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奋斗的青春,每个人都了不起;考场内外,我们都是答题人。澎湃评论连续第五年邀请评论员、大学生同写高考作文,为千万考生加油、鼓劲。今年,我们继续请到上海市某示范性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苏紫,站在语文老师的专业角度对这些作文“批阅评分”。
1、时间所带来的,死亡带不走(上海卷)
作者:李解
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给事物带来价值吗?
有的人说,是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如何得知周公的忠诚与苦心,又如何知晓韩信的志向与才华?在时间之河的冲刷之下,人、事、物,都如一颗颗石头那样,被打磨掉伪饰的棱角,洗掉平庸的外皮,暴露出坚硬而不可磨灭的本质。
在先秦诸子百家里,一时比孔子儒家得意、扬名于诸侯的学说、学者,并不稀少,而唯有儒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华夏文明的轴心。在面对“此物何用”的质疑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婴儿又有何用?”在蒸汽火车刚发明出来时,人们嘲讽它不如马车跑得快……
时间,唯有时间,才公平地让婴儿成长,让先进的、强大的、正义的,都在历史中占有其应有的地位。
也有人说,在您所举的例子里,说的都对,但也并非所有事物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显露价值。所谓如置锥于囊中,锋芒毕露。有很多东西,当其出现在世人面前时,马上就能焕发出璀璨的光辉。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求学时,就得到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的肯定,认为这是一匹必将致千里的马驹。
“五四运动”乍起之时,即有学者认为这将是改变历史的伟大事件。计算机刚发明时,运算性能还不如今天一个计算器,科幻小说家们已经纷纷构想出计算机统治世界的未来……事物的价值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需要时间来赋予其价值。
更有第三者说,你们两位说的,还都有些欠缺。事物的价值,其实是在时间的波浪中起起伏伏。就算是今天我们离不开的计算机,不也有科学家的预言,如果过度发展人工智能,也会妨碍到人类本身吗?
所以说,时间并不一定沉淀出价值,它仅仅是翻转,让我们看到人、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变化发展出来的不同效应……
那么,这三位谁说得对呢?或许,都对,也都还不够对。“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时间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花,更有风霜雨雪。我们都身处在时间洪流的某个片段之中,享受着历史发展、时间沉淀出来成果,承受着历史积淀的种种困扰与惘然。
有一句波斯谚语:“时间带来的,死亡带不走。”唯有敬畏历史、敬畏时间,慎始而善终,才能让时间沉淀出更多的价值,而为历史留下更好的未来。
点评:正反合,前两部分比较精彩,最后两段略显单薄,时间、事物价值、人的认知三者关系,可以再明确些。
2、人生有得必有失,桃花依旧笑春风(浙江卷)作者:默城从古至今,得与失,舍与得,都是人们的心灵羁绊,每个人的一生,都好像困在了得与失的方寸之地,难以自拔。得到时的欣喜,失去时的悲伤,得到时的鼓励,失去时的打击,也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常态,大多数人都在得与失的循环中徘徊,始终无法走出得与失的现实困境。
说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被“得与失”当成玩具一般玩弄,很少人有能力去把“得与失”当成玩具一般玩弄。
被“得与失”玩弄的人,会把“得与失”看成终点,也会把“得与失”看成起点,甚至会被“得与失”捧的飘飘然而忘记本心,或者打击的一蹶不振,丧失希望。这样的人,过于看重和放大“得与失”,自然而然就很容易被“得与失”所捆绑起来。如此,本质上看,相关个体的人生,不是被自己主导,而是在被“得与失”主导,并推着走,成为所谓的“工具人”。
翻开历史这本大书,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比如,在战胜越国之后,飘飘然忘乎所以,在被越国打败之后,羞愧到拔剑自刎的吴王夫差,其把“得到”看成了奢靡的起点,把“失去”当成了生命的终点。还有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君王死社稷在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在“得与失”面前,都做了失败者,而没有成为“得与失”的驾驭者。
而在现代社会中,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质上也都是“得与失”的奴隶罢了。
那么,如何玩弄或者驾驭“得与失”呢?对此,其实古人也有一些高明的注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古人玩弄或者驾驭“得与失”的表现。表面上是说,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坏事,坏事和好事,既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实际上其所强调的,还是人的心态,要积极向上。
不过,古人对于驾驭“得与失”的认知,实际上也只看到了一面,即面对得与失的心态要好,但没有看到的是,应对得与失的追求要坚定,且相关的追求不以“得与失”而转移。
我们要认识到,真正能玩弄“得与失”的人,只会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当成一种经历,一种阅历,是成长中的“助推器”。在他们的人生之中,无论如何得与失,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人生追求,都无法改变他们那一份赤诚的理想,无法阻挡他们个体价值乃至社会价值的实现。
而这样的人,也不乏典型案例。比如,创建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先烈,做过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84岁高龄再出山前往一线疫区的钟南山,还有那千千万万个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最可爱的人”。在他们眼中,得与失不重要,自己的追求才重要,自己的价值坚守和理想坚守才重要。
人生有得必有失,桃花依旧笑春风。变化的是“得与失”,但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依旧,坚定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坚守“依旧”。不问结果,享受过程,享受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所带来的希望。
这才是每一个人在面对“得与失”时,最该有的样子。
点评:扣住对“得与失“的态度展开,分而述之,层次清晰,标题形象。可惜所举事例有些老套。
3、论生逢其时(北京卷题目1)作者:陈禹潜南朝梁,正是一个风云激荡、朝不保夕的年代,年轻的刘勰借住在定林寺里看书,忽而有感,写下了“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达则兼济一方,穷则《文心雕龙》,流芳千古,彪炳史册。
刘勰是大时代中,人的其中一种写照,时代是一股波涛,沛然难当。有人被推着走,只能随波逐流;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求变求通,称为一时之选;更有人谋得全局,切入时代,浪遏飞舟,求仁得仁。
染乎世情,系乎时序,往往是安分守己之人的第一选择,但此时人生的命途往往就不在手中了,一旦时运不济,只得低回惭愧、悔恨一生。
溥仪是清末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好像这辈子都没做过自己的主,在辛亥革命中被逼退位,接受“辫帅”张勋拥戴而复辟,后来甚至还做了几年日本控制下的伪满皇帝。一生漂泊无定,只得在监狱中哀叹:“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
秋风未动蝉先觉,也有人能察觉时代变动,主动出击、兢兢自强。在经历国家危亡、诸多屈辱之后,晚清的读书人写出诸多悔儒冠而尊兵剑之作:周实诗云“四海寻仇凭侠剑,百年多难悔儒冠”;柳亚子感慨“忍看祖国沦非种,苦恨儒冠误此身”;陈去病则“宁惜毛锥判一掷,好携剑佩历三边”……后来这些爱国诗人共同举办的诗社“南社”,鼓动了民族的能量,成为了革命的火种。
更深远的思想者能看到时代的变化,偕行时代,奋力一搏。最近《觉醒年代》这部剧火遍网络,前赴后继、筚路蓝缕的先辈们的故事感动无数观众。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思想金声而玉振,在黑暗之年振聋发聩、开启民智,从石库门驾着红船,无问西东,一路向北,停靠西柏坡,开创新时代,真正以一己之力推动时代向前。真得赞一句:“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
黑格尔曾说:“当傍晚黄昏的时候,密涅瓦的猫头鹰就会起飞”。这就是形容在一个时代终结,新时代开启的时候,警觉的思想者总能迎着浪潮击水,在时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记。
不主动、不拒绝,被动面对时代,有时候迎来的往往不是心中渴望的颜如玉,而是生活重重的老拳。思考社会、看破时代,跑在前头,奋力奔跑怎么样都是生逢其时。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舍我其谁。
点评:扣住题旨,引经据典,正反对照。“论”字的体现略有欠缺。
4、弱者当自强,强者要担当(全国新高考Ⅰ卷)作者:西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个道理,不止适用于体育。
上至社会,下至家庭,每个群体都有强者与弱者。如何安排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群体的未来。
最坏的局面莫过于,强者沾沾自喜,以侮辱、损害弱者为能事;弱者抱团相抗,以推倒强者、取消差别为目的。强者说“你弱你有理”,弱者说“你强你作弊”,双方各趋极端,将群体一分为二。
强者不讲理到顶点,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不讲理到极致,是平均主义。历史早已证明,这些都是行不通的路。
强者要意识到,日中则昃,过刚者易折。在时间的伟力之下,没什么是不朽的。有个与老子有关的典故说,一个人的牙齿脱落完了,但舌头还完好无损。“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弱者要意识到,一个社会要前进,离不开领头羊、先行军。公平与平均是两个概念。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机会平等、起跑线统一,而不是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不管初始条件如何调整,总会有人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自然规律。
强者的优势在力量,弱者的优势在数量。强者的优势在理智,弱者的优势在情感。双方合则双赢,斗则两败。强者罔顾弱者的权利,效率压倒公平,长期来看效率也难以保障。弱者无视强者的贡献,人人不敢出头,整体的活力则大大受损。
重要的是,强弱会互相转化,转化过程往往疾如闪电。今天的强者,可能是昨天的弱者。今天的弱者,也可能变成明天的强者。我们想要别人怎样待自己,先要那样待别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意思是,弱者当自强,强者要担当。
贫而乐道,自强之道也。不因身处弱势地位而自怨自艾,而是坚持认识世界、掌握规律,这才有可能由弱变强。
富而好礼,礼,责任之谓也。喜欢炫耀的人,不是真正的富有。歧视弱小者,不是真正的强大。他们想要填补的,都是内心的空虚。一个社会的改善,要从强者主动承担责任做起。
强者和弱者,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所有的智慧与能力,都来自于代代的薪火相传,又要无穷尽地传递给后人。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荣耀与重任。
点评:抓住了关键词“强与弱”。先分述强者与弱者,再谈强弱转化(此处分量略重些为佳),两两对比,语言亦多对偶。
5、每一个纪念日都值得尊重(天津卷)作者:韩浩月我是个记不住纪念日的人。因为年代与户籍迁移的原因,我连自己的生日是哪天,都搞不清楚,实在想拿到“权威信息”,就去问母亲,母亲永远记得孩子的生日,因为那是她的“受难日”。
我也是个不怎么在意仪式感的人。比如节日的时候,要在饭桌上发表几句感言,对着生日蜡烛许愿之类的事,总是让我坐立不安,赶紧敷衍过去了事。但我喜欢默默地干活儿,在一个什么重大的节日到来之前,把地拖得干干净净,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忙完了,端一杯茶望着窗户外面发一会呆,觉得莫名开心。
我心目中理想的纪念日,总是安静的,过于喧闹的纪念日,仿佛失去了一种庄重与深切。
我对大的、小的纪念日,都没有特别的盼望。时间如果是单行道,纪念日就是路标,时间如果是河流,纪念日就是岸上的大树……可无论道路还是河流,都在绵延向前,并不允许我们停留或沉溺在某一个日子里。
唯有不断被重复与被强调,一个纪念日,才能在一个人的生命与思想当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许多纪念日,其实也隐藏着人们内心诸多的矛盾与挣扎。纪念日本身也在被时光与记忆磨损着,消耗着。有些纪念日,就这样,成了后视镜中渺小的黑点,和大雾中逐渐逝去的远方。
有些纪念日是明亮的,镀着阳光的金色,那是无数双手不断擦拭的结果,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有些纪念日是郁郁葱葱的,即便少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