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中医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院部动态丨文学院文院er的身边有一群人,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8-1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

阿文准备去商场溜一圈儿

刚进商场,大老远的

保安大爷:健康码?

阿文:健康。

大爷:健康码?

阿文:健康健康,真的健康!

保安大爷:我让你出示健康码。

阿文:

阿文只能哭笑不得地掏出健康码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难道传说中人传人的“耳背”现象

出现在了阿文的身上?

图源:微博

可爱表情包

当冲浪选手阿文打开手机

准备分享这一经历时

却发现

许多文院er早有被“耳背”支配的“恐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er)湖(bei)。”

文院er的“耳背”实录也充满了笑料和无奈

图源:图片“坏笑”

吃货本货版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炸鸡

摆在我面前

而我没有去珍惜

直到错过了

我才追悔莫及

“耳背”都在想吃炸鸡

图源:红泥小火炉

炸鸡错过了就错过了罢

我只是不想再错过“香芋连烤”罢了

我只是一个想吃美食的小可爱

我有什么错!

图源:红泥小火炉

你以为吃货的眼里只有这些吗?

哼哼,吃货之所以被称为吃货

当然是因为吃过很多东西啦!

图源:知意

图源:知意

在吃货的耳朵里

只有你说不出的

没有我听不错的!

症状小解读:由于吃货人群对食物类词汇的语音熟悉度更高,更容易将相近语音归为食物类语音,因此很有可能听错。

知识沙漠型

因为“耳背”差点被当成文盲系列

说完答案

同桌看我的眼神宛如看一个傻孩子

图源:漾

症状小解读:听音成“文盲”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呢?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相应知识或未能将相应的语音调用到当前情景,才造成让人“社死”的状况!

语汇敏感型

午睡时因为“耳背”把同学惊醒是一种什么体验?

suqian(人名):听,是心动的感觉!

高中午休的时候,同学在分享新买的书签,梦中的我恍恍惚惚听到有人说“快看suqian”,于是我梦中垂死惊坐起,“哎”的一声把我们全班从梦乡拉回教室!(此处自动忽略同学吃人的眼神呜呜呜呜,都是名字谐音惹的祸啦!)

来源:suqian

症状小解读:由于在多个同音词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最常用的敏感词汇(比如自己的姓名),所以很有可能听错。

真“耳背”实录

你有没有因为听不清而反复去询问的时刻?

有时候问多了还会造成彼此的尴尬

在对话时

是否也时常一个“啊”字贯穿始终

不妙

那你可能是真的出现了耳背问题哦!

上学医院拿药,当时我一个朋友陪着我去的。开完药去取药的时候,那个医生看了一眼取药单问:“你耳朵有问题?”我说“啊?”然后那个医生连问了三遍,我都:“啊?”我朋友看不下去了,在我背后说:“她问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说:“啊……是。”朋友:“笑死了,你用实际行动说明了你耳朵有病。”我:“嗯????”

来源:择之

症状小解读:有可能是耳朵真的出现了病症,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能力有所下降,故而造成“耳背”状况。

以上是生活中常见的“耳背”例子

其实“耳背”笑话不是只有言语交际中才产生

有一种频繁而密集

引起全民“耳背”的大无语事件

存在于娱乐活动中

那就是

听歌辨词

英文歌听错单词就算了

毕竟它们的难度

已经到达听力考试的程度

但是把中文歌词听错的人

也是一大把

Eg1.

“每一个单身的人得看透,想爱就别怕伤痛。”

——林志炫《单身情歌》

容易被听成“每一个单身狗都得砍头,想爱就别怕杀头。”

Eg2.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赵咏华《最浪漫的事》

容易被听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卖卖电脑。”

图源:聋的传人

看了这么多

文院er们不禁要问了:

“为什么生活中我们

老是能闹出这些

‘耳背’的笑话捏?”

到底是

我们的中文理解能力太弱太弱

还是

听力水平真真不行?

图源:堆糖网

开玩笑dei

阿文思来想去

同学们“耳背”的原因

大致有以下这三点:

11

相同或相近发音令人傻傻分不清

汉字字形千变万化

但其中读音重复或极类似的不少

历史上的两位清朝人物的名字

胤禛和胤祯

虽然写法不同

但我们说起这两个人物时

都读“yìnzhēn”

非常容易搞混

图源:百度百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音节和字数不匹配

也会导致“耳背”现象出现

还可能是因为把一个词

连读或读快了

使它听上去

很像另一个字的读音

还记得还珠格格中

尔康的呼唤嘛?

“紫薇你别走!”

“嘴你别走!”

还有巴拉拉小魔仙中

普通话不甚标准的

游乐王子~

“玲珑,玲珑!”

“李云龙,李云龙!”

和你的某位同学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

一不小心的“嘴瓢”

“西安美极了”

“鲜美极了”

看来

分不清谁是谁

可不能认为是

我们耳朵的“锅”

只能叹息一句:

汉字字形多如天上星星

与之相较

拼音拼读方式太少太少……

图源:千库网

22

方言的差异令人一脸懵圈

除了相同相近发音

和多音同音字之外

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异也是

产生耳背现象的一个原因

比如

普通话中u、ou的差别

在湘赣地区就不大明显——

图源:微博

外行者

又比如

阿文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韵母n、l不分

举个栗子:

刘奶奶卖榴莲牛奶

牛奶奶卖牛年牛奶

阿文还注意到

一些南方地区

方言中平翘舌音一致

这样就使他们

在说普通话时

也不分平翘舌音

图源:挖吧

再比如

有的方言中“发生”和“花生”

听起来读音一样

而普通话中的发音不一样

这是因为、

在这种方言中是相同音位

而在普通话中是不同音位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地方方言种类很多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着自己特色这可以理解但是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习惯性地读错

令人们理解成别的意思

那这就不能说是

听众们的耳朵不好使啦~

图源:知乎用户

躺赢的鲤大人

33

句子的逻辑重音令人一头雾水

记得舍友曾告诉阿文

这么一件事儿:

她曾看过一部杨杏主演的某电影

有一句台词是:

“我只想好好喜欢一个人。”

逻辑下,意思为

我想好好地喜欢他

故逻辑重音

应该在人上面

而杨杏女士念成了:

“我只想好好喜欢一个人。”

图源:搜狐网

这么看来

“耳背”不能单纯地指责同学们

相同相近发音、方言差异、逻辑重音

都是造成同学们“耳背”的“罪魁祸首”呀!

“耳背”这件事

真是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有时候还会导致大型“社死”的情况发生

但我们应该以一种宽慰的心态去面对

不嘲笑别人的窘迫

不自卑自我的疏忽

不如付之一笑

让尴尬在谅解中消散

图源:图片“团结友爱”

有时候“耳背”

只是因为某一刻出现了谐音

我们下意识选择了自己的惯性倾向

有时候“耳背”

只是因为自己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

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

前面都只是开开玩笑

但是

如果你真的出现了

听不清、听不见之类的

真实耳背状况

就一定要注意耳朵健康了哦!

图源:百度图片“wink”

来源丨华师文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7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