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0岁的小军(化名)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与「耳聋」挂上了钩。
而他突然下降的听力不得不让人担忧。
小军的父母发现,最近跟小军说话时,经常得不到任何回应,甚至有时很大的声音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检查结果也大大地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小军的听力报告显示出全频率段的下降,属于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部分高频率段已经呈重度听力损失。
小军的听力检测结果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简单地说,虽然小军的年龄只有20岁,但听力却比部分70岁的老人还差。
要知道,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20~Hz之间,对于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听力正常者的听阈一般小于25分贝,听力损失者的听阈则高于25分贝。
从检查结果可知,小军全频率段的平均听阈是60~70分贝,他能听到的最小声音是40~50分贝。听力明显受损。
我无法断定就是某单一因素造成了小军的听力损失,但小军的父母却透露出一个非常可疑的迹象。
他们表示,平日里,不管是吃饭、走路还是睡觉前,只要一有时间,小军就会戴着耳机听音乐,而且音量超大,以至于身边的人都能清楚地听到耳机里传出的声音。
小军父母的话加剧了我的担忧,因为我明白,这样连续的、高强度地噪音刺激可能导致了小军听力的下降,而这种程度的下降是不可恢复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未老先聋」
年上映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段主人公夏洛和一大爷的对话: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大家哈哈大笑之余,很自然地将大爷「诊断」为耳背。
因为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随着听觉系统的逐渐衰老,上了年纪的老人十有八九都会耳背(老年性耳聋)。
但现如今,「聋」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已经「变聋」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听力损失者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稳步增加。从年到年,我国听力损失者就从万增加到万。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若不采取行动,到年,全世界将有近6.3亿人罹患残疾性听力损失(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40分贝);到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9亿人以上(每10人中就有1人)。
柳叶刀杂志于年发布的听力损失综述也曾指出,年,全世界有5亿人丧失听力,13.4亿听力较好的人有轻度至重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是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
在美国,听力损失是第三大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每4个成年人(20~69岁)中就有1个人,原本听力非常好或良好,现在却已经有听力损伤。报告听力损失的人数几乎是报告糖尿病或癌症人数的两倍。
而娱乐环境中的噪音(如音乐会、体育赛事)和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是造成年轻人听力损失风险的主要原因,即噪音性耳聋(NIHL)。其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耳聋。
这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导致了年轻人的听力损失
当代的娱乐生活各式各样,一到周末,KTV、酒吧、夜总会、电玩城等场所都挤满了年轻人,那种吵闹的环境下,面对面的两个人说话都要靠吼才能听清。
如此高分贝的噪音刺激,对听力的伤害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个人音频设备对听觉的伤害更加不容小觑。
不知从何时开始,耳机俨然成为了现代年轻人屏蔽外界杂音、躲避社交的重要手段。
「不管外界多喧嚣,只要戴上耳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我们在公交车上、上下班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小军的年轻人,戴着耳机,全然忘我地听着音乐、看着视频。
而外界越嘈杂,他们就会为了盖过外界杂音而再度调高耳机的分贝。
中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的耳机使用率达99.8%,长期使用耳机后,28%的学生出现噪音性听力损伤,13.4%的学生有慢性耳鸣。
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听力损伤往往毫无知觉。
「温水煮青蛙」式的变聋
同样属于感官系统,人们对于视力的下降往往有很敏锐的感知,但是对于听力的下降却总是后知后觉(突发性的除外)。
听力受损同视力受损一样,危害巨大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这是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后,最先出现的往往是高频听力(Hz以上)的损失。
前面提到,人耳的正常听力频率范围是20~Hz。
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频率(包括日常交流)大多在~Hz之间,只要这个频率范围的听力正常,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耳朵「没问题,什么都听得清」。
因此,最先出现的高频听力损失很容易被忽视,当患者察觉时,往往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
长期持续接触噪音以及短暂的强噪音会造成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即使是在停止暴露很久之后也不会失而复得。
因为噪音破坏了耳蜗中的毛细胞,受损的毛细胞不会再生。
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导致内耳毛细包受损图片来源:美国CDC
到了你发现影响日常交流的时候,可能像耳聋的老年人一样,一句话,可能需要别人重复三遍以上才能听清。
美国聋盲作家海伦·凯勒说:「耳聋使人与人分离」。
因为难以融入对话,听力损失者往往会有严重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到那时,就只能借助昂贵的助听器来维持正常生活了。
而这一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该怎么办?怎么提前发现?(我可不想突然间发现自己变聋了)
提前发现并不是不可能,患者Michae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岁的Michael是一位留学生,他喜爱音乐,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但是最近一周,他发现晚上睡觉前,耳朵里会有类似电流通过的刺耳声音,这种突然的异响在安静的环境中尤为明显,甚至干扰到了他的睡眠。
做为音乐爱好者,他格外爱惜自己的听力,医院就诊。
他的这种症状其实是耳鸣,检查结果就是早期的高频率段的听力下降。
中低频率段的听力都在正常的范围内,仅仅Hz的听力出现轻度下降,这也是耳鸣产生的原因。图源:作者提供
由于出现时间短,又马上开始了治疗,两周之后Michael的耳鸣症状消失了。
Michael能够早期发现主要是因为他比较重视自己的听力,出现一点问题马上就医。
然而,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这种警惕性和保护听力的意识,而是在不断透支自己的听力。
为了呼吁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