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可导致患者的心理变化,其具体表现可因患者的耳聋程度和年龄而异。一般来说,心理问题和耳聋程度成正比。
1.聋儿的心理
聋儿在2-3岁以前,由于还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表现得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但当长大稍懂事后,因为交流困难,在其心中留下了阴影,给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①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当与健康幼儿在一起,看到别人说话,自己无法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②引起个性发展失常。在说话环境中,表现为行为萎缩、胆怯、自卑、孤独。
③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常过多地凭视觉来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导致情绪低落。
④由于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造成其心理障碍,从而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固执、任性等,因此,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由此可见,常见的聋儿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聋儿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2.成年耳聋患者的心理
单耳听力损失一般不影响正常交流,但可影响声源的定位和在嘈杂环境中的会话。一些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成人患者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听力障碍,往往由于经常大声说话,与别人交流时经常要求复述或看电视时将电视机声音开得过大,别人怀疑其存在听力损失而建议其进行听力检查。但当听力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怀疑时,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并否认这一事实。他可能已意识到自己存在交流困难,但将听力损失与衰老联系在一起更认为佩戴助听器是衰老的标志而不愿承认。这类患者在遇到重要事件需对话时,则表现为紧张感,久之,可因此而变得抑郁、脾气暴躁、易怒。双耳重度聋患者给工作、就业、婚姻等带来一定的限制,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四处求医,耗费了大量资金又无明显疗效,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而表现为焦虑和压抑。
3.老年耳聋患者的心理
老年聋人常因耳聋而使言语理解能力更趋下降,加之外出不方便,在家与子女交流减少,易使他们产生脾气暴躁,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
消除心理障碍的一些措施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通过心理和社会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指导措施,鼓励聋人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开发残余听力,发挥听觉器官的潜能。
2.纠正错误的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错误的认知会歪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听力康复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靠宣传,介绍耳聋、听力保健、助听器及听力康复的基本知识,指导聋人正确的求助行为。
3.家庭的支持和照顾
家庭成员应首先了解和接受这一现实,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自已的亲人进行听力康复,并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听力康复的重要一环。
4.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考虑聋人所面临的不幸和困难,使他们在学习、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qdsjxel/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