年的时光过去,我要深深感谢聘卿先生,在“嫁出去的姑娘算泼出去的水”的落后理念中,因为他的女儿曾经任过戈平小学的校长,为广大的农村女性树立了榜样,我们才有了顺利进入学堂的机会。她是宣威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曾与卓琳同窗。我父亲也曾希望我考师范,做一名小学老师,做一名小学校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校长的作用在时代的更替之间,依然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镶嵌在家乡人民的心中。福泽万家,后继有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远处在聘卿先生身上,近处在时代的楷模张桂梅身上。“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振聋发聩的誓言响彻九州四海。从她瘦小的身躯里发出的巨大力量,让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思想的魅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有幸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前途光明,未来可期。我们要沿着他们的足迹,用坚决的行动书写未来,用思想的光辉引领后人,做一颗闪闪发光的时代螺丝钉。

全国乙卷

贾志红:笔名楚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年度驻会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作品见于《文艺报》《散文》《散文选刊(选刊版)》《草原》《黄河》《湖南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星火》等文学期刊,入选多版本散文年选。单篇散文及散文集曾分获第24届、第27届全国孙犁散文奖、第三届大地文学奖、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等。

带着翅膀去跋涉

我和儿子曾经有过一次关于理想话题的交流。那时他刚刚从一场浩大的考试中解放出来。不用我细解释,那场考试就是高考。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晚上,他如释重负地说:“妈妈,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真正的理想了。”

他强调了一下,他说的是真正的理想。我明白他说的不是我们惯常用理想两个字来包装的某个目标、某个职业,而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想达到的某种状态。儿子拿出一张稿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他真正的理想:写一本书,学会烹饪,学会缝纫,学会驾驶。

四件事,十六个字。我看着这个18岁的青年,他脸上稚气未脱,软软的绒须刚刚在他的嘴唇周围形成一点点声势。他拿着那张稿纸,宣读他的真正的理想。不是当科学家,不是当工程师,不是当官,不是积累财富,却是这些我们从来就不会郑重其事地把它们当作理想的小事情。

此前,在高考没有结束时,他是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心情更或者是没有资格来谈论真正的理想的。他12年的寒窗苦读,都只是理想而不是真正的理想吗?而理想和真正的理想之间到底隔着怎样的山河?

在我们惯性的思维中,能够与理想这个大词相匹配的难道不是大事业吗?比如在儿子小学的时候,他的理想可真是大着呢。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立志要当一位天文学家,那闪烁的繁星使他对天空充满好奇。这个理想坚持了一年。小学四年级时,恐龙的灭绝使小小少年立志要做一名恐龙学者来解开旷世之谜。而到了小学六年级时,足球运动员强有力的腿踢倒了恐龙学者。再后来,又是什么打败了足球运动员,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总之,都是掷地有声的大事业、大谋划。

我知道,一个人一生中会对理想有着无数次的修订,甚至是完全彻底的改变。不过,儿子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他的目标不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洞,而是越来越具象、越来越小。18岁的少年把眼光从那些光彩夺目的职业上挪开了,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