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巅春寒,低谷秋风。陈独秀头顶诸多似是而非的“帽子”烘衬出了他命运多辄的一生。荣辱沉浮,毁誉云雨,其中玄机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诚如右军所云“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或可透过笔锋,管窥其心性之一二。书家明月楼主古道热肠,钩沉拾遗,穿过陈独秀蕴藉醇厚、恣肆雄浑的笔触,对其胸怀、风骨和自由的心性作出了鞭辟入里的精道阐释。
图1
内容提要:陈独秀跌宕的一生,为中共的建党和五四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至五大任总书记,“八七”会议被撤销职务,五次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穷困潦倒,至死不渝。性格、文化根底和经历造就了他书法艺术的成就,蕴藉醇厚,恣肆雄浑,不愧为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家。中心词:经历;俗书辩;大书家陈独秀的书法以前零星见过,感觉非常不错。曾收过他一张书法的图片(见图1)①。文中的杨鹏升,四川人,早年留学日本,陈隐居江津时,杨鹏升时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二人相识,交往于书画、印章。杨知陈鬻书日艰,经常资助陈,故以求字索文方式,给足陈“无功不受禄”的面子。文中陈言“遭丧先母,尊于生母,心丧何止三年,免废人事酒食应酬,以及为人作文作书。必待百日以后,刘君所嘱,迟到此期方能报命。”一个革命家尚能遵世俗礼仪,“在遭丧以后,心绪不佳,血压高涨,两耳日夜轰鸣,几于车聋”的情况下,尽人伦之责,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该信札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大有魏晋书风,非一般学者、书家可喻。书入古,文尽情,人非恶,事可端。清概兄嘱我写一篇关于陈独秀书法的文章。依靠学生和书友的推荐,见过一些陈的资料、故事和书作,更加引发我对他书家形成的一些想法。图2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一大至五大中共的最高领袖。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蔡元培言:“我很佩服他的毅力与责任心,近代学者人格之美。”鲁迅言:“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毛泽东言:“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②年辛亥革命后,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年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创办《新青年》杂志、年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年任中共一大中央局书记。年“九一八”事变后,发文提出反蒋抗日主张。年第五次被国民党被捕入狱。年出狱以后,坚持发表抗日演说,写下了大量抗日文章,拒绝国民政府出资十万元请他另立党派要求。年8月到达江津居住。③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在革命中被杀害。在江津,陈依靠鬻书卖文生活,直到年病逝。他17岁时中过秀才,35岁时,才根据家乡的独秀山更名为独秀。年的4.12大屠杀,中共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领导层的瞎指挥责任,全部推卸在陈独秀头上,“八七”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逃脱汪伪政权的羁绊,才靠友人逃到了四川。国民政府许以劳动部长之职,请他从政,被他婉言谢绝。据子女回忆临逝之时嘱子女不要领取国民政府的救济粮食。年周恩来拜访陈独秀,劝他写个检查回延安,他说:“我这个人,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④独立的人格,磊落的品质,名垂千古,光照千秋!图3
图4图5正因为陈独秀光辉灿烂的一生才掩遮了他书法大家的风采。他编写的《小学识字教本》(见图2),让学生从小识字根,辨汉字,从文化根基上打牢书法的基础。摹写篆隶书法,学习优秀作品的法则(见图3),即使在日机轰炸的情况下还不忘向朋友觅取蜀石经拓片,可见其取法丰富和对文化遗迹保存的重视(见图4)。图5仿江陀老人书,则完全是从古法隶书参以汉简行笔,已先于现代隶书者百多年了。写于台静农的诗更是像耄耋老者所为,只见沧桑,哪有歌舞?图6
图7
图6、图7是写给建功的《翦花梧桐》诗:“翦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小篆为体,行笔放荡,无拘无束,自由风流。
图8
图9图8“灶无处借用,确定无人赴场买菜米油盐等,有一于此,则未便贸然前往,兄今以为如何?倘兄亦赞成我前往,上述三样困难,请就近与邓六先生一商,赐知为荷!此祝教安,弟独秀手启,五月十日。”这就是一个革命家的生活,如此的窘迫困顿。行笔中放荡、感慨,而缺少了斯文。正如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性情,而别于其它时候的坦荡跌宕。图9“万万勿以此办法责弟写自传。倘必如此,弟只有搁笔不写,只前寄二章了事而已。出版家往往不顾著作者之兴趣,此世上坏书之所以充斥可为长叹也!率陈乞恕。此祝,撰安!独秀手启,十一月三日夜。”这是陈独秀婉拒出自传的信。与前作比,此札行笔规整,神闲气定,作者已看破世情,不过如此而已!以乞恕的口吻,谢绝扬名立身,洗以清白。清者自清,洁者自洁,为人高标风尚耀然纸上,铭以千秋。品高人自贵,墨精笔独秀。
图10
图10“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屼立抗明堂。”此联是陈草书的代表作,放荡言志,内容与形制,墨色与节奏,完美结合,具有倪元璐的行笔风格,可见其猎帖之广。兀兀然见此联,就如先生风骨在世,不容多言。
图11
图12
图13
图11有颜书之端重大气。图12体明清书势而神往。图13似东坡之灵动,绍基之无碍。图14“昔欲居南树,非为卜其宅。然多素心人,乐雨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鄰曲时时来,抗言谭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虽与陶诗原文错舛较多,但文理可通,大有王铎书风意味,只以此帖即可称雄当今书坛。
图14从以上罗列各书大致可见独秀书法的多面形象,除精于手札外,对古法书多有涉猎,显示一个革命家追求新事物振奋的节律,表现出文化功底和驾驭的能力。他一生最奇特的是同二十世纪有名大书法家沈尹默探讨书法的事。沈尹默5岁学书,师黄自元,仇涞之,追赵孟頫、褚遂良、虞世南。因学书,落下高度近视。因乘车伤右臂,坚持左手练字,遂能双手执笔,左右开弓。年的一天,陈独秀造访沈尹默,言其在刘季平家看到了沈所作的诗,诗很不错,“字则其俗入骨。”⑤其坦荡的胸怀常人难解。沈言:“自己受南京仇涞之老先生影响,用长锋羊毫,又不能提腕,字确实还写得不好,难免有些习气”。于是两人“订交”,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相得甚欢。沈还向蔡元培推荐,于是陈担任了北大文科学长。
图15
图16
看看图15、图16沈之书法,其作承王书一脉正统。点画精确,行笔锋利,端正祥和,不愧为一代宗师。然而与陈书相交,则少了许多情趣和雅致。胜在于法,弱在于韵。据传,沈闻陈言,立志抽刀断水,从零开始,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每天费宣纸一刀,立改习气,专注于六朝碑版,兼临晋唐宋元明清各家,逐渐风骨挺立。年陈在写给台静农的信中言:“尹默字素来功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而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⑥此时的沈尹默已辞去北大校长之职,是当时二王流派的灵魂人物。陈对他有如此洞见,实真识书法堂奧者。
图17
图18图17、图18鲁迅书作。选此两作是让我们看看当时文化巨子的书相,揭书法绝窍。鲁迅好收藏碑帖拓片,其书金石气浓烈,笔画如铸。钢筋铁骨,行笔熔冶,即使行草书也非偶成,笔力遒劲,文思情凝。书法家首要有文化,知法度,求根底,再求其相,较在情趣。与陈书较,重于深沉,少于生动。⑦
之所以费笔墨记述陈独秀身世踉跄和意志坚守,是因为可通过他的书作对照这个革命家的生涯和心理状况。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只享年63岁,但他留下的笔墨可以形象地反映他的观点和想法,复原他的人生。用这十多幅作品,是想尽可能得多了解他习书过程。他的笔画是跳跃鲜活的,思想是前卫的,文字内容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争取新曙光的呼声,艺术形象是多面而光彩照人。
我不承认笔画是书法的主体因素,而文字才是书法的主体。原因是,文字的内容与笔画是不可割裂的,如果离开文字,只有笔画则不是书法。这是区分笔画游戏与书法的标志。游戏超越了汉字,抽掉了书法的灵魂。把作品变成了美术、杂耍,混世欺俗,不仅世俗化,而且庸俗化。
有了文字书写的标准,我们也才可以欣赏陈独秀、沈尹默、鲁迅书法的美,从而看到他们人格的美。
关于俗书,通俗之书,大众之书,即时风之书。陈独秀评沈是“俗”,沈一代大家的确未跳出赵书囚笼而走向鲜活。试问这一百多年间又有多少人可超越沈书?不要相信凭空的言论,要用作品比较。有种俗,出自民间,亦言为土。即为“拙”,也称“大俗”。画如齐白石,书如谢无量,后来的陶博吾也属此类。但这些作品不会超越法度,不会抛开文字,而更多地是反映笔者的心相。
傅山的“宁丑勿媚”说,意思是即使写不好也不要有女人气。丑下面是媚字,可见丑的内容是什么。他是对馆阁体的批判,是强调民族气节,强悍、霸气,哪怕是乱头粗服。仔细领会在这种丑的意思,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力量美,有如英雄,有如力士,挽脱缰之野马,扼逆水之行舟。只有壮美,哪有俊美?这种美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强迫的、表演的、设计的、安排的、扭曲的。
图19
在陈独秀的书作中可能我们会看出丑书的影子,仔细推敲,他绝对不是设计的,而是放松于法度,追求于天然。而我们现时社会中的丑书一部分是真正的大美,一部分则是东施效颦,有的干脆是胡扯,打书法与美术的擦边球。
“展览体”,一个新名词。举办展出多了,时间久了,有的人就悟出了门道,利用投影仪很快就可以制作出一件作品。利用手机软件更方便整出效果来。这种作品大多像历史上某个大家,或历届入展作品中的某人,因为认知高低符合评委的综合认知度,所以上展或获奖增大了命中率。这种作品哪有作者自我,所说的学识、风格、法度统统被忽视,这种眼球效果也就各领风骚十多年,是制作出来的作品,没有真本事,更不要谈文化。
陈独秀是一位被埋没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出于他的文化,他的品德,他那颗为理想自由跳动的心。
①本文所选用图版皆出自《陈独秀书法选》
②《陈独秀的五个墓碑》
③《陈独秀是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④《陈独秀是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⑤《陈独秀酷评沈伊默》
⑥《陈独秀酷评沈伊默》
⑦《鲁迅与陈独秀书法比较》
书画雅集
品鉴
分享
策 划 糖 糖
编 辑 和继全
校 对 和继全
美 编 唐偟
出 品 竹 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