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夜
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初五、六日,龙队理事开会,讨论确定元宵节打龙的事情。村里的龙队打两条龙,白天打黄龙,晚上打香火龙。
大年初二开始,村里的龙到外村去打,十五这天,龙回村了。在本村闹元宵。
闹元宵是大事,须认真布置,队员各尽所责,分工合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在司城这个大村做好、做体面,所以初五初六时开始张罗。
会议主要讨论哪个屋场哪户人家会接龙帖,然后派遣队员中能说会道的老者去发帖子。龙队要生存下去,保证年年都有人参加打龙队,最关键的是要从本村筹集到一定的费用,也就靠元宵这一天了。
队员也会自觉交缴当年设定的会员费。
龙队的开支方面,香火龙一天晚上要燃烧一箩筐的龙香,从初二到十五,差不多要三千元的香烛费用。
黄龙也叫纸龙,采用青竹切成细细的竹条经晒一段时间用来扎制灯架。
灯架是一个八角形鼓,一条龙至少是有三个灯架,有五个的,有七个的,数量逢单数就是了,再加上龙头龙尾,组成一条龙。龙头与灯架与龙尾之间有一条一米多长的黄绸连接,每个鼓形的灯架用各色彩纸绘制花草人物图案或用金箔纸按设计图案剪不同类形的花格,然后糊上灯骨架,中心点一盏漂亮的花灯。
鼓子里的灯,以前有点蜡烛的,后来都改成带电池的小电灯泡。
龙头的大嘴巴上也含一只鼓子架花灯,叫做龙珠,这龙珠是贺了人家的新屋一般都会被揭去挂厅堂之中,所以要扎好多好多的龙珠预备着。
扎龙头最复杂了,现在村里没有人会扎龙头了,所以这几年都没打黄龙。
我知道扎龙的流程,还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村里的老人跟我讲起司城黄龙有如何如何的威武,叫我牵头“牵”出一条黄龙来。我经不起众多长辈老人的“教唆”,就牵了一下,到处去捐款,捐到三四千元,然后七八个老人就在我家屋场的石坪上扎起了龙。
龙制成了,手艺好的扎制之鼓子花灯,美轮美奂,流光溢彩。
以前每家每户,不管男女小孩,父母都自觉为儿女准备一盏造型漂亮美观的各式花灯,有鲤嫲灯、宫灯、花蓝灯、飞机坦克灯、动物造型灯、帅字灯、福字灯,也有红红的灯笼等,五光十色,令人目不睱接。有的自己扎制,有的是请人帮忙完成,也有的是花钱买现代塑料制作的各种精致发光转动放音乐的花灯或灯笼。各家各户互相竞赛,看谁扎制的花灯漂亮美观。有的扎制宫灯、花篮灯精致玲珑,游灯结束后,挂在自家厅堂到次年元宵。有的马马虎虎做个简单的红五角星灯应付,但不能太丑,否则会成为人家笑柄。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重要节日,打香火龙、游灯、挂灯就是其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人们称之“想灯”。灯和丁谐音,也称“迎丁”,想添丁的人家把灯恭恭敬敬地请回家,安座在厅堂正中图吉利生个胖小子,也叫“领丁”。
去年添了丁的人家即更热闹,要到祠堂上灯,寻乌土话叫做“享灯”。
如果是“享灯”的,元宵节当天,天未亮,就热闹沸腾起来了。村民一大早忙忙碌碌,杀鸡鹅鸭或杀猪羊,准备丰盛的美味菜肴,迎接亲戚朋友前来闹元宵和观看“享灯”,有的人家还备上十桌八桌酒席,比过春节还隆重热闹。
元宵“享灯”活动,据说至今已有近年历史了,旧时以刘姓父老发动组织,在刘氏宗祠举行游灯活动,按照风俗礼仪,在先祖神殿前香案桌上摆放年糕和干果等供品,然后上香点烛,举行三鞠躬祭拜仪式,叩求先祖赐丁添福。随后点亮首牌灯走在前头,各家各户举着自制的各色各样的花灯,整齐有序地紧跟其后,伴随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鞭炮声,浩浩荡荡地从宗祠广场郑重步入祠堂上厅,将灯挂于梁上。
黄昏,夕阳还未落山,位于司城村村东头的太神庙,华灯齐放,灯笼、彩绸挂满事先搭起的花架上,香火龙开始起龙了。
香火龙的龙头龙尾都用草把扎成。龙头扎成倒“丫”字形,龙尾扎成鲤嫲形。龙身即砍一头蕉树,把树干锯成一段一段,将供奉了太神的线香一把一把点燃,然后插在龙头龙尾龙身上。
舞龙一开始,由村里德高望重而又多子多孙的父老从神坛里神灯上引火点亮蜡烛插在龙头上,随后,龙队工作人员陆续点亮所有的灯烛,小孩也将自己的花灯点亮,顿时,神坛前庭上变成了花灯世界。列队齐拜福德正神、“叶爷太神”,鞭炮齐鸣,振耳欲聋,烟花冲破天空象仙女散花,焰火耀天婉丽多彩似不夜城。
起龙时,随一通“五色锣鼓”响起,龙朝拜太神,在太神庙前的草坪上按“天下太平”拆字打完,就进村了。司城龙队的锣鼓叫五色锣鼓,是由锣、鼓、铙、钹、叮当子五种乐器演奏,每一种乐器轮流起调门打一遍叫一通锣鼓,龙随着锣鼓的节奏舞动,煞是好看!而滚龙时,整条龙虽可以随龙头的指挥舞动,但舞龙头的人也要注意锣鼓声,如果听到锣声杀板了,就该做收势,停下来滚龙。
滚龙,就是朝拜四方神圣之后,翻腾跳跃,朝拜祖先,然后打出天下太平四个字。人们鞭炮多,就多滚龙,龙这时是追鞭炮的。从前舞香火龙,舞龙者都是光着上身,穿着短裤穿梭于烟花炮竹之间,这个形象,象征客家男人勇于挑战各种恶劣坏境的无畏精神,而舞龙者从未受到过鞭炮的伤害,就是因为有神灵在护佑着他们。
这时,太神庙坛上、公路上、民居房前屋后,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身穿龙服的舞龙队员、身着统一服装的抬扛盒的青年和击鼓打锣的能手,装“春色”穿古代戏服的小伙子和少男少女们,等等,不断穿梭在人群中,十分引人注目。
相传,香火龙源于客家先人南迁后,开垦荒野,因南方潮湿,蚊虫叮咬疾患多,十分烦扰,为求消灾就在秋田和庭院内外举着点燃的稻草到处跑动,以烟熏驱赶妖魔,慢慢地就演化成一种祭舞祈福、保祐合家平安的民俗。
元宵节当夜,村里有花钱请采茶剧团、歌舞团在村中的禾坪演出。
有众多老板赞助,就能举办一场引人瞩目的大型迎春文艺联欢晚会。
现在可以邀请邻近乡镇的老大妈组成的广场舞舞队在文化广场联欢演出,节目精彩舞艺精湛,使人们大饱眼福,享受了高尚健康的文化生话,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之魅力,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主管:寻乌县文联
主办:寻乌县映山红志愿服务队
寻乌县作家协会
编委:
王正励邝光宏古策锋刘传启刘晋刘冬招肖子沐汤景常陈晓清陈静李艳梅严景新林海峰赵春霞钟琼黄雪梅梅常春龚桂芳曾全富温志虹赖秀芬(按姓氏笔画排列)责编:黄雪梅
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其他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gelishouhou.net/gysjxel/8243.html