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年5月出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篆刻网网授导师,临沂印社顾问,临沂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建国6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25位篆刻家之一。
做印法之重镇吴昌硕篆刻技法解析
/赵明
明清流派印中“做印”集大成者当推吴昌硕。吴昌硕篆刻承上启下,是现代篆刻写意印风鼻祖。
吴昌硕和以往的印人们根本不同点就在于他确立了篆刻的“唯美”观念,这和同样杰出的篆刻大师黄牧甫的“求真”创作观念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黄牧甫的篆刻创作追求的是贴近秦玺汉印的原型,力主完整洁净,不尚残破斑驳,以“准确地”再现印章历史真实面貌为终极目的;吴昌硕则站在“唯美”立场,以“艺术地”再现印章历史真实面貌为终极目的,着力于表现经历千百年自然磨砺后印章苍莽古厚的钤拓感,借此来表现他所追求的金石气,将篆刻艺术纳入到现代艺术当中进行审视和评判,一切符合他的“唯美”立场的“种种不可以”都可以拿来我用。纵观他成熟时期的篆刻作品,以至达到无一印不做,无一印不残的地步。当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完美地融为一体,技就是道,道也是技。天人合一既是目标,也是手段。这正如他在《刻印》诗中说的那样“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弃其纯而求其通,通权达变,趋时通变,则无可无不可。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带来了篆刻技法的革命,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发展新的篇章。探寻这个审美实践过程,使我们得以知其所以然,尔后为我所用。
咱们还是用中国传统的品评方式“听其言,观其行”来讨论吴先生的篆刻作品。现代的或外国的“只对作品不论人”的评论有点玄乎。再说,我还没学会。
谭建丞在《回忆吴昌硕先生二三事》有这样的描述,“为自家刻的(印)好,给别人家刻的一方也不好。……我为自家刻得好,给别人刻的我都不满意。这是因为,我自家的印章,刻好后放了一段时间觉得不满意,就可以磨掉重刻。像“仓硕”、“俊卿之印”等印章,我写过好多印稿,动了好几个月的脑筋,这就叫着印章的章法;章法不好,就得重刻。刻了好多次呢,这样刻出来的印章当然是要满意些了。”
我们来听听吴先生的教诲。“给别人家刻的一方也不好”,这当然是自谦之词,反过来是为“为自家刻的(印)好”作铺垫的。为什么“为自家刻的(印)好”呢?是因为需要“动了好几个月的脑筋”、“写过好多印稿”。“写过好多印稿”是为得到好的章法。“章法不好,就得重刻”,态度很坚决。“刻了好多次”不是说吴昌硕自己很笨,是因为不满意。好作品是需要时间的。
由此可见,章法是吴昌硕篆刻的基础,也是做印法的基础。吴昌硕的篆刻做印法基本是用减法。删繁就简,需要剔除的地方很多。在章法全盘考虑时,就必须留足做印的空间。退一步讲,做印技法也不是万能的,因为达不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刻好多次也是正常的。没有达到预期审美效果的还可以继续做,做“过”了的,只能磨掉重刻了。而这样的状况不仅发生在风格形成初期,甚至在风格鼎盛时期和后期仍会时常出现。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九朽一罢吧!“为自家刻的(印)好”不仅发生在吴昌硕身上,齐白石也有相同情况。不过,前者是自己言明的,后者是我们通过作品分析出来的。原因也很有可能是相同的。写意印风需要激情冷却过后的清醒,“无意于佳乃佳”往往很难兑现。
图一
图二
现在读图。上文提到的“仓硕”(附图一)、“俊卿之印”(附图二)为普通青田两面印,创作于年光绪三年,时年吴昌硕34岁。因为使用频繁,不排除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闲来无事继续修饰。因为这件艺术作品流传至今,精神面目和当初已有很大差别。(可参见《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馆》收藏的此印,见附图三、附图四。)它为什么会被吴昌硕自认为好的印章,就在于它确立了吴氏朱文印和白文印的两种审美风范。它是吴昌硕艺术审美体系在篆刻创作上的实物验证。种种的书法绘画审美经验都能从中得到共同体验。后来的艺术成就就是对这个审美原点的生发和扩大。
图三
图四
白文古玺印式“仓硕”(附图一)的章法用“工”形分割两字。这个“工”形实际是从侧“日”形章法残缺而来。将“硕”字左边“石”的“厂”提升作为残缺左边框的替补,这就是吴昌硕式的巧思了。为了突出这个“厂”的借边作用,“石”字“厂”和下边的“口”部明显的拉开了一段距离。以“口”和“页”来对等右边的“仓”字。左边框的借代和右边框的无边是一种“有”和“无”的对应关系。“硕”字线形明显粗于“仓”字,致使印面产生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光的投射效果。“硕”字右边“页”的下脚S形波折虽从金文中来,这时已成为吴氏符号,有了飞舞轻扬之势了。虽为古玺印式,但“仓”字并未采用大篆形态,唯美的杂揉取向,透露出他关于篆刻字法的一些信息。
图五
图六
再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此印比较,“硕”字左边“厂”的上横线已明显的失去了笔意;“仓”字笔画增粗了不少;右边线已从圆钝变成毛刺;“工”形界格突然明朗开阔了许多,等等。对于后面的这几点有悖常理的现象,怎么解释?印石磨损,白文印越用越细,那有越用越粗的道理。或许,被现代人对照初拓修挖过也未尝可知。例如:作于此两面印后20年,也就是年光绪二十三年的“鞏伯”(附图五),时年吴昌硕54岁。此印花扫描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吴昌硕印谱》P75页。近一百年以后,此印被北京荣宝斋收藏。在年出版的《荣宝斋藏三家印选》第10页中,此印花(附图六)已悄然改变了容颜。角和边框线受到的伤害最大。上面左右两个角已全部磨圆掉了。初拓时特有的刀法锋锐感已荡然无存。左下角的缺失极为残烈,致使初拓由上而下,由细到粗的自然线形变化过程折断得莫明其妙血气散失。吴昌硕不止一次说“看一方印章是不是成功,要注意看印章的边是不是与印文合拍。”(谭建丞《回忆吴昌硕先生二三事》)这当然不能让一百多年前的吴昌硕负责,“身后是非谁管得”。在此,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做印法是个精细活,不能笼统归结为粗头乱服,敲敲打打,磨磨擦擦。差之毫厘,真的会谬以千里。
朱文汉印印式“俊卿之印”(附图二)的篆法底子是汉缪篆,边框的线形修饰残破则完全是从封泥中来。还是从前后印花对比来看,容易明白吴昌硕做印的道理。在图二和《上海博物馆》的此印(附图四)比较中不难看出,原本“卿”字下边框起支撑作用的垫底线条已经没有了。现在,它是真的残废了。白文印可以在同一个平面上修补,朱文印则无法做到,除非薄薄的磨去一层再刻。(那敢啊,现在吴昌硕篆刻作品可是禁止出关的文物啊!)做印法表面上看是做残,实际上是从缺中求得意象上的完整,是要求比完整还要完整的想象空间。残缺中需有完整的大气象。从这个审判的角度看篆刻原型,并不是每一方实用印章都是篆刻取法的对象。或者说,不是每一方实用印章都有审美的价值。
吴昌硕在为其弟子徐新周《耦花盦印存》序中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字体之纯一”不是在他之前的“大小篆不能混杂”的死规定,而是“纯一”活要求。艺术的创新往往就在于对陈规陋习的破坏之中。在“纯一”的总目标下,篆法(也可视为小章法)都能达到“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的择篆要求,那么,由篆法而章法就成为顺水之势,水到而渠成。这时,篆法的“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已然成为观照章法是否成功的标准了。
图七
图八
例如“点”的妙用。“园丁课兰”(附图七)的“丁”字。金文中有直接用圆点作为文字的,但拿来引用到篆刻并且成功的,当从吴昌硕始。先看这个“点”(丁字)的位置。右下是其位,但约略上提,再往右偏一点,这就到位了。它打破了印面平衡静止的状态,形成动势。这是这个“点”和其它三字线条笔画“相当”的位置。再看这个点的形状。圆点,没错。如墨点纸,稍有晕染形成不规则边缘。这个点现在是书法的了,是篆刻的了,是属于这方印的了。它不再是金文拓片中边缘光滑的那个没有笔墨个性的点了。“点”的位置和聚集作用被吴昌硕广泛运用在他的篆刻创作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朱文印“子成”(附图八)为吴昌硕75岁时作。估计吴昌硕没有学过平面构成原理,但他肯定明白,如果画面有二个点便会形成两点之间的视觉张力,人的视线就会在两点之间来回流动,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关系,而使点与背景的关系退居第二位。当两个点有大小、方圆、高低区别时,视觉就会产生点的流动,潜藏着明显的运动趋势,具备了时间的因素。如果说“成”字中间的“点”从短横变化而来还有几分道理,“子”字上部的“点”则近乎是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即使九十年后我们再读,也不得不感佩此印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这个“点”延长为竖点,金文大篆中一般用为“主”,吴昌硕也一样会拿来我用,别出心裁的。如“半哭半笑楼主”(附图九)“主”字的短竖形态。吴昌硕的“点”的运用和陈国斌的“碑穿”“永(咏)怀之(出)十”(附图十)不同。吴昌硕是文字的,进一步说是文字本身的。陈国斌的“碑穿”不是文字的,是外来的,附加的或者是强加的。追随者不问青红皂白,凡印必穿,朱白皆然,留下笑柄。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就吴昌硕总的篆法选择来看,单纯以大篆文字形态入印的数量还不是很多。现在见到他古玺印式最早的作品是“寿伯”(附图十一),唐醉石考证作于30岁以前。宽边细文,典型的古玺朱文印式。线形的修饰已比较老到,只是文字集中在中间,宽边游离在外,和文字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初学者难免会出现的状况。约作于37岁的“两罍轩(辇)”(附图十二)基本上是原生态图案化的文字形态。这种形式仅见于此。如果在为数不多的二三十方古玺印式中选取代表作品的话。朱文印式推选“能()婴儿”(附图十三),白文印式肯定是“二耳之听”(附图十四)。“能婴儿”左边线上段和左上角的敲击残缺具有明显的章法意义。“婴”字左边“目”的左粗右细就是证据。从篆法形态上的选择,到线形粗细的变化,到边线和文字的构成关系,尤其是残缺时的预案设置,这应该是我们做印法所必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