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耳聋 >> 神经性耳聋 >> 正文 >> 正文

清明时节,一起缅怀聋教育先驱

来源:神经耳聋 时间:2021-7-22
治疗酒渣鼻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0/8733714.html

中国的聋教育史,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再到近现代,无数先人用自己的汗水打开了国内聋教育的局面,改善了听障学生学习的环境。

聋教育的发展来之不易,这些付出了无穷心血的先人们,都是谁?都做了什么?是怎么使听障者慢慢变得有书可以读,有学可以上,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过?就随着小K,通过今天这篇文章来了解。(以下内容以先辈去世时间排序,本文字,需要耐心阅读)

01米尔斯夫人烟台启喑学馆创办人

年,安妮塔·E·汤普森(中文名梅耐德),出生在纽约波蒂奇镇,幼年丧母,曾随祖父母一同生活。

年,为了教育继母所生的聋弟弟,进入了美国罗彻斯特聋人大学成为教师。在这里,米尔斯夫人遇见了她一生的挚爱查尔斯·罗杰斯·米尔斯(中国名字梅理士),其后,为了开创中国聋教育事业,与大她24岁的梅理士先生共结连理。

年11月25日,安妮塔来到了中国。为了实现开创中国聋教育事业这个目标,她利用在美国人学校教聋童的办法,在短短5周内就学会了至少由个汉字组成的个句子,紧接着,她为中国聋童编写第一本教材《启喑初阶》。

图/梅耐德夫人在悉心教导学生

年,米尔斯夫人用美国罗彻斯特聋人学校“无声工作者”组织赠送的50美元,开始对外招生,就在烟台北部小城登州(今蓬莱)丹崖山下的一座平房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聋校。次年,学馆取名登州启喑学馆。它是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的前身,中国的聋教育由此开始。

年,正当学校渐有起色的时候,米尔斯先生却不幸去世,登州喑学馆被迫断了经费上的支持,只能停学。但是米尔斯夫人没有放弃,面对失去丈夫和女儿的重重打击,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她将学校迁至烟台。为了筹资建学,历经了几十年的艰难奔波,成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男女混读全日制正规的聋校。

年至年间,学校多次组织师资培训班,先后培训教师44人,其中还有一位来自朝鲜的平壤,9年,来自朝鲜的衣先生在烟台启喑学校接受了3个月培训,回国后创办了平壤的第一所聋人学校。尽管那个时候,长期的劳累和忧虑,已经使米尔斯夫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神经衰弱。

年至年之间,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参与了培训,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当地聋哑学校的创始人或骨干教师,在全国创建了11所聋哑学校,从而推动了聋教育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开展。可以说,最早的残疾人学校的中国人教师,几乎都是由米尔斯夫人创办的聋人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成为20世纪20年代之后创办聋人学校的最重要力量。

8年,米尔斯夫人率领师生巡回演讲,当时的直隶(中国旧省名,特指今河北省)总督杨士骧答应尽快在直隶省创办聋校,并赞助了元。保定府的地方行政长官也积极行动,翌年即创办了保定聋哑学校,烟台启喑学馆派出孙宗石前去担任教师,开启了国人创办聋校的新时期。

米尔斯夫人极其努力地推动着聋教育在全国地区开展,将烟台启喑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以及较完整的体系向着祖国大地输送。可以说,早期国人创办的聋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米斯尔夫人的影响,并得到了她的支持与援助。

年,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米尔斯夫人被迫离开她深爱的中国。她在这里挥洒了自己的汗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年4月19日,米尔斯夫人在美国逝世,享年76岁。

图/梅耐德夫人教聋孩子练习发音

02

张謇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创始人年,祖籍江苏常熟的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年,青年时代的张謇力图通过科举改变社会地位,这一年,第五次进京应试的他,终于考中了状元,正当他准备在官场大展拳脚时,父亲却因病离世。因为有守孝期间内不得任官的惯例,他便回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按照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吩咐兴办纱厂,开始用实业救国。3年,张謇赴日考察时,专门考察过日本的盲哑学校。当时南通街头有无数被遗弃,被迫乞讨的聋儿,他们非常缺乏受教育、学技术的机会。但由于现实种种制约,为聋童办学的想法一直难以开展。但张謇并没放弃,他亲自与友人赴烟台参观考察由敏耐德创办的聋校,认真学习他们的办学与管理经验。年,历尽千辛万苦的张謇终于筹到了办学的款项,将南通聋哑学校规建于狼山观音岩前。但要维持聋校的运营,只有一笔钱是不够的,为了能够让聋校长久开办下去,彼时已经59岁的他,不惜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当时世人以得到状元的墨宝为荣,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卖字的费用一度成为聋校的重要经济来源。

图/年开校典礼(第一排左10为张謇)

年,为了保证聋校的师资质量,张謇又创办了「狼山盲哑学校师范科」,着力培养聋校的教育师资,为全国的聋校输送了许多教育人才。例如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王秉衡后来就成为了南通狼山聋校的校长。6年至年的16年间,张謇先后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无人可及。在他的主持下,近代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济良所、改良监狱、医院等。南通成为当时中国多个县中,率先初步建立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地方。年,张謇去世,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多所学校,主张“实业救国”,为中国的民族纺织业、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兴起,以及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图/张謇与家人

03

杜文昌私立北平聋哑学校创始人年6月杜文昌,山东人,毕业于齐鲁大学,他跟随烟台聋校创始人敏耐德夫人学习了5年聋教育后只身来到北京。创办了北平市私立聋哑学校,这是北京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也是中国人自办保留至今的百年传统老校,现为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年,创校之初,校无定所,最开始借址办学于交道口夜校,年又搬去头条道济译员。在这年杜文昌想方设法呼吁各地慈善教育家捐款,吸引了无数社会名流成为学校的董事,通过这些人的影响力,京师学务局同意将学校立案,学校也改迁到德内前清摄政王醇亲王府东院内。北平市私立聋哑学校虽为私立,但也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校内的经济来源大多为北平教育名流以及企业家捐赠,例如周作人,钱玄同等。校内设有织袜工厂,专为无力缴足学费的聋生提供半读半工的机会。年4月,北平市政府正式重新接手聋哑学校,仍延旧名,杜文昌短暂担任校长,由于种种原因卸任。图/民国8年(年)杜文昌建立了北平市私立聋哑学校

04

雷静贞古田聋哑学校创始人3年,原名雷雪花的雷静贞,出生于古田县梅坪村一个畲族农家。因家境贫寒,出生仅21天的她,就被送到邻村的陈家当童养媳。因为时值隆冬,便取名雪花。雷雪花八岁那年,公公陈朝衡生一场大病,几乎成了聋人,无法从事农耕,年幼的雷雪花只得帮助婆婆劳作。雷雪花自幼聪慧,公公婆婆对她疼爱有加,就算家里再困难,都要决心送她上学。十六岁那年,婆婆典当了首饰,卖了母鸡,硬是凑足学费让她上了城里的毓菁小学。十八岁,雷雪花考进了毓馨女中,当了一名工读生。恰在此时,家中大难相继降临,爱她亲母的婆婆因劳累过度而离世;未婚夫也突发大病身亡。雷雪花在极度悲痛之余,力劝几欲弃世的公公,与公公相依为命。后来雷雪花从毓馨女子中学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该校师范班。年,雷雪花从女师毕业,先后就教于古田的中村小学和隆德洋教会小学。

图/古田私主毓菁小学校聋哑组19留别纪念37

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医院保送雷雪花到山东省烟台启喑学校学习聋教育。雷雪花放弃了安稳生活,毅然选择献身特教。为了消除村里对她的非议,她说服公公,立誓终生不嫁,侍奉老人,并改名“静贞”,意为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忠于自己所重视的原则,坚定不移。

年7月,雷静贞只身一人,带着这个新的名字毅然决然奔赴山东烟台。从此,静贞之名便伴随着她走完了今后的人生道路。

年8月,静贞学成归来,到毓青小学任教,招收五名聋生,办起了全省第一个聋哑班。雷静贞对聋教育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福建聋教育的奠基人,还在于她几经摸索,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雷静贞创办聋哑班后,规模逐年扩大。在新中国成立后,雷静贞被正式任命为“古田聋哑学校”的校长,使古田聋哑学校成为福建省聋教育的摇篮。

年,在校聋生已达25名。时值抗战,遭日机轰炸,聋哑班全部教具都被毁坏。劫后,当局只恢复小学办学,不办聋人班,无奈之中,雷静贞孤身一人带着这些聋生,有时东奔小东,有时北逃平湖。她爱生如子,处处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边逃难边学习,过着流亡的日子。这样的苦难经历,这样的博大爱心和办学精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年,抗战胜利。在雷静贞的强烈要求下,当局恢复了聋哑班。

年6月,古田一解放,雷静贞就开始筹划新的办学方案,聋哑班从毓菁小学剥离出来,暂借村民大厝为校舍独立办学。紧接着,她立即着手制定学制:预备班二年,小学六年,为八年制。

图/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第一届全国盲人聋人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年,中国救济总会福州接管古田聋哑学校,正式任命雷静贞为校长,同时把古田古屏妇女工艺所划拨给聋哑学校做为校舍。从此,雷静贞和聋哑班有了正式的名号,聋教育开始迈向大道。年,雷静贞再次上京参加全国盲聋哑人教育工作者先代会,听取内务部长和中央领导的讲话和代表们的工作汇报,会议期间参观了天津等地聋哑人福利厂。她回校后,便和古田县的民政部门协调,办起了印刷、整染、木工、藤编、理发、缝纫等福利厂。聋哑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厂里工作,为残疾人的就业开拓新路。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长、兴趣,分设“理发”、“藤工”、“木工”、“缝纫”、“绘画”、“钟表修理”、“编织”以及“农业种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办畜牧场,着力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技术和生活能力,使他们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也通过勤工俭学,为学校增加收益。雷静贞的育人目标是让聋生能写会算,能谋生计,自立自养,人生快乐。年,雷静贞以77岁的高龄,出席第二届福建省盲聋哑人代表大会和省盲聋哑协会二届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伴随她一生的特殊教育传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有出息的人,伴随她一生的有着一连串的荣誉:古田聋哑学终身名誉校长;福建省盲聋哑协会常委;福建省政协委员等等。年11月13日,雷静贞永远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特教事业,离开了时刻让她挂念心头的聋人。这一生,她未婚未嫁,以生为子,以校为家。

图/宁德市特殊教育学校——雷静贞纪念馆

05

龚宝荣

杭州市私立聋哑学校创办人

年,龚宝荣,浙江余杭人。龚家父母生有龚淡如和龚宝荣姐弟两人,均为先天聋人。龚宝荣早年就读于杭州惠爱聋哑学校。等到年纪大了一点,龚父为姐弟请老师来教他们画画,龚宝荣学山水,龚淡如学花卉。12岁,龚父病故,龚宝荣于次年就读于杭州太庙巷惠爱聋哑学校。不久学校停办,他继续回余杭学画。年9月,龚宝荣由亲友介绍去上海新学会社学习庄松甫画法,并以卖画谋生。他很幸运地得到画家王一亭先生赏识,劝他回杭州办聋校,为同类造福。年9月,龚宝荣回乡筹办聋校。次年3月开学,定名为杭州市私立聋哑学校。龚宝荣从此投身于聋教育事业。

图/吴山聋哑学校师生合影

年3月21日,吴山上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聋人创办的聋校——杭州市私立聋哑学校,培养了大批自立自强、学有所成的聋人学生。这所学校在浙江乃至中国特殊教育史上地位特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该校在吴山前后办学二十余年,曾是吴山的一道独特而瑰丽的风景。年,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吴山聋哑学校先迁旧余杭县城再迁盛龙里。在撤离中,途遇日军,惨遭殴打、洗劫。龚宝荣带着无家可归的学生10余人,教师2人,并全家老小,经里山坞到临安、淤潜沿分水江徒步向前。年5月,学校师生到达兰溪上课,学生增加到约30人,新聘教授吴道荣、陈飞、张步云。年初夏,兰溪战事吃紧,学校又辗转搬迁,途中又遭洗劫。到了淳安县渡市镇时,只剩学生9人了。教师们因为长期拿不到工资,都先后离去。龚宝荣和妻子范瑞娟2人,在一个小祠堂里,用稻草和竹帘隔开教室和寝室,挂出校牌,给学生们上课。带领学生上山砍柴,开荒种菜,饲养鸡猪。在淳安苦苦坚持了3年,直到抗战胜利。吴山聋哑学校的校舍已几成废墟。龚宝荣面对现状,打算不再办学,但因为学生和家长们再三请求,被他们诚意打动的龚宝荣,也不忍把事业半途抛弃。但校舍、经费都无着落,少数在杭州的校董都无力为助。龚宝荣只能与妻子冒着刺骨寒风,四处奔走,上街募捐,筹集资金,修理校舍添置设备。年3月,聋校在城隍山阮公祠原址恢复上课。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就算办学维艰,龚宝荣也坚持靠着一颗强韧的心,把吴山聋哑学校运营到杭州解放。年,龚宝荣去世,他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与这所聋校相依为命的。06

罗蜀芳

著名的特殊教育家

6年,罗蜀芳,四川成都人,出生在成都城守街。年,罗蜀芳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女法官或女律师,为百姓伸张正义。所以,她考入了北京朝阳大学,这是当时有名的法科大学。她步入聋教育领域是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刚入校的第二年,突然就接到一个好友的推荐,要她去山东烟台的启喑学校学习。她在了解这所学校后,被梅耐德夫人的理念打动了,她放弃了做律师的想法,想进入烟台启喑聋哑师范学校学习。她的想法很简单,她觉得聋生跟普通学生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生活的权利。年,她从北京到天津塘沽,然后换乘轮船到烟台,步入了启喑盲哑学校。学校除校长一人外,其余9个教职员工都是中国人,他们志愿任教,有的已经在这里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当时许多人对聋教育都不理解,很少人来学,罗蜀芳所在的启喑聋哑师范学校,就只有她一个学生。它的课程由校长亲自授课,副校长则成了罗蜀芳的助理,她选修的是聋人语言学和手指字母比读法,通过勤学苦练,终于得到校长的认同。年,罗蜀芳从启喑聋哑师范学校毕业,在只有她一个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庄重地接过了毕业证书。她一回到成都,就进入了彼时名为「中西慈善盲哑学校」的成都聋校教书。罗蜀芳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教材教具。她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将国外的「贝利发音法」和「莱恩指法」同中国的拼音法相结合,编绘出一本实用教材。接着,她又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受到社会好评。年,当时中国有近40万聋人,却只有10余所聋校,基本上都是国外教会所办,入学人数更是只有区区几百人。罗蜀芳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办校,更多地接纳聋生。于是她花尽了自己的积蓄,于成都马道街19号创办“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明声学校开办不久,由于学生增多,吵闹嘈杂声难免,开学仅仅一个多月,先后就经历了几次迁校。罗蜀芳每天奔波寻找学校的生存之地,经朋友的介绍,终于找到了一处荒废已久的大房子,房屋破败不堪,院子杂草丛生,好在房租低廉。这年5月,学校迁到了新地方,逐步走上正轨,罗蜀芳又到处请那些有名望又热心盲聋教育的人,成立校董事会,由张澜、华西协合大学的教育系主任刘之介等13人组成了明声学校董事会。年,已停办三年的中西慈善盲哑学校拟复校,改名成都基督教会盲哑学校,并多次聘请罗蜀芳担任校长。罗蜀芳权衡再三还是答应下来,开始复校。年,罗蜀芳又卓有远见地筹办起聋人师资培训学校。年,罗蜀芳去世了,她是我国老一辈的盲聋教育家,她一生致力于教育,其光辉业绩和献身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们。

图/学校师生清明祭奠罗蜀芳老校长

07

余淑芬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创始人

年农历10月,余淑芬,出生于湖北武汉。不幸的是在余淑芬小学四许牧时因感冒发烧导致昏迷不醒。苏醒过来后,双耳失聪。当年的武汉,尚无一所聋哑学校,余淑芬只能在家受教。

年11月,孙祖惠、余淑芬师生两人正式在孙祖惠家中创办了一所聋校,学校取名为“杭州市启智聋哑学校”年的5月,余淑芬则与孙祖惠及吴山聋校时的余长森、章春坡等他们自费合作创办了《聋哑青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由聋哑人自编自校、自印自发的聋人期刊。年,日本军队开始大肆人侵中国。年余淑芬流亡至贵阳。随后余淑芬带着三个聋孩子,正式在贵阳开办了聋教班,这可是贵阳特殊教育零的突破!年,抗战胜利,余溆芬因为丈夫留在贵阳参与创办《贵州日报》她便也留在了贵阳,临近解放时,余淑芬的聋学生已经增加到20多个了,但截至年,学校育哑学生最多时合计也只有30名左右。

年,贵阳市教育局正式给余椒芬办理学校备案手续,并帮助余溆芬改装了临街的门窗,调来上课用的大黑板及多套桌椅,不定期发给办学补助费,此时学校学生增至45人。

图/贵阳市聋哑学校大扫除

年,贵阳市教育局管理体制调整,把学校改名为“贵阳市云岩区聋哑学校”,但区里经费紧张,原先市里发放的补助费也无法给,为坚持办学,余淑芬想到了勤工俭学。于是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在马路边帮助厂子加工,每月加工收入平均有多元,改善了建校的财务情况。此时余淑芬开始增聘教师,包括4位聋人教师,1位健全人教师,随后学校全面正规化。

年,在贵阳市云岩区文教科的帮助下,学校租住到了几间公房,学生就不用在马路边进行加工了。

年,省民政厅将贵阳市福利厂多个小车间及仓库移交给了学校,从年开始创办聋哑儿童家教班起,整20年过去了,余淑芬终于建成了一所像样的聋校了,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年8月,学校第一次公开面向全市招生,学校当年就招得聋人。而此前在学校陆续学习过的聋生,累计已有多人。

图/贵阳市聋哑学校学生年6.1合影

年“文革”爆发,年贵阳市教育局革委会决定余淑芬民大贵阳市云岩区聋哑学交收归公有,与原先同样民办的盲童学校合并,成立贵阳市盲聋哑学校。

直至年粉碎“四人帮”,余淑芬才被解放出来,得以重新回到教室上课。随后几年退休。

08戴目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担任校长年,戴目出生于常州,年幼时被江南一家收养,养父以悬壶济世为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戴目先生8岁时罹患重病,经过抢救虽然起死回生,但从此留下了失聪的后遗症。原名戴天赞的戴目感到自己从此将以目代耳,遂改名为戴目。戴目耳聋后,为人厚道的养父并没有嫌弃他,后被送入上海福哑学校就读。年,戴目从聋校毕业,父亲建议他投师学画,但戴目立志做一名聋哑学校教师,为众多同类免除文盲之苦,戴目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却毅然选了一条教师的路。年10月,戴目先生创办了「武进县立民众教育馆聋哑教育班」,首届招了18名聋生。

图/参观学生学习情况

年,他入苏皖解放区从事新闻工作,并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5月,上海解放时,戴目随军南下回到上海。经组织安排,在《解放日报》编辑部工作,《解放日报》刊登的全国解放形势图就是戴目先生绘制的。年5月,上级把戴目先生调到上海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任视导员,负责盲、聋哑学校的工作。后来,又担任上海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学校改为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后,戴目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年,由于卓越的办学成就,戴目被任命为全市13位中学名誉校长之一。年,戴目先生与人合作编辑了《中国手语》。直至年5月离休,他都在不断研究,试图挖掘出手语的精髓,面向全国推广。他一生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聋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年,戴目赴美国参加世界聋人大会时,深感各国手语不同沟通不便,萌生了“翻译”各国手语的念头。年,用中国、日本、美国手语和国际手语4种手势动作表示同一词义的工具书《多国手语拾掇》面世。随着聋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书面使用成语,却苦于无法用手语表达,于是戴老编写出版了《汉语成语手势图解》,大大方便了聋人,同时也填补了国内聋教育成语领域的空白。直到戴目先生离世,他都在不断研究,试图挖掘出手语的精髓,面向全国推广。一生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聋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09

梅芙生

特级教师、聋教育专家

年冬天,出生于江苏常熟的梅芙生,6岁患上了急性脑膜炎,幸得良医相救,命是保住了,但药物损伤了听神经,因病医治无效。听力逐渐消失,成为聋人,父母只好送他到聋校上学。

梅芙生来到上海哑青学校,这是聋人胡文忆创办的学校,胡校长只有小学学历,但自学成才,诗文书画皆通,他用手语讲课,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小小年纪的梅芙生被胡校长自强成才、造福同病的精神所感动,胡校长也成为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榜样。但学校离家太远,不久梅芙生便转学到了徐家汇圣母院聋校。

图/梅芙生小时候

圣母院聋校由法国传教士创办于年,主要招收女聋童,男生只有三四个。学校以口语教学法为主,教学内容多为缝纫编织之类的女工课程,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之类的课几乎没有。而且,宗教色彩很浓,宗教活动占据大量时间。梅芙生很不喜欢这里的学习生活,于是转到上海聋哑学校。上海聋哑学校条件很差,梅芙生待了不满半年,又转到位于上海南市文庙公园里的中华聋哑学校。梅芙生一来到中华聋哑学校,就喜欢上了这所新校。校园面积很大,有一座四层宝塔——魁星阁,有一方绿树掩映的池塘,学生近人,教职工12人,学生乐于学习,教师教学认真,很快梅芙生就融入了这所学校。身为聋人的宋鹏程担任校长并亲自上课,他的课生动活泼有趣,手语熟练形象,他的美术课更是深深吸引聋哑学生。因为画画是靠眼睛观察,靠心理解,靠手练笔,这最适合聋生的学习。梅芙生在中华聋哑学校学习期间,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刻苦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为日后胜任聋校美术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7月,梅芙生中学毕业后,不愿待在家,他毅然只身从上海到北京闯荡,由此开启了他造福同病、奉献聋童的特教生涯。年,经聋人朋友介绍,梅芙生找到北京第二聋哑学校校长李椈,希望到聋校做老师。李椈早年参加地下党工作,是一位老革命。因为她有个聋哑弟弟,推弟及人,对聋童产生同情,对聋教育产生了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她主动要求到聋校工作,担任北京市第二聋哑学校校长。该校前身是杜文昌先生创办于年的私立北京聋哑学校,是北京历史最长、教学水平最高的聋校。李椈担任校长后,认真钻研聋教育,善待每位教师职工。梅芙生作为聋人,自信上进、勤奋好学,在美术方面学有所长,完全能胜任聋校工作。她果断决定让梅芙生先在第二聋校担任学生教养员,等第三聋校建成后就正式到三聋任教。这让梅芙生喜出望外,感念终生,从此坚定了献身聋教育的决心与信心。年初,北京市第三聋校在北京德胜门外西小关后街建成,梅芙生正式到三聋任职,执教职业劳动美术课。一个自幼失聪的聋人,从上海来到北京,能够进入聋校成为人民教师,这让梅芙生倍加珍惜。梅芙生也总是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经验教训与书画技能结合在一起,通过熟练的手语,耐心地传授给聋生。在梅老师的精心教导培养下,这些学习美术设计、电影广告画的聋生,毕业后有的到京剧团做舞台美术或布景设计,有的到国际贸易促进会下属工厂当美工,有的到棉纺织厂当美工,也有的考到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继续深造。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北京第三聋校视察,他对聋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非常关心,他对聋校的老师特别强调:“聋哑学生要掌握一技之长。”这给梅芙生、给北京三聋的所有老师,乃至全国所有聋教育老师,带来巨大的关怀与明确的方向。年“文革”结束,李椈校长重履原职,梅芙生也获得了新生。年1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梅芙生先生在无声世界里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用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精神与教书育人,为聋生树立了人生榜样,为聋教育奉献了毕生心血。

图/第二届爱聋手语暨隆聋教育研讨会

10

宋鹏程

上海哑青聋校创始人年9月,宋鹏程出生于江阴长泾,中国共产党党员,江阴市人。宋家书香门第。宋鹏程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不幸的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场脑膜炎无情夺走了他的听力,由此双耳失聪。年,毕业于上海私立聋哑学校的宋鹏程因为无法升学,只得回到家乡长泾开始自学。他博览群书,不知不觉语文水平大有长进。正当他刻苦自学准备鹏程万里之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江阴很快沦陷。宋鹏程与家人开始到处逃难,饱经磨难与屈辱。这时他想去参军,但自己是聋人,找不到参军的道路。年,宋鹏程与胡文忆创办了上海哑青聋哑学校,胡文忆担任学校校长,宋鹏程担任专任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还有聋人林吉姆、王廷桢、施传元、杨良臣、孙来沪、赵鉴、陶徵祥等。学校使用普通小学教材,学制六年。年,从创办哑青聋校起,宋鹏程在学校任教一年多,不拿工资,吃饭也是东一顿西一顿,朝不保夕。迫于家庭压力,宋鹏程到伯父开办的公司当学徒,后来因为中华聋哑学校需要人,宋鹏程便结束了一年学徒工生活。年秋,宋鹏程来到中华聋哑学校任教。1年后,《申报》举办了读者助学金活动,由报社向读者募捐资金,用来帮助想读书但又付不起学费的人。宋鹏程便鼓起勇气给报社写信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造。对宋鹏程作为聋人自强好学的精神大加赞扬。经过审核,报社同意资助宋鹏程深造。这样他得以进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上午在艺专学习,下午在中华聋校教书。此后,宋鹏程先后出任上海中华聋哑学校教务主任、校长,上海南市聋哑学校校长。年,上海解放。无锡离宋鹏程的家乡江阴很近。当年无锡有所聋哑学校,刚好自己父亲宋赋风此时也从上海回到家乡江阴任教,于是宋鹏程便接受了无锡聋校的聘请,来到无锡任教,直至年退休。年,在宋鹏程先生的数次呼吁与亲自推动下,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在全国率先成立,刊物《聋教通讯》也正式创办。年,65周岁的宋鹏程主动要求退休,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聋教育,先后围绕“手语教学”、“聋人语言”、“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等课题,进行了调研考察并相继撰写了一批高质量论文。他还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戴目先生合作,组织撰写《梦圆忆当年》,个人出版《聋人世界寻旧踪》。希望中国聋教育能够继承创新,更上一层楼,让聋人学习、生活、工作更顺利、更便捷、更幸福。年1月8日,宋鹏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9岁。

图/师生合影

推文并未开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

以下为内容参考链接

1.创办中国第一所聋校的女传教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sjxel/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