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人,出生于年7月5日,于年8月24日逝世。江苏沭阳人。家世业医,14岁随祖父彦三公、父亲平甫公学习中医,3年后拜沭城儒医戴笠耕先生为师。年独立悬壶济世,因擅治疑难重症而名闻乡里。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研习,毕业后留校执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年晋升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名中医。先生涉足杏苑60余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治各种疑难杂证,尤其是在精神神经疾病、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肝炎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50年的中医教学生涯中,先后讲授《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经过数十年的磨砺,终于成为中医教育界的一代名师,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不同层次人才教学要求的《伤寒论》教学方法。先生是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任4版和5版《伤寒论》教材编委,独著的《伤寒论求是》为研究生教学中的精品课程,主编的《伤寒论译释》、《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深受各界好评。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都是伤寒学派大家。
先生不仅为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专科生讲授了多门课程,而且培养了伤寒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医、教、研的带头人。先生还牵头主办多届全国伤寒师资培训班,为全国中医界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先生一生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时刻注重育德树人,力倡《伤寒卒病论集》中张仲景为后人树立的为医品德,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伤寒卒病论集》,其中饱含着先生树人育德的良苦用心。先生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科的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从人才引进、培养、结构调整,到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无不与先生的奋发努力有关。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伤寒学科已建立起一支职称层次合理、知识结构相对全面的医、教、研队伍,跻身于全国伤寒学研究的前列。虽然先生后来因年事渐高而离开了伤寒学科的领导岗位,但作为伤寒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发挥着指导作用,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谈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伤寒学科如何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为中医教育和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丰厚学识在伤寒学界乃至整个中医学界有口皆碑,先生的业绩已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描下了厚重的一笔,他的众多著述、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他的行医为教品德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
2、推崇"六经钤百病"说
3、反对"经腑分证"说
4、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
陈亦人教授一直致力于临床疑难病诊治的研究,已探索出一套适于疑难病诊治的方法:
1.疗杂病,治本肝胆:柔肝急以治瘾闭、失约;疏肝郁以治痹证。
2.解气郁,不忘降肺:疏肝理气解郁,古方殊多。治肺降不及气郁者不仅少法可循,更乏固有成方。陈教授在数十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了"开肺宣郁汤",以之治气郁属肺降不力者,每多取效。
3.消疣块,着眼痰瘀血:疣乃常见皮肤疾患,多属热毒留恋、痰瘀阻结于皮里膜外而致。有鉴于此,陈教授主张以活血化瘀,利湿解毒为治疗原则。
4.治郁证,法取通阳:抑郁型精神障碍临床以疏肝气、畅情怀为要务,陈亦人教授则提出宣展通达心阳亦为治疗之必需,"营蒲合欢汤"正是陈教授基于这一病理特征拟定的方剂。
5.振聋发瞆,治分脏腑:陈亦人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一窍虽为一脏所主,却又与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前提下,他在耳鸣耳聋的诊治方面提出了治分脏腑的论点,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6.裁经方,治神经官能症:陈亦人教授认为中医虽然没有神经官能症名称,但对其临床表现却有多所记载。至于其治疗,陈教授指出经方中比较常用的有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牡汤等。但是这些方剂并不是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专方,更不可能用其中某一方剂统治各种神经官能症。应该结合辨证选方,临证化裁。
主编出版《伤寒论译释》(第一版)、《陈亦人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求是》。
参加编写出版《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陈亦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译释》不仅荟萃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巨著。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医界一些人开始对《伤寒论》在中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产生了怀疑,主张减少,甚至取消《伤寒论》的课程教学。针对这一现象,陈亦人教授第一个挺身而出,以丰富的资料与翔实的证据从多方位对《伤寒论》的价值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维护了《伤寒论》在中医教学中的应有地位。陈教授除撰文宣传学术观点外,还利用参加学术会议、讲学等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广泛的交流,他始终把弘扬仲景学说作为己任,80年代初期他虽已年过花甲,仍不辞劳苦接受了新疆中医学院的邀请,作了多场生动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当地中医界的普遍欢迎。为了弘扬仲景学说,他除了带好研究生外,还坚持在每届本科生中开讲座课,以此来激发同学热爱中医、学习《伤寒论》的热情。从亚洲中景学术会议会场到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大厅;从本科生的课堂到研究主的教室,到处都留下了陈亦人教授为弘扬仲景学说而发出的富有哲理的呼声…
陈教授治耳鸣耳聋方药
五脏开窍理论源于《内经》。五脏藏于内,分别与五窍相互络属。欲知其内,观乎其外,耳部疾病从肾论治,鼻病以肺论治,这种理论一直为后世所遵从。《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药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的六经辨证不但广泛用于外感病的辨治,而且也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治疗。临床可根据其病位所在、循经所过及功能失常情况而归属某经络论治。
耳鸣耳聋临床常见,常反复发作,治疗甚为棘手,因此临床正确的辨证和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陈教授在治疗中善于使用经方,灵活施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对耳鸣耳聋的论治中,陈教授认为重点在于“通”,善于使用“石菖蒲”以通窍,通过不同的配伍以达到补泻的不同目的。
1.肾开窍于耳,心亦开窍于耳,滋阴不忘通阳。清.张璐云:“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不变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聪矣”(《张氏医通》)。由此可见,耳虽由肾所主,也需要心阳的温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治疗汗出过多,心阳亏损之汗多烦躁症。虽未言治疗耳鸣耳聋,但若结合原文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互参,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镇摄,甚为合拍。陈老在临床上治疗耳聋抓住“心慌喜按,汗多”为主要特征,结合肢冷神萎等表现,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每每应手取效。
2.宗脉汇聚于耳,耳亦为肝濡,开窍应先养血。肾生髓通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肝血也司濡养之职,如肝血亏损,供养不足,耳脉失养,耳窍失聪。正如《疡科选粹》所言:“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皆能致耳疮,必内热痒痛,耳鸣耳聋,用当归川芎散、柴胡疏肝散、栀子清肝汤、逍遥散选用”。其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柔肝,血充则耳鸣耳聋自止;柴胡疏肝,使肝气畅达,肝血得养,气血调和;血虚生热用山栀清泄。天麻“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本草纲目》);泽泻“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日华子本草》)。
3.胆经循行于耳,清热不忘佐引。《伤寒论》条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本条虽曰阳明中风,实为三阳合病,其中脉弦,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及耳前后肿,为少阳经症状。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耳中……。条又明确提出:“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临床遇此等病例,陈老常在清泄肝胆经湿热的基础上加上柴胡、黄芩为佐引或直接使用小柴胡汤加味。
案1:
伏某,女,48岁,家庭妇女。年1月3日初诊。患病多年,耳鸣失聪,眠差多梦,昼则精神萎靡,口干乏味食少,自觉头脑烦乱,记忆力减退,心慌不安,稍动易汗,四末清冷,舌红无苔,脉沉细。肾主耳,心亦开窍于耳,病乃心失所养,心阳失展所致,故拟补心温通,镇摄安神法,方以桂甘龙牡汤加味:嫩桂枝6g,炙甘草10g,煅龙牡各15g,净白薇10g,川百合15g,五味子3g,甘松6g,合欢皮15g。15剂。药后诸症均减,耳鸣已止,舌仍少苔,原方加重百合用量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8个月后,患者因搓麻将过度疲劳,耳鸣复发,听力减退,他医给予熟地、枸杞子、当归、白芍、五味子等药,药后耳鸣越发严重。不得已再次求诊,视其苔净,口中不干不苦,治疗仍然按照原法补心通阳,加柏子仁10g收效。
案2:
姚某,男,57岁,农民。年8月20日初诊。病起已经半月,初起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继之右耳鸣响如蝉噪,少有间歇,伴右侧偏头痛,右齿龈及面颊肿胀疼痛,不敢进食咀嚼。午后体温上升,最高达39.1℃。因耳鸣,牙痛,晚上无法入睡。经用抗菌消炎止痛西药及叠进清热解毒之剂,除咽喉肿痛稍微减轻外,其余症状不但不减,反有加重之势。刻诊:右侧面颊及牙根部红肿,触之痛甚,张口困难,舌苔薄黄腻罩灰,脉弦带数,病属少阳,痰火上炎,治疗当清泄少阳痰热,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8g,黄芩8g,法半夏8g,升麻12g,黄连3g,细辛3g,川芎20g,白芷10g,菖蒲10g,生甘草6g,3剂。用药当天疼痛即减轻,晚上已经能够入睡,耳鸣声音稍轻,三剂后病去大半,饮食时牙已不痛,再进4剂痊愈。随访1年未曾复发。
案例1患者心阳亏虚,心阳失展,而眠差多梦,舌红无苔显然又是阴伤之象,故加用百合、五味子、柏子仁滋养阴液。而白薇治虚烦,合欢皮安神,甘松醒胃。该患者服用熟地、当归、枸杞子、五味子等药耳鸣耳聋越发严重。其所以然,是但知耳为肾主,不晓亦为心窍。一见阴伤就滥用滋补厚腻的药物,且未能顾及心阳一面。不独阴液难复,而仅余之阳气更伤,窍闭尤甚。因此陈老主张滋而不腻,养阴不忘通阳,寓通于补。
案例2患者耳鸣、头痛偏于一侧,耳前后肿,脉弦,是为少阳邪气壅滞,故以和解少阳而病愈。方中柴胡、黄芩为小柴胡汤主药,清泄少阳热邪,且起引经报使作用。配升麻、黄连加强清热解毒,而佐以细辛、川芎、白芷、菖蒲通窍止痛,生甘草既清热又和诸药。诸药相和使半月之疾,一剂知,七剂痊愈。前医清热解毒而未效,是因未辨病位之所在,没能佐引之故。改遵仲景理法,疗效遂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五窍相关理论不是一种机械的络属关系,一脏可与诸窍相关,一窍又并非独为一脏所主。陈老在临床中尤其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所述耳鸣耳聋即是通过治心,治肝胆而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zysjxel/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