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2岁,去年考研时被检测出得了糖尿病。有一个相处三年的女朋友,我很爱她,最近她告诉我,她们家人知道了我得这个病,逼她跟我分手,她觉得很痛苦,向我提出分手,我很难过也很迷茫,我接下来该怎么办?(我能理解她们家人的做法,我不怪她们,只是不知道我今后的人生该怎么走?我难道要一辈子背负这个问题吗?我该不该去挽回我的爱情呢?)
糖尿病的遗传从遗传的角度上,糖尿病既包含了由多种遗传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基因糖尿病(复杂病型糖尿病),也包含了由单个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糖尿病,以及线粒体糖尿病。关于是否遗传,下面的表格或许可以让大家一目了然。
一张表格解析糖尿病与遗传家族中有患者仅意味着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有所提高,并没有明确疾病与基因共同传递的特点。
家族中有患者常意味着其后代具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同种疾病,具有世代传递的特点。
母系遗传的特点,即仅从妈妈传递给孩子。
2型糖尿病的遗传几率有多大?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45岁后,以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为主要特点。根据全国调查数据,2型糖尿病占所有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90%以上。在当今中国,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
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2型糖尿病常聚集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度(25%-80%)。研究者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发现:
当父母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风险为40%。
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风险为70%。
对于个人而言,有一位父母或同胞兄弟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
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倍。
2型糖尿病能够在家族中遗传的原因既包括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也包括共同的生活习惯与环境。
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都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那么基因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
研究者发现同卵双胞胎患2型糖尿病的一致性高达70%,异卵双胞胎2型糖尿病一致性仅为20%-30%。同卵双胞胎意味着他们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与同胞兄弟姐妹类似,差异相对大。这样看来,同卵双胞胎2型糖尿病共患性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可见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遗传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通过科学家近十余年来的不断努力,已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被发现,但是80%以上的遗传基因仍未知。
1型糖尿病的遗传几率有多大?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胰岛素分泌缺乏为主要特点,起病急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其发病机制为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常可检出GAD、IAA、ICA等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的抗体越多,1型糖尿病的发展越迅猛。
1型糖尿病的人群患病率不足1%,在糖尿病人群占约10%。研究者已经揭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写在基因里,同时仍然需要环境因素的影响。
出生在一级亲属患有1型糖尿病家庭中的孩子一生中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因亲属不同而略有差别,如当母亲患病时,孩子患病风险为3%,父亲患病时孩子的风险为5%,同胞兄弟姐妹患病时孩子的风险为8%。
在遗传基因中,与免疫密切相关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编码区域(HLA)贡献了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的50%,此外其他已知的易感基因贡献较小。有研究发现,仅对HLA区域进行基因检测,即可发现75%的1型糖尿病患者;结合其他所有已知易感基因检测,则可使这一比例上升到83%。相对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已比较清楚,尚未知的遗传因素少于25%。
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指发病早于6月龄的糖尿病,约在每10-30万出生的婴儿中才有1例。目前认为,新生儿糖尿病通常是单基因遗传病,包含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和永久性糖尿病,此外还有一些新生儿糖尿病综合征。
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通常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发生,而在随后的数月缓解,50%的患者会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复发。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通常由于染色体6q24部分印记(imprinting)异常导致,通俗地说就是,尽管遗传的密码没写错,但密码锁生锈了。此外,KCNJ11、ABCC8的突变也会引起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但通常都是导致新生儿永久性糖尿病。此外,对于β细胞功能、调节非常重要的基因与胰岛素基因本身的突变也可导致新生儿糖尿病,不同的基因突变治疗策略不同。
在40%的新生儿糖尿病病例中,遗传因素尚未知。确认引起的新生儿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对于治疗方式选择、预测病程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非常重要。
线粒体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也被称为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综合征,发病年龄通常低于45岁;体型正常或消瘦;60%以上的患者伴有神经性耳聋;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衰退,速度明显较2型糖尿病快;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为阴性;可合并其他线粒体相关疾病(包括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表现、心肌及视网膜病变等)。
线粒体糖尿病人群患病率约为1.5%。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线粒体的DNAntA→G突变,其外显率近%;此外还有多个突变与重排被报道,这些突变可能通过引起胰岛素的分泌障碍、胰岛细胞死亡以及胰岛素抵抗而引发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的遗传特征是母系遗传,女性患者的子女均有可能患病,且发病年龄可明显早于母亲,但不一定%发病,男性患者的子女患病率极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